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樂文化以德為核心由周公奠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月27日在曲阜召開的第八屆儒學大會青年博士論壇上,來自孔子研究院的魏衍華博士作了題為《從周公「制禮作樂」看西周禮樂文明的高度與深度》的主題演講,他從先周文化傳統與周公所制禮樂的底色入手,探索分析夏、商和先周禮樂與周公「制禮作樂」的關係。

魏衍華

周公「制禮作樂」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融合了夏、商和先周禮樂文明的精粹,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周監於二代」。

由於傳世文獻「不足征」,長期以來有關周公「制禮作樂」的真實狀況爭論不休,自然也無從知道西周禮樂制度的高度和深度問題。

從傳世和出土文獻的記載來說,周公「制禮作樂」並非都是原創或者獨創,與此前的文化應是一種「因革」「損益」關係。

西周禮制的基本內容應是夏、商和先周文化傳統的總匯,周公的貢獻是以先周傳統「德治」為主線,參照殷商時期禮制的基本框架進行整合與創造,形成「新」的周代禮樂文明。

而「積德行義」「敬德保民」是周公「制禮作樂」的根本和總綱,是中華傳統禮樂文明活的靈魂。

從始祖后稷到西伯姬昌,先周時期的歷代族長,都從執政的精英文化和周圍的「世俗文化」中不斷汲取治國理政的思想和智慧,形成以農為本,又兼采諸長的禮樂制度。

以北方文化為例,有學者說:「自其先祖開始,周人就與北方部族發生了緊密的聯繫。

在經過數代的交往過程中,周人的文化中包含著北方青銅文化的成分,這不僅僅表現在用於戰爭的兵器和工具的吸收上,就是在西周禮器上也印記著北方青銅文化的因素,壺的裝飾性紋飾是較為明顯的例證。

」還有學者說:「後來周公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固然是由他所處的時代造就的,但與周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的民族精神對他的影響有關,特別是太王、王季尤其是父親文王對他的影響更是密不可分。

」其實,先周時期的禮樂傳統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基因庫,是西周禮制的生命底色,與此同時周公的「制禮作樂」也強化了先周時期固有的文化傳統,成為此後中國文化的最顯著的標識。

周公之所以能「制禮作樂」,成為影響中國古代文明傳統的重要因素,既與先周時期奠定的以人為本的禮制傳統有關,也與姬周所繼承的夏商時期的文化傳統有關,更與周公從「好學」到「博學」的品格有關。

周公從殷商「無道」「棄德」的教訓入手,這自然是周人行善修德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而「德」也成為周公「制禮作樂」的核心。

這也是季文子說「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的原因。

其實,周禮以「德」為指導思想也是先秦時期人們的共識,如晉侯使韓宣子來聘,當他「觀書於魯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後,讚嘆說:「周禮盡在魯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與周之所以王也。

」應該說,周禮乃至中華禮樂文化以德為核心則是由周公奠基的。

禮樂要發揮作用,人君必須率先垂範。

周公的「制禮作樂」既尊重先周時期周人的文化傳統,也積極汲取夏、商文化的精髓,制定出適合現實需要的禮樂制度。

作為西周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周公位高權重,但他時刻能禮賢下士。

在「制禮作樂」的過程中,周公所堅持的原則正是孔子所提煉的「三代損益」原則,主要體現在周公為政過程中對殷商禮樂,特別是禮俗文化的尊重與繼承。

周公所制周禮,並非想像中文化的斷裂,也非傳統的終結,而是已經融入到新的文化體系之中,成為以先周文化為主體的一種「新」的精英文化系統。

隨著新出文獻的不斷問世,人們開始重新回到禮制是沿襲、演進和損益的觀點上來,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除自身主動的仿效外,商紂時期投奔於姬周的諸侯國君、士大夫更是為西周官制和禮制建設提供強大助力。

周公的「制禮作樂」,不僅有殷商文化的助力,而且有殷商文化的助力。

在諸多奔周的殷商故臣中,分量最重和最知名的當屬商紂的庶兄微子啟。

周武王、周公對微子啟極為重視,因為他到來的政治意義大於現實意義,為武王伐紂和姬周王朝的建立增添了更強的合法性。

如果說大師、少師、微子啟的奔周帶來的是殷商的禮樂與祭祀文化,那麼內史辛甲等的奔周帶來的則是殷商的史官文化。

在太史的職位上,辛甲無疑也將夏、商時期的史官制度與文化融入到周代的史官制度之中。

此外,從殷商王朝投奔而來的太顛等朝廷重臣,都曾掌握著殷商精英文化。

他們所帶來的文化和制度,應當是西伯姬昌「改法度,制正朔」的重要基礎,同是還成為輔佐武王攻伐商紂的重要參事。

當然,由於商紂失德而投奔到姬周王朝的殷商故臣無疑是良莠不齊的,這些人中既有能為西周王朝興盛提供助力的賢哲,也有不少是品行不端、心懷鬼胎的投機分子,這也是孔子說「才難」的原因所在。

但從總體上看,從殷商投奔而來的有德、有位的殷商故舊大臣,所帶給周公的是殷商的精英文化,周公在「因革」「損益」的基礎上,做了相應的汲取,製作出不同於先周的「新」的周文化。

周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很高,被稱為「元聖」,即中國禮樂文化的奠基人,或者稱為第一位聖人。

這種定位是伴隨著人們將宏大的周禮系統製作權歸功於周公的結果,是對三代禮樂文化的一種肯定。

在傳統上,長期以來人們還把《周禮》《儀禮》《詩經》等與禮樂相關典籍的著作權都歸於周公。

隨著學者研究的深入,許多學者認為,所謂的「制禮作樂」並非都是周公的創作,這些禮樂制度是以夏、商和先周的文化傳統為基礎,以周公為首的西周初期的統治者為穩定統治,規劃秩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禮樂制度。

由於「文獻不足征」的緣故,周公所制周禮的原貌已經很難再現於世,學者們相對統一的意見是,周公以西周「積德行義」「敬德保民」的傳統為總綱,也就是學者所說的「用『德』來概括原始禮」,制定出包括官制、刑法、儀式為主體的「禮」和包括舞樂、樂章在內的「樂」,使禮、樂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體現周禮之德治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周之際德治思想構建的主體性探析

殷商易代之際,周初統治者總結「小邦周」之所以能夠代替「大邑商」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商紂王「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因此,他們極力宣揚「惟命不於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理論,並從西周初期開始逐...

漢族文化 漢族禮樂文明是怎樣產生的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