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代大同兩件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佃璽同話《北魏時代大同兩件國寶》
《烈女賢圖》
北魏時代的木板屏風畫《烈女賢圖》,1965年出土於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該墓是太和八年(484)的墓葬。
墓主人司馬金龍原為晉皇族後裔,後歸北魏。
此墓出土除大批陶俑、石雕柱礎、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製作精美的是木板屏風畫《烈女賢圖》最為珍貴。
司馬金龍墓屏風畫長80厘米,寬20厘米。
其上朱漆髹地,線描勾勒人物,墨書榜題。
畫面內容為烈女、孝子等傳統故事,如帝舜、周太姜、衛靈公、齊宣王、晉文公、孫叔敖、漢成帝與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衛靈公夫人、蔡人妻等, 目的是用以教化王宮的嬪妃和子孫。
設色富麗、邊框裝飾精巧。
人物描繪運用鐵線描法,兼施濃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動逼真,並有縱深的空間感和立體感,彌補了北魏時期繪畫實物的空缺。
畫法與當《女史箴圖》相似,此外,兩幅漆畫上的題字,較典型地反映出漢隸向唐楷演變中的魏書發展面貌,字體圓潤俊秀、氣勢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書真跡。
與女史箴圖的墨跡一樣。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據文物學家謝田新近考據,不是東晉顧愷之的作品,據日人古原宏伸考證,其名是後人填的,是收藏者為增加其價值,而加上了當時大畫家的名字。
因為魏晉時代繪畫還未時行落款一說。
專家們認為這是北魏時代的作品。
其內容是來源於北魏皇宮生活,北魏後宮干政是非常嚴重的,為了減少後宮干政,生了太子的后妃是要被處死的。
馮太后扶佐的魏孝文帝便是一例。
《女史箴圖》與司馬金龍墓的《列女賢圖》其風格和內容是一致的。
《女史箴圖》原來也可能為木板繪製,後來唐代臨摹,質地變為絹帛。
此畫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厘米、橫348厘米。
現存大英博物館。
作品描繪也是描給烈女孝子事跡,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
其餘各段都是描寫上層婦女和孝子的道德情感,帶有一定的說教性質。
這兩幅圖畫,雖然量蘊涵了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但是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牛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
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
其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連綿,色彩明麗、秀潤。
考據者認為,這是兩件中國最早的人物畫作品,其創作年代,內容,風格,畫法一致,無疑是從北魏首都平城流出去的作品,其後的收藏者金章宗完顏璟常在西京大同一代活動,收集到《女史箴圖》在上面寫了大段文字。
由此看未,大同在北魏時代,不但是魏體書法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中國人物繪畫的發源地。
(2017.8.11夜)
趙佃璽,塞北地域史學家、民俗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主要研究中國北方的邊塞文化、民族交流、地域風俗,以及文學創作等。
著有《大同城區志》《老大同故事》《夢回大同府》《中國十大集成大同民間故事》《大同城區地名志》、《雲中舊夢》、《雲中豪門》、《趙佃璽講老大同故事》等書。
這位古稀之年的塞上文化守望者,是大同民俗文化學者,歷任城區地方辦主任、文聯主席、政協副主席、人大副主任,現任大同市長城學會名譽會長、城區史志學會會長,被聘為西安交大客座教授。
他精神矍鑠,沿著長城行走;他滔滔不絕,講訴老大同故事;他青燈白卷,寫下大同的史跡典故;他用水彩筆,畫出雲中十二釵。
古城民俗專家趙佃璽老師六十年心血寫下的200多萬文字,2000多幅關於北方大同的珍貴照片,整理出版
盤點禁出國展覽64件文物:司馬金龍墓彩繪人物故事漆屏
司馬金龍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漆屏也叫「彩繪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繪人物故事漆屏」,該文物於1965-1966年間出土於,山西省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的石家寨村西南方的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合葬墓...
這座古墓出土幾片不起眼的漆木片,因三個理由,竟成為難得的國寶
這座北魏代的古墓,可稱為一座能夠忽略不計的小墓,為什麼這樣說,道理簡單不複雜,除了這座墓不大,而且裡面「值錢」的文物都被盜竊一空,只留下了盜墓賊認為沒有用的文物,比如土瓷俑、墓志銘和漆木屏風等...
探尋北魏司馬金龍漆屏風畫!
【探尋北魏司馬金龍漆屏風畫】說到大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一件東西是不得不提及的,那便是在1965年在大同市發掘的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與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國家一級文物,國務院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