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國內除九大博物館之外的那些臥虎藏龍之地,你去過幾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萬萬千,全國各地博物館精品薈萃,有很多你覺得好又沒出現的,前段時間央視的《國家寶藏》欄目選取了大陸頂級的九家博物館藏品進行講解,殊不知還有很多國寶依舊沒有露出它們的真容,今天我們就來見識那些國內臥虎藏龍之地的博物館吧!看看有多少的精品國寶我們沒有見過。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始建於1941年,位於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餘件,2012年10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之前叫「四川省博物館」,隨著新館的落成,2009年更名「四川博物院」。
館藏文物分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類八大類三十餘小類,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
1、西周 ·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巴蜀王權的象徵)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其造型、紋飾和鑄造技術,綜合了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和工藝美術於一體。
顯得大氣——帶有民族原生時代的強悍、粗獷和勃勃生機。
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堪稱四川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每個到過川博的觀眾無不為之嘆為觀止。
這件青銅器的發現也很傳奇。
1959年冬,成灌鐵路在修至彭州竹瓦街時,挖到了一個大陶缸,缸里放了21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
1980年,一個更大的驚喜出現了。
當地人在取磚瓦土時,再度發現了一個盛放銅器的大陶缸,盛有四件銅罍和兵器。
出土的銅罍均成對,且大小、形制、紋飾大體相似。
專家認為,這應當視為列罍。
列罍與中原地區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能夠擁有高規格列罍的人,很有可能是蜀國的君王。
2、戰國 · 水陸攻戰紋銅壺
該件文物1965年成都市百花潭中學出土,其頸部的裝飾區描繪的是採桑勞動和習射情節,在銅壺身上展現的繪畫與雕刻相結合的技法,開創了戰國時期青銅器裝飾藝術的新格局。
通體用金銀嵌錯出豐富多彩的圖像,畫面分為四層,生動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戰國時期巴蜀大地上古代水陸戰爭、航運的真實信息,反映了新興時代的地主階級提倡獎勵耕戰的進步主張。
40厘米高的壺身上刻畫了200多個人物。
3、南齊 · 永明無量壽佛造像碑
造像碑由四塊組成,經復原是一長方形造像碑。
碑正面長方形龕內一彌勒坐佛像,座下壺門內有數十行題記,是四川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著漢式袈裟的佛像造像碑之一,也是我國佛教造像中無量壽佛著「褒衣博帶式」服飾的最早實例之一。
據悉1935年,四川軍閥李家鈺部參謀黃希成盜竊此碑,將碑打成數塊想轉賣國外。
他把其中造像較多的及刻有文字題記的四塊先運至成都,不料消息走漏後輿論憤慨,省政府隨即截留,但僅存此四塊。
其餘部分經盜鑿後已丟失。
為此,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後來成為四川博物院第一任院長)親自出面交涉,極力阻止這一珍貴文物運出四川。
迫於輿論壓力,當時的四川省政府才將古碑截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於新疆烏魯木齊,於1959年正式成立,對於它我相信很多網友都會想到乾屍、樓蘭古國。
它現收藏歷史、民族、革命等各類文物和標本4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400件,約占全疆總數的60% 。
1、唐 · 彩繪天王踏鬼木俑
新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彩繪天王踏鬼木俑1973年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衛張雄大將軍墓。
目前為止國內僅此一件,且出土時保存非常完整。
雕像採用了浮雕和圓雕結合的雕刻手法,流暢的刀法和線條,一絲不苟的紋飾,使這尊彩繪天王踏鬼木俑的形象非常生動,其精細的雕刻、華麗的裝飾實屬罕見。
顯示出唐朝時期中國高超的木雕技藝。
木俑用三十多塊大小不等的木塊雕刻再粘合,被譽為古人製作的「變形金剛」。
2、漢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這件漢代蜀地織錦護膊出土於在被稱為東方「龐培城」的尼雅遺址出土,屬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尼雅遺址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
這件護膊的紋樣和文字,是根據東漢時期廣泛流行的五行學說而設計的。
以紅、黃、藍、白、綠五色絲線繡制而成,從右至左分別繡有孔雀、仙鶴、辟邪、虎這些瑞獸,在護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別用漢隸繡著八個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8字出自《史記·天宮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
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古代的「五星」指歲星、熒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
天地迴轉,日月流逝,五星難以聚合。
然而,漢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這在《天宮書》、《漢書》、《張耳傳》、《漢紀》均有記載。
目前,學者們已經推算出,在20餘年後的2040年9月9日,將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
3、樓蘭女屍
1980年在羅布泊北鐵板河墓葬出土的鐵板河女屍——樓蘭美女,是世界著名的古屍之一。
距今3800年,死亡年齡大概在40-45歲,身長152厘米,生前高約155.8厘米,。
面色棕褐,尖高鼻樑,眼睛深凹,長長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發披散於肩,甚至體毛、指甲、皮紋均清楚可見。
皮膚呈古銅色,美貌超群,因而有樓蘭美女的雅稱。
1992年到日本巡展,日本人對其面部進行復原,可知生前是一位美貌女子,自那時起,稱為樓蘭美女。
血型為O型,科學測定為古代歐羅巴人種。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省博物館成立於1951年,藏品20餘萬件,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其中聞名中外的有戰國時期的牛虎銅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等。
1、戰國 · 牛虎銅案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國文物考古界,有兩次驚人的發現:一是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二就是雲南玉溪李家山出土的銅祭器「牛虎銅案」。
這一北一南,一馬一牛的精美雕塑譽滿神州,轟動世界,並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之稱。
雲南省博物館的這件牛虎銅案1972年出土於玉溪江川縣李家山古滇國墓葬群24號墓,高43cm,長76cm,重36千克,是貴族祭祀時用的華貴器具。
這件「牛虎銅案」是一件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於蒼涼中浸透著豪邁,悲歌里流淌著婉約。
不由人要迷戀它充盈著生命力的動感,回味著它所帶來的那渺遠的精神氣質。
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宋 · 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大理國時期作品,1978年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
通高18.5厘米,重125克。
這隻金翅鳥通體鎏金,呈昂首展翅欲飛狀,頭部有美麗的羽冠,尾羽上鑲嵌水晶珠,立於蓮座上。
金翅鳥梵名「迦樓羅」,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
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兇的大鳥,可懾服諸龍,體積很大,展翅時可達336萬里,以龍為食,使龍族苦不堪言。
後來金翅鳥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這座金翅鳥製作時,先將頭、翼、身、尾分別錘刻,再焊接為整體,體態雄健圓渾,充滿勃勃生機,工藝細膩,造型精美絕倫。
元 · 黃公望剡溪訪戴圖
這件藏品是建國初籌建雲南博物館時,由雲南著名收藏家高蔭槐先生捐贈的。
1980年中國書畫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來雲南博物館,慧眼識寶,從一大堆已被定為「參考品」(即偽品)中甄別而出,並鑑定為元代黃公望的真跡,從此成為雲南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
《剡溪訪戴圖》是一幅以歷史典故為主題的雪景山水。
畫面筆意簡遠,畫作採用接地為雪的藝術技法,以簡單的筆墨勾勒出層疊的遠山,襯以淡墨烘染的背景,寥寥數筆便把雪後群山巍峨粉妝玉砌的景色表現的淋漓盡致。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蘭州市,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東漢 · 銅奔馬
中學歷史課本上印象最深的文物之一,該件文物也稱馬踏飛燕,是中國旅遊的標誌。
這座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通高34.5厘米,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設計一匹飛馳電掣的駿馬,三足騰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飛的鳥背上,側視的基本輪廓呈倒三角形,造型矯健精美,全身的著力點集注於超越飛鳥的一足上,具有強烈的運動感,被譽為漢代青銅雕塑的奇葩。
2、西漢·彩繪木獨角獸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高35厘米,長93.7厘米。
分體製作身、角、尾、足,再粘合而成,通體用紅、黑彩繪,一側塗白色。
此獸做前行衝刺的動作。
身體造型厚實,頭、角、頸、背、尾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四肢動作變化生動,具威猛的氣勢。
獨角獸又名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抵禦邪佞,將其置於墓葬門口,是為了起鎮墓辟邪的作用。
3、永樂款鎏金菩薩坐像
明代,像高20.3厘米。
此像頭戴花冠及髮髻冠,菩薩面部廣額豐頤,雙目微垂,面容慈祥。
身披帛巾,胸部前飾纓絡,衣紋弧線流暢優美,下裙寬大貼體,結跏趺座於深束腰仰覆蓮台座上。
蓮座底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銘文,當為明代朝廷賞賜給西北地區藏傳佛教領袖的貢品。
菩薩像整體結構勻稱,雕刻細膩精製。
雖然還保存著元代以來阿尼哥「梵像」的影響,但造型已趨向於嫵媚,標誌著內地漢化藏傳佛教藝術的成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珍品。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餘件。
1、宋 · 建陽窯黑釉醬斑碗
建窯珍品。
高6、口徑12.4、足徑3.9厘米。
建陽市水吉大路後門窯出土,內壁黑釉間有放射狀醬褐色羽狀斑紋,俗稱「鷓鴣斑」,外壁黑釉有醬褐斑。
建窯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盛產黑釉瓷而聞名,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
因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俗稱「兔毫盞」。
釉色豐富,變化無窮,其中尤以「油滴」、「曜變」最為名貴。
有的器底,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為貢瓷。
建窯黑瓷不僅列為貢品,還與茶葉一道遠銷朝鮮和日本,日本稱之為「兔毫天目」,至今被視為珍寶收藏。
2、宋 · 定窯白釉劃蓮花紋大碗
該器物造型端莊古雅,胎質細膩,比較輕薄,敲聲清脆,朗朗入耳。
釉色瑩潤柔和,紋飾清晰簡練,疏密得體。
這件蓮花紋大碗解放前原藏於劉勇業家,解放後被劉家帶到上海。
1962年福建省文物總店付尚節、劉斯章從上海劉家收購,後由黃漢傑商購、經何必然批准收購入藏福建博物院。
1995年經鑑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3、明 · 德化窯媽祖坐像
高19.1、底徑長13.9、底徑寬5.9。
媽祖頭戴方形平頂冠,身穿冕服,肩披幃,雙手藏袖於胸前,正襟端坐。
其左右側分立千里眼和順風耳,形象極其生動傳神。
這件是德化窯迄今為止唯一的,也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明代白瓷媽祖坐像之一。
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作為中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要政治中心,地上地下的古代遺珍堪稱燦若星辰。
歷來有「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說法,雖然不盡確切,但也很傳神地反映出這片土地所孕育的燦爛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的突出地位。
1、西周.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
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
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
禽體豐滿,兩翼上卷。
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
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
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
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周禮》曾記載宗廟禮器有「六尊六彝」,「鳥彝」即為其中之一。
據考證,這件國寶的擁有者就是改唐為晉的第一代晉侯燮父。
通過它所出土的區域使我們找到了晉侯墓地,這一發現從根本上澄清了晉國最早的始封地的問題,即解釋了晉國都城、封地到底在哪裡。
也極大的彌補了史料記載的缺失,被稱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2、龍形觥
龍形觥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
長腹弧鼓,後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有橫榫與器腹扣合。
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鈕。
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沒有封口是用來散水蒸氣的.器物底部有長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穩,整體如一停泊的龍舟,造型獨特,獨具風采。
器身遍飾華麗精美的圖案,蓋面為逶迤的龍身,與器物前端的龍頭相銜接,兩側襯以漩渦紋和雲紋。
青銅器上飾以鼉的形象,極為罕見。
在國內的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
據流傳這件龍形觥被認為是傳說中姜子牙為民祈福的神器。
一次周文王來到太師府同姜子牙商量伐紂之事,姜子牙擺酒設宴為文王接駕。
這時,席間的一隻酒器引起了文王的好奇。
只見這件酒器狀如小舟,身長數尺,背上蓋著一隻弧形的長蓋,蓋面的中央是一個蘑菇形狀的小鈕,腹部兩側還雕刻著神秘的花紋,兩側各有一對貫耳,正好可以用繩子將其懸掛在酒席中央。
翹起的前端被塑造成龍的模樣,高傲的姿態中充滿威嚴,只需輕輕抬起它的尾部,美酒就從這微微張開的龍口中流出……
當然了,偌大的中國不僅僅是這些,小編的能力有限,也希望各位網友給小編上上課,也讓小編知道更多的國寶,謝謝了!
歡迎關注山人說藝,在這裡你可以獲取最新、最全、最不一樣的藝術、文博資訊和知識!!!
揭秘|新疆博物館裡有啥國寶級文物
《博物館奇妙夜》夠吸引人吧。對於博物館裡珍藏的那些神秘故事,大家都充滿了好奇。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公里妹就帶你走進新疆博物館,看看這裡館藏的國寶級文物們……《最後一公里》(ID:Mq...
1966年雲南農民修梯田,挖出27座古墓,出土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國家禁止出境
導讀:雲南省江川縣位於省會昆明東南方八十公里處,江川縣境內風景秀麗,北有關嶺,南有星雲湖,逶迤三十多公里,有「北枕關嶺,南繞星雲」的說法。西北距離發現古滇國墓葬群的晉寧石寨山僅有四十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