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除了海昏侯,首都博物館還有一個展覽不容錯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殷墟,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中國眾多考古遺址中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遺址,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之首。
1976年在殷墟發現的婦好墓,是目前已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多達1928件隨葬器物,在中國考古史、殷商史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國考古發現中最早的女將軍,她的事跡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多有記載,尤以巾幗英雄形象而聞名。
而此次在首博舉辦的展覽將向觀眾揭開婦好的神秘面紗。
展覽將持續到6月26日,上展文物包括青銅器、玉石器、甲骨器、陶器等411件套,部分文物是首次公開展出。
▬▬▬▬
展覽中為什麼有很多鳥的造型?
也許商人認為自己是鳥的後代
商朝曾引起過無數人的遙望和想像。
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商人的起源傳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據說,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後,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
玄鳥,通常理解為「黑色的鳥」,又被許多學者解釋為燕子。
由於《詩經》並非真正的商代文獻,很多人以為「玄鳥生商」是後人附會的故事。
但甲骨文中常見的描述商朝先公「高祖先亥」的「亥」字,每每頂著一隻鳥的圖像。
河南產大象嗎?
為什麼河南簡稱「豫」?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與卜雨有關的占有相當高比例。
很多是卜問下雨會不會釀成災難。
可以猜想,當時的河南安陽雨水豐潤,氣候溫暖。
那麼洹水應該是條寬廣濕潤的大河了。
在殷墟,發現了很多今天在安陽沒有的動物骨骼,比如象骨、許多的鹿骨……甲骨文中還有許多關於象的記載,以至於有人以此解讀今天的河南。
河南簡稱為「豫」,古稱豫州,「豫」是一個人牽著象的意思,說明古時這裡出產大象。
可以想像,商代安陽地區的環境,周邊還有悠閒踱步的大象、犀牛、鹿。
商人為什麼選擇安陽作為自己的都城?
也許就是這裡溫暖濕潤的環境吸引了商朝第二十位君王盤庚。
他們從奄(今山東曲阜)出發,目的地是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陽。
在一條三千三百年前的古道上,國王盤庚帶領著他的臣民,後面跟著他們的家畜馬車。
那是商朝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遷徙。
也就是在這裡,直至商朝滅亡,273年再也沒有遷徙。
據史書記載,商王朝自國王祖乙把都城遷到「耿」後,國民變得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祖乙之後的南庚曾將國都遷往「奄」,仍未能改變國勢衰微的局面。
到了盤庚繼位,他終於又做出了遷都的決定。
遷都決定作出後,商王朝很多貴族、民眾都起來反對。
盤庚遇到了極大阻力。
他召集各族的族長訓話,陳說遷都的意義。
在《尚書》里還能讀到他為這件事發表的幾次演講。
《尚書·盤庚(中)》里說,「現在我打算率領你們遷移,使國家安定。
你們不體諒我內心的困苦,想用不正確的話來動搖我。
你們自己走投無路,自尋煩惱,譬如坐在船上,你們不渡過去,這將會把事情搞壞。
你們誠心不合作,那就只有和船一起沉沒。
你們不作長久打算,不想災害,只圖安逸。
這樣下去,將會沒有未來,你們怎麼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現在我命令你們同心同德,不要傳播謠言來敗壞自己,也不要使讓別人來玷污你們的內心。
我祈求上天保佑你們,而不是要虐待你們。
我是要幫助你們、養育你們眾人。
」
在演講最後,盤庚說,「往哉生生!今予將試以汝遷,永建乃家。
」譯成白話文是:去吧,去好好生活!現在我就率領你們遷徙,去永久建立你們的家園。
於是,遷都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
盤庚的抉擇是正確的。
這次大遷徙帶來了商王朝的黃金時代,也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早期生命力。
甲骨文、婦好墓、青銅器中看到的那種偉大氣韻,都是這次大遷徙的結果。
長途的奔波之後,在茫茫洹水間,有一個在當時還非常安靜但終究會壓住整部中國歷史的地名:殷。
盤庚之前的商王共歷十代,中間遷都五次。
遷都的原因,後世學者眾說紛紜,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副研究員牛世心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爭奪王位。
從第六代仲丁到第十代陽甲,眾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漸趨激烈,政治衰亂不堪。
商朝的王位繼承制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相結合的方法。
「兄終弟及」具體的操作細則是:商王死後,王位就由弟弟繼承,一直到沒有弟弟為止,然後才會傳給兒子。
《史記·殷本紀》上說,自仲丁以後,廢嫡而立諸弟子,諸弟子或爭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亂的混亂局面。
諸侯、方國趁著商王朝內部的混亂之機,迅速發展起來,與商王室分庭抗禮。
身為奴隸主的王公貴族整天只顧吃喝玩樂,忙於爭奪權力,完全不理國家大事,不顧奴隸的死活。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社會動盪不安。
也就是因為商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盤庚因此遷都到殷。
他死後,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小辛,再傳弟小乙。
但小乙死後,則將王位直接傳給自己的愛子武丁,「兄終弟及」逐漸過渡到越來越注重「父死子繼」的嫡子繼承制,這使得「商朝基本穩定下來,王權越來越強大,」牛世心說。
武丁是誰?
武丁是商晚期最重要的王,傳聞軼事很多。
比如啟用出身微賤的甘盤、傅說為相等等。
武丁即位初期,常思復興之道。
某日他夜得一夢,夢中遇聖人,名「說」。
醒後即按夢中所見,看看群臣百吏中有無長得象「說」者,發現誰也不象。
於是派人四處尋求,終於在鄉間找到一名叫做「傅險」的版築者,與夢中所見無異。
於是迎回殷都,舉以為相。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之一傅說。
傅說為相之後,乃修政事,殷國大治,天下咸歡。
武丁在位59年,以武功最為顯著。
為穩定社稷,武丁曾大舉討伐南方的荊楚和西北方向的鬼方。
《詩經·殷武》記述武丁伐荊楚:「達彼殷武,奮伐荊楚。
深入其阻,衰荊之旅。
」
武丁勵精圖治,使王朝由衰轉盛,國力復興,《史記·殷本紀》稱:「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復興。
」由於武丁將商王朝推向極盛,被稱作「中興之王」。
後人又稱為武丁大帝。
牛世心說,武丁時期的商朝國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也能解釋為什麼殷都不需要修築城牆。
因為《左傳》里說,「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
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
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
武丁死後,可能也葬在殷墟西北岡王陵區。
可惜由於王陵區的王陵大墓悉數被盜,現今已很難確定究竟哪一座墓是武丁的墓。
婦好銅鴞(xiāo)尊,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鴞即貓頭鷹。
鴞尊在婦好墓中出土了一對兩件,呈昂首挺胸站立鴞形,頭頂羽冠,造型莊重雄奇。
鴞頭後部為蓋,蓋上立鳥與夔龍兼做蓋鈕。
鴞尊紋飾極盡華麗,通體裝飾了獸面紋、蟬紋、夔龍紋、盤蛇紋、鴞紋等多種紋飾。
口內鑄銘文「婦好」。
晝伏夜出的貓頭鷹被世界諸多古文明視為溝通人間與冥世的使者而崇拜,在中國從史前至商代更是被視為祥瑞神鳥。
婦好是誰?
在現存的甲骨文獻中,婦好的名字頻頻出現,僅在安陽殷墟出土的1萬餘片甲骨中,提及的就有200多次。
考證的結果是,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但這不是說,她只是個裹足深宮徒有美貌的寵妃。
恰恰相反,她能征善戰,是一位驍勇的女將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武丁時期的商朝頻繁用兵。
甲骨文卜辭上記載,婦好先後多次參加過對羌、土、巴和夷等國開疆拓土的一系列戰爭。
婦好每次出征,統率有成千上萬的人馬。
是武丁時期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並且取得顯赫戰功。
有一條卜辭上,記錄了婦好率領一支一萬三千多人的隊伍征伐羌族的過程。
婦好還多次受命代替商人徵集兵員,協助商王主持祭祀,並且常伴隨武丁外出狩獵。
由於生前深得武丁寵愛的緣故,伴隨她埋入地下的,僅青銅器就重達1.6噸。
其中青銅容器200餘件。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副研究員牛世心介紹說,「婦好的墓葬里,陪葬的青銅器分為兩組,一組就是婦好生前平常使用的器具。
還有就是冥器,她死後兒子為她準備的,也做的非常好。
」
婦好墓里還出土了兩件鑄有「婦好」銘文的青銅鉞,渾厚威嚴,形制巨大,裝飾神秘。
其中一件青銅鉞上還飾有兩隻猛虎吞噬一個人頭。
這是商王派她出征時授予的「尚方寶劍」,也是她擁有兵權的象徵物。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朝的開國君王成湯,曾經親自用鉞指揮軍隊征伐昆吾,繼而滅桀,取代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王命周文王昌為西伯時,也賜鉞於他,可見,鉞在商朝已經不是一般的兵器,而是統帥權威的印信。
玉虎,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玉虎作站立狀,虎頭鳥身,身側有雙翼,胸、腹飾羽紋。
罕見的是口內滿染硃砂,前頸部亦有硃砂。
雙足之間有槽,頂後有上下鑽通的小孔,可穿繩懸掛、佩戴,也可插嵌。
這件玉虎可能是具有宗教或巫術涵義的神獸。
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中原與西域有過交流嗎?
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以裝飾玉的數量最多,有750多件,玉兔玉蟬玉燕……每一個造型都奇特秀美,雕琢細膩流暢。
這些精美的玉雕盡出於默默無聞的雕玉工奴之手。
經鑑定,這些玉器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新疆青玉製成的,但是這些青玉是如何從新疆輾轉運送到安陽,尚無定論。
墓中還出土了7000多枚海貝,其中大部分是貨貝,因為海貝只生長在熱帶水域,在中國的南海、台灣等地區才有。
商代貝和玉曾同樣具有貨幣功能。
卜辭中常見「賜貝」、「取貝」、「囚貝(俘貝)」的記載。
商代銅器銘文除「賜貝」外,還有關於「賞貝」的記事。
甲骨文「貝」字,都象其形。
另外,甲骨文中還有許多字,如買、貯、寶等都從貝字。
還有的字象貨貝成堆,或象一個人拜倒在貝前。
有一個青銅殷(舊名荷鼎)上鑄有一個字,正似一個人挑著許多貝出去做買賣的樣子。
是什麼力量讓一些物品來到了婦好的墓中:如大部分的青銅原料可能系山西、陝西或長江下游地區輸入,而許多玉料則來自新疆和田,貝殼則來自遙遠的沿海……
這很可能是通過遠程貿易得到的。
而貿易可能也與大規模的戰爭掠奪並存。
牛世心說,婦好墓出土的和田玉、海貝都說明了「早在張騫以前,中原與西域也許就有過間接的交流。
」《史記》里說張騫「鑿空西域」,但考古是以實物說話,而不是以文獻說話。
「商人勢力沒有到達新疆,不等於不能通過中間區域與新疆、西域交換最好的東西。
」
婦好銅方斝(jiǎ),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銅斝是盛酒器,特徵為口沿有兩個立柱,腹側有鋬(pàn,把手),足為尖錐形。
婦好墓出土銅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圓斝8件。
方形銅器冶鑄工藝複雜,因而商代方形銅禮器一般出土於王室、高中級貴族墓葬,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
此斝口沿下飾蕉葉紋,其下飾夔龍紋,下腹飾獸面紋。
腹底鑄銘文「婦好」,應是婦好生前用器。
為什麼那麼多的青銅器里,有許多是酒器?
大量酒器印證了商代是一個飲酒成風的朝代。
與當時釀酒業的繁榮相呼應,殷商時代的用酒之多、飲酒之盛令人嘆為觀止。
人們在用酒祭神祭祖的同時,自己也陶醉在酒的濃郁醺然中。
西周武王伐紂成功後,總結商王朝亡國原因時,即將酗酒列入其中。
周人還寫了《酒誥》,告誡後人要以殷商過度飲酒為戒。
在殷墟的考古發現也證明,商朝人愛酒之事不虛。
絕大多數商族人身死之後,別的可以不隨葬,酒具卻是要帶到陰間的。
相對貧困的平民,哪怕是用一套象徵性的冥器也好。
對於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尤其是像婦好來說,隨葬酒器的多少,更是身份的標誌。
后母戊鼎沒有,來了司母辛銅方鼎,它是目前發現的中國第二大青銅鼎。
鼎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炊煮器,逐漸被賦予祭祀禮器的內涵。
銅方鼎出現於商代,成偶數使用。
婦好墓隨葬一對兩件司母辛銅方鼎,口沿下一周夔(kuí,龍紋的側面像)龍紋為主紋飾。
銘文「司母辛」鑄於口下內壁,意思是婦好的子女為祭祀亡母辛而鑄此鼎,「辛」是婦好去世後在宗廟被供奉的廟號。
此鼎重達117.5公斤,是不多見的商代大型重器。
何謂司母戊鼎?
它是何人在何時鑄造?
為什麼會被稱為「國之重器」?
司母戊鼎,在某種意義上儼然已成為安陽殷墟的象徵。
1939年在河南殷墟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后母戊方鼎,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銅器。
它的重量達800多公斤,高133厘米,整個造型厚重典雅,氣勢磅礴,在鑄造工藝和藝術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這隻大鼎的名字,來源於其腹內長壁上的三個銘文:「司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所鑄的重器。
而關於三個銘文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
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
還有一種解釋是把「司」釋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還有把「司」釋作王后的「後」字的。
「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
卜辭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卜辭中卻不見記載。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認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
據此,大鼎屬於殷墟晚期的器物。
另一種意見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
這樣一來,大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李學勤則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首先,將「司」字改釋為「後」字。
因為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
因此,「司」與「後」二字的字形是可以一樣的,至於釋「司」還是釋「後」,應依銘文總體的文義而定,而在此處則以釋「後」為妥。
「後」在這裡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後」。
「母戊」是商王祖庚母親的廟號,此鼎是祖庚為紀念母親而鑄造的。
祖庚是武丁的次子。
他繼承了「武丁中興」的事業,積極開拓,遵行禮制,是一個積極、孝悌的君主。
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代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
從這件司母戊鼎上,不難看到強盛商王朝的影子。
為什麼說一言九鼎?
司母戊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這麼巨大的鼎,顯然不是出於實用需要而製作的。
但這之前,青銅鼎的前身陶鼎,卻是家家戶戶兼作燒煮飯與炒菜的器具。
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才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
在司母戊鼎的周身上,有非常多的神秘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
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鼎「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它是貴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有政治的作用。
傳說夏禹治水有功,繼舜而為王。
諸侯貢獻青銅鑄成九座大鼎以象徵當時管轄的九州。
後來,中國有句成語由此而來,叫一言九鼎。
形容人威信極高,出言不能動搖。
具體到執政者而言,就是說話要有分量,要有高度的智慧,鼎在這時候已經不是日常的飲食容器,而成為國家的象徵。
改朝換代時,也由新領袖來保管。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有意要取代周成為中國的盟主,就向王室官員王孫問該鼎的輕重,暗示其國力足以取代周。
到了漢代又傳說秦始皇在泗水邊打撈這批傳國的寶鼎,結果有龍出現咬斷拉曳的繩子,使撈得的寶鼎再度失去。
終於,秦始皇沒有寶鼎的護佑,以此應證了秦國傳國不久就滅亡的事實。
司母戊鼎作為重要的禮器被埋在了地下。
這是墓主人可能贏得的最大榮譽。
如今它被發掘出來,震驚了世界,而成為出土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甲骨文,誰發現的?
在孔夫子的時代,據說這位大師曾想搞清商殷的制度,卻因文獻資料欠缺而感嘆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
到了漢朝,公元前1世紀,司馬遷也想起了商朝。
當他開始編纂《史記》時,能夠利用的有關商代歷史的文獻已經很少了,在他的《史記·殷本紀》里,殷商一章只是一個光禿禿的輪廓,包括王室世系和一些故事。
及至後來的世紀裡,中國的學者在研究這點倖存的史料過程中還彼此爭論不休,不知道司馬遷所寫的到底是史實,還是捕風捉影般的傳說。
1899年,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正患瘧疾,醫書上說一種叫「龍骨」的東西可以醫治瘧疾,所以他派人到北京菜市口達仁堂購買這種藥材。
王懿榮是個細心人,他發現買回來的「龍骨」其實是龜甲或獸骨的碎片,上面竟然還有不少刻畫符號。
王懿榮是金石學家,古文字學知識的功底使他很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符號」的重要性。
他一面差人前往達仁堂藥店買回更多的「龍骨」,一面開始研究這些「符號」。
他確定了此種文字與商代人的關係。
最終,它被定名為甲骨文,這成為了解商代社會和宗教的第一把鑰匙,甲骨文也成為漢字已知的最早源頭。
發現商代甲骨文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學術界沸騰了,學者紛紛加入到收藏龍骨的行列中。
其中著名的有中國學者劉鶚、羅振玉、端方及日本人林泰輔、英國人庫壽齡等。
中藥鋪的「龍骨」,也一時身價陡增。
由於販賣甲骨有暴利可圖,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點隱瞞起來。
直到1908年(也有說是1910年),羅振玉派人細心探查,終於知道了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
從這一時刻起,殷墟的名字第一次進入了學術界的視野,並將震驚世界。
而中國學者也已經急不可耐地對「甲骨文」這種在地下沉默了三千年的文字開始了艱難的釋讀過程。
1917年,甲骨文研究終於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年,著名學者王國維通過對甲骨卜辭的考釋,成功識讀了商王朝歷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廟號。
他將這些廟號按稱謂的先後排列起來,從而得到一份商王世系表。
令人稱奇的是,王國維從甲骨文中獲得的這份世系表,與《史記·殷本紀》中有關商王朝歷代先公先王的記載驚人的相似。
僅個別先公的先後次序有所不同。
王國維的這一發現證明,《史記》中有關商王朝的記載絕不是憑空杜撰,商王朝的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
由於甲骨文的發現,一個消失三千年的古老王朝,第一次有了栩栩如生的實物見證。
命運如何把握?
在我國,占卜的傳統由來已久。
中國人不時凝視自己手掌上以掌紋以期能端詳出命運的端倪,就是一種「卜」。
而甲骨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占卜的。
明天會下雨嗎?王后生的孩子會是男孩嗎?
今天該不該過河?哪天田獵好呢?
是否應用燒豬去祭祀某神?……
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上,看到的都是類似這樣意思的句子。
田獵的順利,風雨的有無,天氣的陰晴,農獲的豐歉,出入的吉凶,旬夕的安寧,疾病的痊癒,婦女的生育,官員的任命,做夢的啟示,敵國的入侵,等等項目,所有的一切,都得用甲骨來算一算。
自然界存在很多今人還不能解釋的現象。
自然的威力奇大,難以人力控制。
古人想像冥冥之中有神靈在控制一切,因此產生敬畏的念頭。
而商朝人在這方面又非常迷信,他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禱告和占卜,祈求獲得神靈的保佑。
他們把問題刻在牛骨跟龜甲上,用硬的東西鑽一個孔之後,用火在上面烤。
火一烤,骨頭、龜甲就會沿著洞口裂開;商人就憑藉裂開的紋路長短來判斷吉凶。
甲骨文字是卜辭,就是卜卦的文字。
商朝初民相信死去的生命都還存在,這些無所不在的「靈」或「鬼」可以預知吉凶禍福。
甲骨文中崇拜的卜辭很多:「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帝在商人心目中掌管著風雨雷電,主宰天時、人事,可以降福或降禍於商王。
而商人心目中的帝,與西方的上帝是不同的概念。
一則完整的卜辭通常包括前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分。
前辭是占卜日期和占卜者,命辭是所占卜的具體事情,占辭是根據兆紋所作出的占卜結果判斷,驗辭是占卜過後的應驗記錄。
有時占卜人為了慎重,對一件事往往反覆占卜,這樣還要在每一兆紋之側刻上占卜的次數,稱為紀數字。
-
前辭:戊子卜,般。
-
命辭:貞帝及四月令雨?
-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
占辭:王占曰:丁雨,不叀辛。
-
驗辭:旬丁酉允雨。
-
紀數字:一二三亖
這則卜辭的大意是戊子這一天占卜,貞人問道:「上帝到第四天晚上會命令降雨嗎?」又問道:「上帝到第四天晚上不會命令降雨嗎?」殷王武丁占視卜兆之象認為:「丁酉日降雨,辛卯日是不會降雨的。
到第十天丁酉日,果然降雨了。
」
文字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誌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
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可以基本識讀的最古老的漢字,就是從殷墟甲骨文開始的。
有一片骨骸上刻滿了二十幾條和「下雨」有關的卜辭——「甲申卜雨」、「丙戌卜及夕雨」、「丁亥雨」,看著仿佛看到乾旱大地上等待盼望雨水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在死去的動物屍骸上契刻著祝告上天的文字。
那「雨」是從天上落下的水,那「夕」是一彎新月初升,「戌」是一柄斧頭,「申」像是一條飛在空中的龍蛇。
甲骨文上的字,就像畫一樣。
月亮就畫一個彎月的形狀,太陽就化成一個圓形,中間加一個點。
比如鹿,商朝人就真的畫了一隻鹿。
商朝人已經發明了車子,兩個圓形的輪子,中間連貫一根軸,前面用牛馬來拉,所以有一根彎曲的呃。
商朝的「車」就畫成車子的形狀,不過有許多不同的畫法。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
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甲骨學專家王宇信說:「殷墟十五萬片甲骨上的4500多個單字,目前已識近2000字,但常用和無爭論者僅1000多字」。
也就是說,甲骨學家所進行的甲骨文破譯工作還遠未完成。
殷商為什麼隕落?
文獻中沒有多少武丁之後各王的記載,直至商代最後一位君王——紂王的出現。
我想起商紂王來,他的故事如今已經家喻戶曉。
《史記·殷本紀》中還有一段關於紂的記載,「好酒淫樂,嬖如婦人。
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期間,為長夜之飲。
」人們開始在這基礎上又增加了更多演義的成分,最無道的商王當然是紂,乃至還把妲己作為狐狸精的化身。
紂的歷史,作為一種耽於享樂的警告,被一再地提起。
在普通人的心裡,這變成為了對商朝最深刻的記憶。
然而,在甲骨文中,商紂王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
商紂王派重兵四處征戰,但是忽視了在商的西方,一個諸侯國正在崛起。
公元前1046年,日益強盛的西周,趁商王朝重兵攻打東南,國力空虛之際,起兵了。
商紂王匆忙中率僅有的兵力迎戰,與西周軍隊戰於牧野。
這一戰打得甚為慘烈,以致「血流漂杵」,商軍終因兵力不足被擊潰,紂王自知無力挽回局面,戰敗自焚。
無論如何,是紂把殷引向滅亡的。
那之後不久,他的叔叔(也說是庶兄),據說因不滿紂王的所作所為而自願流放的箕子,成為征服者周朝的貴客。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他曾去朝見周王時,回過一次故國的都城。
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
是的,就這樣,一個王朝落幕了。
《詩經·商頌》里,有一些古樸而宏偉的句子: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
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
在商朝以後,那就到了「鬱郁乎文哉」的周朝。
那是孔子時時談起,併流連忘返的時代。
他還談起「制禮作樂」的周公,那是周時代的聖人。
而商朝被後人符號化了,尤其是《封神榜》的演繹,人們對商的印象只剩下酒池肉林、殉葬、妲己、紂王。
我們忘記了那裡光大的文明、文字,還有開疆拓土,威武宏大,《商頌·長發》里說的「如火烈烈」的商朝像一根火柴,沒有多少人注視過它的光亮。
其實正是周人,繼承了殷人的文字,吸收了殷人做典做冊的文化,並發揚光大。
在周原地區發現的周時代的甲骨中,有證據表明在周文王時,曾有祭祀成湯、太甲等商人的先祖的活動。
可見,周朝對殷商一直保持著相當的尊重。
而商人在殉葬方面是過於殘忍,周人在這方面觀念發生了變化,至春秋以後,就很少殉葬了。
牛世心許多年來一直研究夏商周時期文明,他說,我當然不願意夢回商朝,尤其在今天以人為本,以與動植物平等和諧相處的時代里。
「那時社會還不是太發達,平民生活艱難,奴隸沒有任何地位,階級分化嚴重。
」他說,「但我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商代,它恰好處在一個文明的特殊階段,而它更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文明。
」
優品新媒體大家庭
優品
獨立品味 私人定製
天文曆法、氣象、醫學……都刻在這些龜甲獸骨上
100多年前的世紀之交,清代學者王懿榮作為鑑定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讓世人知道了甲骨文的存在;100多年後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驚艷了世界,這對甲骨文及甲骨文研究事業來說無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