先有平陵城,後又濟南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東方聚落

二、焦家部落聯盟

三、城子崖龍山文化都城

四、神秘古譚國

五、漢濟南國(郡)都城東平陵城

一、東方聚落

西河文化的發現、命名

1991年春,考古隊員散步,在龍山村磚廠取土場發現一些史前紅褐色陶片。

經過搶救性清理,發現了部分灰坑和兩座房址。

同年秋,章丘市博物館在刁鎮茄莊磚廠調查時,發現了小荊山遺址,並於這年冬天與濟南市文化局一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1993年冬,山東省考古所又對該遺址地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因該文化首先發現於西河遺址,且是該文化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典型聚落,具有代表性,遂正式命名為「西河文化」這一新的考古學文化名稱。

刀耕火種--黃河下游農耕文明的源頭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僅靠採集和漁獵來獲取糧食遠遠不夠,因此農業種植和定居由此而產生。

西河和小荊山遺址的古人不但過上定居生活,而且還有農業種植。

兩座遺址雖然沒有發現相關的農業遺存,但從遺址提取的土壤樣品中發現有粟類植物的矽酸體和炭化的稻米,說明了米、稻農作物的存在。

同時,兩座遺址中均出土了大量的農業工具,表明種植農業的存在。

這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磨製石器,磨製石器和農業的出現均是古代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

鎮館之寶——石磨盤、棒

該石磨盤是八千多年前的糧食(穀物)加工工具,用整塊的砂岩石磨製而成的。

石磨盤長86厘米、寬43厘米、棒長52厘米、直徑6厘米。

磨盤為履底形,正面坦平。

磨棒近圓柱體,中間略細,兩端略粗,蓋碾磨日久所致。

經國內很多文物考古專家學者的鑑定,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西河(後李)文化時期最大的,也是最完整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可稱得上龍山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摶土作器--中國東部地區最早的陶器

西河文化陶器以夾沙紅褐陶為主,陶器器壁較薄,火候較低,燒制溫度不均,陶質較鬆軟。

器形均為手制,以泥片貼塑和泥條盤築成形為主,較大的器物則為器底、器身分制,最後對接,器形多反折成疊沿。

這些器物基本上承擔了炊煮、貯存、汲水、餐飲等功能。

總體來說西河文化的陶器無論是在器型上還是在製作工藝上都還有非常大的原始性,但是,卻是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中,為陶器史上的顛峰——龍山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西河遺址--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1997年夏天,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章丘市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對西河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此次發掘揭露面積1350平方米,清理出西河文化房址共19座,均為單間、半地穴式,面積在30~50平方米左右。

房址內遺蹟、遺物大多保存完好。

一些房址中釜、罐、壺等陶器及石器仍原地擺放,頗為難得。

出土的陶塑作品造型逼真,是我國較早的手工藝品,在全國罕見。

此次發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西河聚落——八千年前人類最宜居住地

西河遺址地處泰沂山系山前平原,古老的巨野河從南、西、北三面環繞而過。

至今已在西河遺址發現30餘處房址,內部構造和朝向都基本一致,既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也有7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屋建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這些功能分區已經較成熟地考慮到了日照、河流和風向等條件。

房子成排而建,採用大致平行的橫行式布局,聚落的整體設計規划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西河文化先民在此居住2000餘年。

西河文化陶豬

西河文化小荊山遺址中出土的陶豬,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完美體現。

2010年中國史學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申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時,就展示了這件陶豬,該陶豬長吻,似野豬狀。

這此可能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有關,也可認為野豬便於捕獲和圈養,豬肉已成為當時的主要肉食來源。

章丘出土陶豬的展示為大會的成功申辦做出了貢獻。

小荊山聚落——古代山東第一村

聚落是指人類聚居的場所,村落和城邑都是聚落一種基本形式。

小荊山遺址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目前西河文化中唯一一座可以揭示遠古聚落全局的遺址,遺址內發現了一條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挖溝方式結合而形成的封閉的環壕。

環壕深時可達3.50米,大概具有防洪或者生產功能,可以作為人們日常採集水生動植物的地方。

環壕不僅可以抵禦外族的侵襲,也可以防止野獸的攻擊,類似後世的護城河,它是城市出現的前湊。

二、焦家部落聯盟

山東大學校領導視察章丘焦家考古工地並慰問考古系師生

2016焦家考古工地 山東大學與龍山文化博物館聯合考古隊

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面距城子崖遺址5公里處。

遺址南與董家遺址相望,中部微隆起,四周低平。

因傳說地下為古代運糧河道,故當地稱之為"河身地"。

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山東地區夏代文化,距今5000~3500年)和少量商代、漢代的遺存。

其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約700米,西部一直延伸至濟南市歷城區境內。

1987年春文物普查時發現。

部分區域造到破壞。

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試掘。

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焦家遺址是一處大汶口文化時期重要的中心部落所在地。

焦家部落在農業、家畜飼養業發展的基礎上,制陶、制玉、制骨、制石、紡織等傳統的原始手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玉器雕刻工藝,標誌著手工業發展達到新的高度,顯示出生產的日益多樣化,生產技術不斷地得到改進和提高。

焦家是否已出現城?部落聯盟是原始社會後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干近親或近鄰部落組成,結成聯盟的主要目的在於共同合作出征或自衛等軍事行動。

焦家遺址周圍分布有董東遺址、黃桑院遺址、馬彭遺址、寧家埠遺址等同時期的遺址十餘處,而焦家遺址是其中面積最大的一處,且出土大批只有貴族或氏族首領所擁有的精美玉器、陶、石器,是當時氏族部落財富的聚集地,當然也是這一地區部落聯盟的所在地。

焦家部落聯盟的出現,為即將出現的城子崖龍山文化城,東夷古國的出現奠定了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城子崖龍山文化都城

城子崖遺址位於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吳金鼎1928年發現,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命名地,享有中國考古聖地美譽。

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子崖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三個時期的城市遺址疊壓組成,保存情況較好,遺址內涵十分豐富,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晚期的典型代表。

城子崖遺址的第二次發掘,被評為1990年和「七·五」期間全國考古「雙十大」新發現之一。

也是20世紀全國100處重大發現之一。

2013年1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列入國家第二批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城子崖遺址的發掘,使學術界第一次比較全面地了解到除仰韶文化之外,還存在一個以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這是中國上古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從而開拓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地域和時間範圍。

龍山文化的發現打破「中國文化西來說」

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為特徵,完全不同於西部以彩陶為主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東部獨立發展的史前文化,其陶器製作水平已達同時期世界最先進水平。

1931年梁思永發掘安陽後崗遺址,發現了著名的「後崗三疊層」,從地層上證明了殷商文化直接來自於黃河下游的東方黑陶文化。

而不是來自西方的彩陶文化,「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李濟先生這樣評價龍山文化:「有了城子崖的發現,我們不僅替殷墟文化的來源找到了老家,對於中國黎明期文化的認識我們也得到了一個新階段」。

龍山文化印證中華文明源於本土

八十多年來中國大陸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充分證明以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文化。

它形成並發展於原始文化發育最成熟的黃河下游海岱地區。

擁有自身獨特而完整的文化體系,經歷了後李-北辛-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

中華文明既不是西來,也不是東來,它就起源和來自這個具有無窮創造力和光榮歷史的中華民族本身。

中國考古聖地——城子崖

1.第一次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發現和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

2.第一次在中國東部地區開展田野考古工作;

3.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第一次以考古地層學原理指導了發掘;

4.第一次在中國田野考古中發現了史前城址;

5.發現了中國第一座歷史時期城址;

6.第一次繪製了探溝地層圖;

7.編撰和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城子崖》(1934年出版)。

8.發現和發掘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個龍山(黑陶)文化遺址。

從而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鋪墊了重要基石,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城子崖贏得了中國考古聖地的殊榮。

城子崖遺址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城子崖遺址是一個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個時期的城址堆積。

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面積約20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早期。

確認20世紀30年代初發現的黑陶文化期城是座岳石文化城,面積約17萬平方米。

城子崖遺址是當時全國第一座歷經龍山和夏代連續使用時間最久的早期城址。

龍山城和岳石城的發現被評為1990年和「七·五」期間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城子崖遺址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上世紀90年代的發掘證實,城子崖龍山城是中國東方某一方國的中心,中心範圍南達泰山北麓,北到刁鎮、白雲湖一線,東抵長白山西麓,西至小清河支流巨野河。

方國的社會內存在明顯的「都、邑、聚」三級結構。

城子崖龍山城作為方國的統治中心,不僅是區內,而且也是整個濟南、魯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城子崖龍山古國是夷族在其分布範圍的西北部建立的一個相當強盛的方國,城子崖是其都城。

城子崖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及考古新成果

城子崖遺址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入第三階段之後,城子崖遺址被納入到工程中的相關課題。

2013、2014年,山東考古所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龍山文化博物館聯合對城子崖遺址1930年縱中探溝進行了再發掘。

在城內北半部,發現有墓葬、灰坑、窖穴、房基墊土和基槽柱洞、井、溝等。

其中在接近中部窪地位置發現一條人工壕溝,遺址外圍發現兩道岳石文化時期城圈,探溝南部發現大型夯土台基,辨識出一條古道路。

目前,城子崖的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之中,我們期待著更重要的發現。

四、神秘古譚國

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

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

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

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

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考證:「城子崖,即古譚國之城,譚建國在殷之末葉。

」經多方查證和考古調查證明,古譚國應在城子崖一帶。

「齊師滅譚」即發生在此。

譚姓起源於古譚國

《姓譜》、《中華姓氏尋根》說:譚,源出於贏姓,周代有譚國,為伯益後代的封國,公元前684年,被齊國滅掉,譚君逃往莒國,以國名作為姓氏,就是譚氏。

《新百家姓》說:譚姓正宗源出於贏性,是以國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譚國(在山東章丘市西)。

是伯益後代的封國,公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國人逃至莒國,他們便以原國名譚為姓,稱譚氏。

五、漢濟南國(郡)都城東平陵城

東平陵城 位於章丘市龍山街道辦駐地北600米處。

東平陵城原名平陵,春秋時屬譚國。

東平陵古城距城子崖遺址約1公里,它建於春秋時期,繁榮於兩漢,至唐元和十年,經歷了1500年的滄桑,漢代至西晉500多年間是濟南國郡的治所。

現在城牆依稀可見。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陵城城址呈正方形,邊長為2000米,總面積為400萬平方米。

就東平陵城目前保存情況來看,是全國保存最好的古代郡國都城之一。

1977年公布為省級保護單位。

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來濟南東郊公社視察時,曾問身邊的陪同人員,你們知道老濟南在哪麼?看到沒人回答,毛澤東主席說;「老濟南在東平陵城」。

「先有城子崖,後有平陵城,有了平陵城,才有濟南府」是當地流傳的俗語。

東平陵城是漢代濟南郡、濟南國的治所,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13)前後,濟南郡治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今濟南),東平陵城是名符其實的「老濟南」城。

濟南之名的最早出現

兩漢時期,東平陵曾三次被確立為郡國的國都。

第一次是西漢初年,平陵被封為呂國,(史記載「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這是濟南之名的最早出現,呂國都東平陵城)時間是公元前187年。

曇花一現的呂國

漢惠帝病逝,呂后臨朝稱制,將其侄子呂台封為呂王。

但是,呂台在被封王的第二年就病逝,呂王遂由其太子呂嘉接班。

不過,這個呂嘉品行不好,坐了不到4年的王位就被呂后廢掉,呂王的位置讓給了呂后的另一個侄子呂產。

公元前181年,呂產被改封為梁王,梁國因此成為呂國,原來的呂國則改成濟川國,皇子劉太被封為濟川王,而這位皇子並不真是劉邦的血脈,他還沒來得及走馬上任,就隨著呂后的去世和諸呂勢力被剷除而銷聲匿跡,濟川國也因此結束了其短暫的歷史使命,被改為濟南郡,重新劃歸了齊王劉肥。

隨著呂氏政權的土崩瓦解,曇花一現的呂國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去了。

2000年出土的洛莊漢墓,其墓主人就是當年烜赫一時的呂國國王呂台。

驚世漢王陵 濟南章丘洛莊漢墓坐落於章丘棗園鎮洛莊村西一千米處。

漢墓自99年6月開始發掘至01年共發現發掘33座陪葬坑,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000多件,特別是19件編鐘、107件編磬和三輛大型馬車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洛莊漢墓的考古發現被列為2000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首任濟南國王-劉辟光

漢文帝藉助在長安的劉氏皇族和劉邦舊臣的力量登上皇帝寶座後,出於對齊國兄弟子侄的感謝,將呂后從齊國領域裡奪走的濟南國重新歸還給齊國,封齊悼惠王劉肥的七個兒子為列侯,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又分封齊王劉肥的兒子劉辟光被為濟南王,濟南國由此確立。

濟南國的國都就設在故平陵城。

但是,這個劉辟光並不怎麼領文帝的情,10年後公然參加了吳楚七國之亂,謀反朝廷,結果兵敗身亡,濟南國除,改為濟南郡。

繁華鐵都

東平陵城內西部一個被稱為「鐵十里舖」的地方,是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冶鐵遺址,1975年的調查勘探表明,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之中,僅鐵器一項就達300多件。

這裡既有犁、鏵、等農具,有斧、鋸、鑿、刀、等工具及其鑄造這些鐵工具的鐵范,還有大量鐵兵器,如戟、矛、劍、刀、箭簇等等,兩千年前東平陵城的冶鐵製造業已經十分成熟和發達,其技術水平堪居全國榜首。

(大四陶范)因此,《後漢書·郡國志》在描述濟南國時稱「東平陵,有鐵」,濟南國所轄的「歷城,有鐵」。

鐵成了濟南國的標誌。

鐵匠之鄉源頭

鹽和鐵,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西漢王朝在全國設置了48處以「鐵官」命名的冶鐵機構,負責當地的冶鐵生產和經營,其中,山東鐵官14處,濟南國2處。

這兩處鐵官一在平陵城,一在歷城。

濟南一帶的冶鐵產品讓世人所矚目,而且其冶鐵的傳統也生生不息,流傳至今,2000年來長盛不衰。

章丘之所以稱為鐵匠之鄉,東平陵城是其源頭。

東平陵城是王莽的故鄉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

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出生地: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祖籍:山東濟南章丘龍山東平陵城。

王莽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一代濟南名相——曹操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曹操因鎮壓潁州黃巾軍有功,被朝廷提升為濟南國相。

當時的濟南國王是劉康,按照漢朝制度,國相等同於一郡的太守,封王僅僅「衣食租稅」而已,封國的一切政務俱掌握在由朝廷委任的國相手中。

因此出任濟南國相,29歲正是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曹操所夢寐以求的。

曹操擔任濟南國相不足一年,整頓吏治、禁斷淫祠的舉措就大見成效。

年輕的曹操初步實現了自己「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的心愿。

在曹操看來,他一生的事業,是從濟南起步的。

最早的濟南

通過前面的介紹,說明了先秦時期的濟南地區,歷史發展的重心始終穩定在章丘市的中西部一帶。

朝代更替,秦漢繼興,濟南地區的歷史重心卻在原地延續,沒有變遷,平陵城仍是濟南地區最突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濟南一名也由此開始。

濟南地區的主要中心,歷經滄桑,演變軌跡清晰,所以不僅城子崖龍山、岳石文化城是4600年到3000多年前的古濟南,就是焦家中心聚落也可以說是5000年前後的古濟南。

章丘是濟南市的歷史文化源頭,是最早的濟南所在地,這是確定無疑的事實。

現在,濟南城市中心東移,章丘撤市劃區,我把它形象地稱之為「回歸老濟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召開

6月29日,「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在山東章丘召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閆亞林,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發掘者解讀章丘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細節

6月10日,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場活動。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介紹了遺...

龍山黑陶延續4600年前的傳奇

1928年春天,一名考古學者的奇遇註定成為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樁美事。88年後的今天,在章丘這片古老燦爛的文化沃土上延續著4600年前的傳奇。 龍山被公認為中國考古聖地 1928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