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竹林七賢」磚畫上為何竹子少杏樹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老南京」版日前介紹了六朝博物館錯版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拼壁畫。

南博也收藏著同題材文物,而且已經是「鎮院之寶」。

這些看上去灰不溜秋貌不驚人的磚畫,緣何能被視為「國寶」?細心市民或許還會奇怪,為何壁畫中出現的不是「七賢」而是「八賢」,陪伴他們的也不是「竹林」反倒是杏樹居多呢?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局部)。

何以成為國寶級文物

在雨花台區西善橋油坊村南,即現在的南京第二鋼鐵廠3號門一帶,曾有一座27米高的小土山,再往南600多米有一條彎曲的河名曰「新林浦」,在信奉「頭枕青山、腳踩流水」為最佳風水的中國古代,這裡自然成了皇親國戚之葬身寶地。

應該是因為那些地下墓葬形似「地宮」吧,時間久了,這座不起眼的小土山被稱作「宮山」。

1960年4月,考古專家在宮山發現了一座南朝大墓。

發掘工作持續一個多月,出土了數十件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數墓室兩側的磚印壁畫,壁畫分為兩部分,各長240厘米、高88厘米,由近300塊磚拼砌而成。

此後不久的1965年和1968年,在江蘇丹陽先後出土的三座南齊大墓內,都發現過類似壁畫,題材、構圖、人物形象幾乎相同。

但是,西善橋宮山大墓出土的這些壁畫,是年代最早,也是規格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

宮山南朝大墓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是迄今發現的以實物呈現的最早的魏晉時期人物畫,填補了中國美術史處於空白的六朝繪畫遺存,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為何會出現第「八賢」

仔細的觀眾會發現,「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中有兩個奇怪之處,一是畫面中多了一個人,「七賢」變成了「八賢」;二是陪伴「竹林七賢」的幾乎無竹,多的卻是杏樹。

事實上,「竹林七賢磚畫」只是大家習慣的簡稱,在國家文物局名錄中,其規範名稱應當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

榮啟期就是畫中那個與「七賢」並列的第八人。

先說「竹林七賢」,這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們不僅才藝出眾,而且政治態度鮮明。

魏末晉初,政局動盪不定,上層權力頻繁更換,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並禍及無辜,士大夫階層在忐忑不安中期望在老莊之學中尋求慰藉。

此時,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虛淡泊,與道逍遙」的「玄學」出現了,「竹林七賢」也就很快為社會普遍推崇,不僅士人和貴族紛紛效仿以示「高逸」,文學、美術界也紛紛為「竹林七賢」作畫歌頌。

這也是諸多顯貴的墓葬里都要安放「竹林七賢壁畫」的原因。

榮啟期為何能與「七賢」並立,答案和他們的信仰有關。

榮啟期是春秋時隱士,傳孔子游泰山時路遇榮啟期,見其衣不蔽體、邊彈邊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便問何樂如此,榮啟期自言得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

這一故事後被引入「知足常樂」之典。

作者把榮啟期與「七賢」並列,既有把榮啟期作為楷模之意,也解決了構圖對稱問題,一舉兩得。

緣何少「竹」多「杏」

細看壁畫8位人物之間,包括5株杏樹、2株垂柳、1株槐樹、1株青松,僅僅在向秀和榮啟期之間有1株闊葉竹。

畫中主角是「竹林七賢」,為何卻不畫竹子與他們相伴呢?有專家認為,這一實物說明,當年「七賢經常在竹林相聚」的解釋可能只是一種附會之說。

其實,在西晉之前,竹象徵女子的悲怨悽苦,與君子毫無關係,士大夫們對竹子並無特別的審美意向。

士人好竹始於東晉,到劉宋時期達到高潮。

東晉孫盛在《魏氏春秋》中記載: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焦作)……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向秀、阮籍之子阮咸、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友善,游於竹林,號為七賢。

有專家考證認為,「竹林」很可能是河南焦作一個地名,而非指真正的竹子之林。

那麼,為什麼壁畫中杏樹較多呢?這是因為,杏和杏林,自三國起就被道家視作「仙物」。

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名叫董奉的道人,家住廬山。

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

得重病的人被他給治好了,只需種下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被治好了,就種一顆杏樹。

十幾年後,杏樹增加到十多萬棵了。

春天來臨,董奉在杏林中搭了一間草房,遷居在此。

待到杏子熟了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

而那些米又被用來救濟貧苦的農民。

董奉羽化後,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

從此,杏林便成了道家境界的象徵。

如此看來,西善橋「竹林七賢磚畫」中出現杏樹並且是5株,不僅不奇怪,反而映襯出人物思想與景物配置的高度協調。

朱向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