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紅:長信宮燈—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信宮燈是蜚聲海內外的國寶文物,因其設計之精巧,工藝水平之高,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後,再次掀起國寶熱。

我們採訪了河北博物院的副院長徐艷紅,為大家解讀長信宮燈的故事。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徐艷紅

曲折出世

1968年,解放軍在河北省滿城縣陵山進行國防施工時,意外炸開了一座墓葬,經上報中央批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由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先生負責發掘工作。

隨後,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當地駐軍共同組成的考古工作隊對這座大墓進行了秘密發掘。

滿城陵山全景

徐艷紅說:「根據陸續出土的金縷玉衣、車馬儀仗、刻銘銅器等,結合史書記載,現場考古專家經過研究,斷定墓主人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第一代王—靖王劉勝。

清理劉勝墓中室的文物

遠在北京的郭沫若先生聽聞此事後,十分興奮,冒雨趕到考古現場,仔細觀看文物,聽取現場考古人員的匯報,肯定了墓主人是劉勝的推斷。

郭沫若先生(左三)在發掘現場

不過,長信宮燈並不是在劉勝墓中出土的。

那到底是在哪裡呢?

考古人員發掘劉勝墓時發現北面一帶地貌奇特,似乎經過人工修整,這些現象與劉勝墓外觀相似,推測此處可能還有一座墓葬。

「郭沫若肯定了劉勝墓北面還有另一座墓葬的推斷,並推測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劉勝的妻子,建議考古隊繼續發掘第二座漢墓」。

很快,滿城陵山第二座墓的發掘工作開始。

拆除竇綰墓封門牆

對竇綰墓南耳室文物進行記錄

對清理竇綰墓的工作進行拍攝

徐艷紅說:「蜚聲中外的長信宮燈就是在這座墓的後室內發現的。

更為難得的是發現了證明墓主人身份的一枚銅印,印文一面為「竇綰」,另一面為「竇君須」。

考古人員總結髮掘情況後,研究斷定這座墓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

」劉勝夫婦兩墓歷經兩千多年保存基本完好,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一萬多件,被譽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竇綰」、「竇君須」銅印,竇綰私人印章

幾易其主

長信宮燈出土於放置墓主人棺槨的後室,說明它是竇綰生前喜愛之物。

那麼,竇綰是長信宮燈的初始主人嗎?

徐艷紅說:「長信宮燈上刻有「陽信家」「長信尚浴」「今內者臥」等銘文9處共65個字,專家通過對這些銘文的字體、刻工和內容等觀察研究,認定這些銘文不是一次刻成的。

銘文內容顯示它應是幾經輾轉才到了竇綰手中,「目前專家對它的流轉經歷有兩種看法。

燈盤外側「陽信家」銘文

上部燈座底部周邊」長信尚浴「等銘文

第一種看法是,這件燈具最初的主人是陽信夷侯劉揭,後來劉揭兒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被廢黜,此燈被沒收,歸「長信宮」所有。

長信宮是竇太后居住的宮殿,竇太后是中山王劉勝的祖母,據推測跟竇綰有親緣關係,將此燈送給了竇綰。

第二種看法是:這件燈具最初主人也可能是陽信長公主。

陝西茂陵出土了十幾件刻有「陽信家」銘文的精美文物,銘文字體與長信宮燈上的刻銘十分相像。

有專家認為陽信長公主與漢武帝劉徹同為景帝王皇后所生,是漢武帝的親姐姐,只有她擁有財力和物力來鑄造包括長信宮燈在內的這批銅器。

推測陽信長公主將此燈獻給了竇太后,竇太后又轉贈給了竇綰。

奇思巧造

長信宮燈的精妙之處到底在哪呢?首先是它的造型很美。

銅製通體鎏金,燈體中空,外形是一宮女跪地執燈。

宮女左手執燈盤,燈盤可轉動,燈罩由兩塊弧形平板組成,其中一片還可以左右推動,便於調節燈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宮女右臂高高舉起,垂下的袖管成為燈罩。

最為突出的設計便是它蘊含的環保理念。

由於古代青銅燈多是用動物油脂為燃料。

當燈火點燃時,雖然帶來了光明,隨之而來的還有燃燒後殘留的炭粒和灰燼,它們形成的煙塵,瀰漫在室內的每個角落,散發出刺鼻的氣味。

「長信宮燈在使用時,嗆鼻的煙塵能夠隨著熱空氣的推動徐徐上升,沿宮女的袖管不斷進入中空的燈體內,之後由於失去熱氣流的推動作用,煙塵逐漸冷卻在燈體內部形成菸灰,避免了室內空氣污染。

」徐艷紅說。

長信宮燈線圖

整件燈由分鑄的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六部分組成,便於拆卸組裝,但是結合起來卻天衣無縫,清掃積攢在內部的菸灰時極為方便。

拆卸開的長信宮燈

這樣的燈具也被稱作「釭燈」,這些燈具外形上有類物型、人俑型、動物型等多種,但在使用功能上有著一致的共同點。

除了這件,其它較為著名的環保的燈具還有劉勝墓出土的爐型燈;山西朔縣西漢墓、山西襄汾西漢墓、陝西神木漢墓出土的雁魚型釭燈;長沙北門桂花園西漢墓、江蘇雎寧劉樓東漢墓、江蘇揚州邗江甘泉二號墓東漢墓出土的牛型釭燈;廣西合浦望牛嶺西漢木槨墓出土的鳳型釭燈等等。

劉勝墓出土的爐型燈

鳳形釭燈

「長信宮燈還為今天的我們了解漢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徐艷紅說。

從長信宮燈上我們能夠看到宮女的髮式,是漢代女子的挽髻,類似於今天的盤頭,頭上戴有頭巾,叫巾幗,可以戴在頭上,也可罩住前額,也可圍在髮際,兩側垂帶。

後來巾幗又被作為女子的代稱,常用的「巾幗英雄」,「巾幗不讓鬚眉」等,說的就是女英雄。

宮女穿的服裝,緊窄合體,長可拖地,下擺像喇叭狀,走路時不露腳。

衣袖寬大,袖口鑲邊。

衣領部分的交領很有特色,領口很低,露出裡面的衣服。

這種女子的服飾在漢代之後的兩千多年間,儘管衣服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漢代服飾最初的樣式,影響深遠。

宮女的坐姿身材挺拔,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目視前方,這種「危坐」的坐姿,展現了漢代端莊、肅穆、謙恭的禮儀風範。

河北博物院的「明星」——長信宮燈,以其精湛的鑄造工藝、巧妙的結構設計、科學的環保理念、美觀大方的造型裝飾、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為我們呈現了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1968年發掘。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

震驚世界的千年古墓竟藏於此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之陵墓,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區陵山。如果你想深入大自然的懷抱,還想近距離感受中華瑰寶的神奇魅力,不如與神秘的千年古墓約個會吧!

長信宮燈,一個漢代王國的背影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江西海昏侯大墓的進一步發掘及鋪天蓋地的報導,漢代考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轟動程度不亞於當年滿城漢墓。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因為一個偶然原因,位於河北滿城的西漢中山國國王劉勝及其...

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一)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千米處,有一座小山丘。因相傳該山丘為古帝王陵墓,所以人稱「陵山」。至於是否真是帝王陵墓,許多人並不知道,直到1968年……

海昏侯的雁魚燈都比不上它!

可惜,可惜,本侯的寶貝沒趕上你們後輩弄得這個《首批禁出國文物64件》的評選活動。不過,在這裡本侯倒是很有興趣給爾等品鑑品鑑這64件「寶貝」是否值得上榜。這次爾等務必專心恭敬地聽本侯講,因為這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