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世界學者 王國維大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王攸欣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靜安,又字伯隅,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諡忠愨。
浙江嘉興海寧人,國學大師。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與梁啓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
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王國維作為一代大學者,平生鑽研學問而無窮盡,他平日不介入政治圈子,不營生計,不交權貴,不慕榮華,不圖享受,平日深居簡出,生活簡樸,雖交遊不廣,然與同時代之學術界人士有廣泛接觸,除與羅振玉、繆荃蓀、沈曾植等人交流學術,交往較密,其《書信集》所收書信中就有與數十位學者的論學通信,他還與日本、法諸國學者有很多的學術交流。
做學問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業,他以其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獨特的地位。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
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
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在史學上,王國維是新史學的開山,其古史新證、二重證據法開拓了史學的新向度,其於上古史、唐史、宋史等古史的研究,於歷史地理的種種發明,於歷代文物的精心考證、於敦煌學的拓荒,無不展現了王國維卓越的史學才能與博大的堂廡。
在古文字、語言學方面,王國維於甲骨文、金文、簡牘文、石經等呈功赫赫,豐碑巍峨;於傳統的《說文》學、訓詁學、音韻學、版本目錄、校勘學,皆淵萃卓如;且純熟地以小學溝通學術之林,為王國維治學中的一大法寶。
不僅在做學問方面講究獨立,王國維的為人也同樣追求個性,不為人拘。
在受西學浸染極深的清華校園,王國維頭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大袍,勒條粗布腰帶,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樣,而目,他頂著一條辮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後重新續起來的)。
王國維的辮子留得不合時宜,卻也並非是為忠君而留——溥儀的辮子己經剪掉了。
看來,保存一點對傳統文化的紀念,作為與現實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徵,才是這條辮子存在的意義。
這種欲以一己之堅貞持守與社會相對抗的想法,如果僅就個人品格而言,自然有其可敬的一方面,但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而言,則又顯得極為愚執可憐。
這種帶有極濃重的悲劇色彩的選擇,也註定了王國維在悲劇中度過他的後半生。
然而一代大師竟選擇了自殺,其死因也給後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殉清」說王國維為滿清朝遺老,更對遜帝溥儀向有國士知遇之感——王國維以秀才身份,被溥儀破滿清「南書房行走」須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舊制,召其直入「南書房」——有此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逢「覆巢」之將再,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逼債」說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並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
「驚懼」說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馮、閻兩軍易幟,京師震動。
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王視腦後辮子為生命,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盡誅留有髮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
但這種說當時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無論其因何自殺,都是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大損失,王國維先生學術之作更是影響了後人
「二重證據法」形成源流再析
王國維關於「中國紙上之學問,有賴於地下之學問者」的論述,關於「取異民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材料互相參證」的方法,是其「二重證據法」的基本觀點。拙文《王國維實證考據學風...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蘭沙、決明,以字行,鄞縣大咸鄉沙村(今屬塘溪鄉)人。父沙孝能,業中醫,耽好吟詠,旁及書畫篆刻。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從吳昌碩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