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檔案》永放光彩的「西漢長信宮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長信宮燈,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wǎn]墓中出土。

2010年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

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

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的背影,不像前面那樣為人所熟知

長信宮燈在歷史課本、文史科普讀物中出鏡率很高,常被仿製成工藝品在古蹟景點售賣。

這盞宮燈為青銅製造,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材質不算貴,精緻小巧,但「分量」比同時代的大型青銅器還要重。

宮燈約製造於公元前172年,於1968年在保定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氏墓中被發現,一出土就舉世震驚,很快便擔當文化使者,出訪菲律賓、法國、日本、美國、義大利,照亮共和國外交的破冰之旅。

此燈的珍稀不僅在於外形優雅,更在於構造巧妙。

整盞燈是中空的,部件可靈活拆卸,宮女高舉持燈的右臂是一條煙道,燈罩可調節開合角度,燃燈後可明可暗,有煙無塵。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觀賞後曾讚譽: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有了環保意識,了不起。

這盞曾漂洋過海的宮燈,如今被列入禁止出國的文物名冊中,藏於河北省博物館,永守「漢家宮闕」。

■漢代宮燈的巔峰之作

「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釭在古典詩詞中時常出現,詩人們習慣用它作為燈的文雅表述。

嚴格意義上,普通的燭台、油燈並不能稱為釭。

釭為漢代獨創,特點是內部中空,設置導煙管,燈體可盛清水。

漢代貴族燃燈多用動物油脂,易產生大量煙塵,釭燈的導煙管能夠吸收煙塵,經清水過濾,可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釭」本意為車子用以穿軸的金屬圈,而彎曲的導煙管與此形似,遂這種燈稱為釭。

釭燈乃漢代絕版發明,現出土的十餘盞釭燈皆來自漢代墓葬。

因其製作工藝複雜考究,漢代之後數百年歷盡戰亂,再無制燈的閒情逸緻。

且蠟燭逐漸取代動物油脂成為主流照明燃料,蠟燭不易生菸灰,也就不需要導煙管。

為了安置導煙管,釭燈多為象生造型。

鳳、雁、天鵝的長頸,都暗藏煙道,而設計最獨特的莫過長信宮燈。

一位樸素端莊的跽坐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典型漢服打扮。

她左手托燈盤,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嵌插在燈盤凹槽上,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右臂高舉,垂下的袖筒成為煙管,菸灰沿著袖筒進入體內;宮女腰與腿的連接處設計了轉角,可以把未被吸收的煙霧擋在內部而不至於迅速回流;此燈並不貯水,燈體底部有孔,可調節氣壓,彌補單管煙燈空氣環流不好的缺陷。

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

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由於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1993年,長信宮燈被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七國之亂」中的「逆產」

長信宮燈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剛出土時,考古學家發現上部燈座底部較為明顯處刻著銘文:「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

」在漢朝,長信宮通常為太后所居住。

但經仔細觀察,長信尚浴這一串銘文字跡潦草,應該是後來刻的。

整個燈體有銘文9處,共65字,記載了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

下部燈座外側刻:「陽信家,並重二鈞十二斤,七年,第一。

」此外,燈罩屏板內外、右臂外側等處還有5處記有「陽信家」,皆字跡工整。

由此專家推斷,陽信家才是宮燈的製造者和第一任主人。

陽信家銅器在已出土的漢代銅製工藝品中獨樹一幟,除長信宮燈外,還有1981年5月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冢出土的鐘、鼎、爐、燈、釜、甑、盆、樽、銚等精美銅器。

「陽信家」是誰家?學術界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又稱平陽公主,第三任丈夫是抗匈奴名將衛青),但更多學者認同陽信夷侯劉揭、劉中意父子之說。

劉揭為皇室宗親,因平定呂氏外戚有功,漢文帝登基之年(公元前179年)封他為陽信侯,並賜金千斤。

漢初諸侯也可以像皇帝一樣有自己的紀年,長信宮燈上刻「陽信家,並重二鈞十二斤,七年,第一」,推斷為陽信侯在位第七年所制,二鈞十二斤是其重量,第一是編號。

公元前166年,劉揭逝世,其子劉中意繼承侯位。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不滿權力被削,興兵造反,史稱「七國之亂」,陽信侯劉中意也參與其事。

叛亂平定後,陽信侯劉中意被抄家除國,眾多打著「陽信家」製造標籤的精美銅器成為「逆產」,被沒收後分發給王公貴族,其中一座精巧的宮女造型宮燈送進了長信宮。

■竇太后浴室照明專用

長信宮燈上面刻的「長信尚浴」「今內者臥」,意思是此燈被用於長信宮的浴室,歸主管宮中日常生活的「內者」(官職)保管。

當時住在長信宮中的是漢武帝祖母、太皇太后竇氏。

竇太后堪稱一代女傑,身世傳奇,是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的熱門角色,歸亞蕾在《漢武大帝》中、林心如在《美人心計》中,都曾演繹過竇太后。

她少時出身微寒,以宮女身份入宮,後被賞賜給代王劉恆,深得劉恆寵愛。

公元前180年,呂稚逝世,朝臣廢黜呂后扶持的傀儡幼帝劉弘,擁立為人低調的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

劉恆封竇氏為皇后,她生的長子劉啟後來繼承皇位,劉恆、劉啟父子二人打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長信宮燈1968年在河北滿城陵山漢墓出土。

墓主人是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竇綰。

竇太后是清河觀津(今河北武邑縣)人,以地域和姓氏推斷,竇綰應是竇太后的近親,長信宮燈很可能被竇太后當作禮物贈送給竇綰,竇綰死後以之作為陪葬品。

劉勝夫婦的墓葬出土珍寶無數,除長信宮燈外,劉勝那件價值連城的金縷玉衣也是我國64件禁止出境的國寶之一。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對中山靖王劉勝一定不陌生,劉備每次自報家門,開口必是「中山靖王之後」。

這中山靖王是漢景帝的庶子,和漢武帝同父異母,都是竇太后的孫子。

「七國之亂」平定後,朝廷對諸侯王權力限制嚴格,中山靖王深諳韜晦之道,縱情聲色,及時行樂,史載他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

難怪他的第十三世孫劉備淪落到編草鞋,一百多個兒子分家產,分了十三輩,旁枝末節的確剩不下什麼了。

據考證,竇綰葬於公元前104年。

長信宮燈從製成直至殉葬,在世上發光發熱不過七十餘年,在黑暗中等待兩千年才重見天日。

這位掌燈宮女,三易其主,不改淡定嫻雅。

富貴皆浮雲,只有宮燈的美麗和光彩永恆。

主編特意整理了一期《國寶檔案》,並在不斷連載中,主要記錄中國最重要的國家一級文物知識以及國寶背後驚心動魄的故事,歡迎各位讀者訂閱此帳號。

  • 為您提供:藝術品策劃包裝、專業攝影、鑑定評估、展覽展銷、權威行業期刊雜誌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鑑定知識,歡迎訂閱此帳號

  • 微信平台ID:yspjyzx←長按可複製(每天推送最新古玩資訊)

  • 主編微信ID:2013679589←長按可複製(為你的藏品鑑定評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信宮燈,一個漢代王國的背影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江西海昏侯大墓的進一步發掘及鋪天蓋地的報導,漢代考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轟動程度不亞於當年滿城漢墓。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因為一個偶然原因,位於河北滿城的西漢中山國國王劉勝及其...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一)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座小山丘。因相傳該山丘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稱「陵山」。至於是否真是帝王陵墓,許多人並不知道,直到1968年……

海昏侯的雁魚燈都比不上它!

可惜,可惜,本侯的寶貝沒趕上你們後輩弄得這個《首批禁出國文物64件》的評選活動。不過,在這裡本侯倒是很有興趣給爾等品鑑品鑑這64件「寶貝」是否值得上榜。這次爾等務必專心恭敬地聽本侯講,因為這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