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朽木簡牘的「復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簡牘修復室,只見一枚枚狹長的簡牘被密封在有機玻璃片里,黃底黑字,清晰可見,一如原來的樣貌,幾千年前的歷史信息在這裡得到復原。

「這些竹簡在出土時,破損厲害,有的就像麵條,一碰可能就化掉。

」該中心副主任方北松研究員拿著修復好的簡牘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如何完整、長期地保存這些脆弱而又珍貴的歷史文獻遺產?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和「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文物保護工作者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出土竹木類文物的修復復原與保存技術中。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飽水簡牘保護的關鍵技術,依託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工程和湘西里耶秦簡保護工程等,按照簡牘保護的技術要求,從出土簡牘保護的主要研究內容入手,展開對其防霉、脫色、脫水、陳列/庫房保管、信息提取與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讓埋藏千年的朽木重獲「新生」、重見天日。

簡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把竹、木截劈成窄長條,叫做「簡」,南方地區多用竹簡,北方地區多用木簡;把竹、木鋸解為較寬的長方片狀,叫做「牘」。

簡牘實際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等的總稱。

它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漸漸為紙抄本所代替。

但是,還原簡牘的歷史本來面目卻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作為相關課題主要研究人員之一,方北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竹簡出土時軟若麵條,不能整支提起,竹材質地相當疲弱,若稍施外力即會折斷;有些損壞程度十分嚴重,散成竹絲狀的竹簡;有的竹簡還因受擠壓而被扭曲變形。

簡牘保護過程非常複雜。

首先要取簡。

由於這些竹質材料在地下保存比較差,提取很困難,通常是在隔板整體鏟取。

接下來是清洗。

「先簡單地用毛筆把污泥洗一下,之後再進行脫色處理,然後進行脫水處理,這個過程需要好幾年,最後小心地用線條纏好,用玻璃片固定。

最後包裝,並放進庫房長久保存。

」方北松說,該中心在簡牘脫色方面,提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法」;在簡牘脫水方面,發展了「乙醇十六醇填充脫水法」。

「新的脫色、脫水方法被應用於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及湘西里耶秦簡的修復工作。

我們修復簡牘數以萬計,效果良好。

」方北松介紹,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及湘西里耶秦簡的保護修復工作共完成十二萬枚簡的脫色,十萬枚簡的脫水。

近十年來,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長沙簡牘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北京訊德應用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的聯合攻關下,相關研究取得突破進展:通過對走馬樓三國吳簡飽水保存期有害微生物的分析研究,鑑定出其屬蠟狀芽孢桿菌,並採取合適的防治方法,完全抑制其生長;在分子水平揭示出飽水竹木簡顏色變化的化學機理,篩選出性能優良的脫色試劑連二亞硫酸鈉法,為國內外首次提出並成功運用該脫色試劑對數量龐大的飽水簡牘做脫色處理;在對飽水簡牘微觀結構、主要化學成分、含水率和多種脫水方法等基本因素分析比較後,提出以十六醇填充法作為飽水簡牘的脫水方法,為國內外首次將該方法成功運用於飽水竹木簡的批量脫水處理;按照簡牘類文物特點設計製造了其保存與展示於一體的充氮保存系統,並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按簡牘類文物文字研究要求,開發簡牘信息分析計算機軟體系統;完成簡牘上綁痕保護研究。

方北松說,至今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已經保護了總共14萬餘枚簡牘。

經他們脫色後的簡牘,呈米黃色,脫水後的簡牘收縮率低,字跡清晰,保存方便,該中心已保護的飽水簡牘占全國出土飽水簡牘總量的80%以上。

精彩文章:怪異 世界上十大未解之謎 諸葛亮墓之謎 復活節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吳簡發現研究保護20年

今年是吳簡發現20周年,8月26日至29日,「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二十周年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近百位知名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對20年來吳簡的學術研究與保護整理...

單霽翔:文物保護最重要的是讓它「活」起來

中新網長沙8月27日電(向一鵬)「現在我們說文化遺產、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活』起來,把古人的知識、文化、智慧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在27日召開的「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