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骨河北|狗年賞「狗」(上):漫話中山王愛犬的金銀項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是農曆戊戌年,即生肖紀年的狗年。

狗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十一位,與十二地支配屬「戌」,每天晚上的七點至九點又稱「戌時」。

狗個性忠誠、機敏,它的叫聲又正好與「旺」字諧音,是家業興旺的象徵。

因而在民間,狗的形象廣受人們喜愛。


河北博物院陳列展出的文物中,就不難尋覓到「狗」的身影。

它們已不再是單純的動物,文化意義豐富而深刻。

我們不妨一塊去找找看——

獵犬項圈,令人驚艷

戰國中山王墓里隨葬獵犬佩戴的金銀項圈。

在古代,狗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狩獵、看家、食用、祭祀和隨葬,都少不了狗。

在早期一些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殉狗遺蹟。

這種風俗可能既有驅邪、警戒的考慮,也是人們期望忠犬在另一個世界中仍能陪伴主人。

作為獵犬,伴隨主人捕捉獵物,幫助主人獲得食物,是它們對於人類而言最大的價值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狩獵之風盛行,獵犬獲得了一展身手的極大空間。

《呂氏春秋》記載:「齊有好獵者,終日不得獸,入則愧其友。

推其所以不得獸,狗惡故也。

欲須良狗,家貧不能得。

乃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良狗,有良狗則數得獸矣」——作為參與狩獵活動的先決條件,竟然是必須「家富」才能有「良狗」,可見一隻能爭善戰的獵狗身價之不菲。

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展出了兩件金銀項圈,它們出土於戰國中山王 墓殉葬坑中兩具狗骨架的頸部。

項圈以狹長的長方形金片、銀片捲成扁管狀,外面正中有一凹溝將管平分為兩部分,內層中間有合縫,四角作細孔用以聯綴。

金銀兩種管相間穿在革帶上,外側中間綴一銅環可結帶。

其中,一件項圈由九枚金管和九枚銀管組成,銀管共重63.3克,金管共重109.2克;另一件項圈由八枚金管和八枚銀管組成,銀管共重65.1克,金管共重93克。

管的背面,刻有相同的文字。

殉葬坑中,兩具狗骨架四肢向前,頭向南並排躺臥。

由骨架推測,兩隻獵犬體積龐大,身長約90厘米(不包括尾長),高約63厘米。

經專家鑑定,兩隻狗的年齡七歲左右,均為雄性。

戰國中山國盛行田獵,出產的獵狗「北犬」在當時十分著名。

據漢代燕人韓嬰所作《韓詩外傳》記載,戰國時「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鳧」,為魏文侯所喜愛。

魏公子擊封於中山後,曾訪求這兩種特產,獻給文侯。

中山王 的愛犬佩戴金銀項圈,既反映出中山國君生活的奢侈,也反映出獵犬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文物見證,遊牧雄風

作為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戰國中山保留了大量遊牧雄風,剽悍勇猛,具有尚武喜獵的精神。

對於王室與貴族來說,狩獵既是一種鍛鍊體魄、娛樂身心的遊戲,又是一種禮儀,即「大嵬禮」和「射禮」。

通過狩獵,既能對臣下進行軍事訓練和檢驗,其獵獲之物,還可成為祭祀祖先的祭品。

對於一般平民百姓來說,狩獵則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勞動,也是一種勞役。

戰國中山國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許多具有遊牧民族色彩、表現狩獵及弱肉強食題材的文物,彰顯了一個傳奇國度的獵獵雄風。

著名的「中山三器」之一,出土於中山國王 墓的銅圓壺上,鐫刻有「惟朕先王,苗蒐田獵,於彼新土,其會如林,馭右和同,四牡汸汸,以取鮮薧,饗祀先王」的詞句,記載了中山王 率領大批臣子與軍隊,在新占領的燕國土地上,進行狩獵的浩大場面:狩獵隊伍從四面八方向包圍圈的中心聚集。

密密麻麻的旗幟像樹林一樣,飛速前進的狩獵車發出巨大轟鳴聲,受驚的獵物四處逃竄……其實,這種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帶有明顯的軍事訓練性質。

另外,從戰國中山故地出土的大河光石(守丘石)銘文中「監罟囿」三字可知,在中山國都城外還建有專用的苑囿(養殖動物的園林),並派官吏率軍隊把守。

說明中山王不僅到野外進行大規模的狩獵,還設置專門園林以供隨時狩獵遊玩。

這種形式的狩獵,為的是娛樂身心,強健體魄。

銅蓋豆上,走犬逐兔

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還展出了一件狩獵宴樂圖銅蓋豆,1981年出土於平山縣三汲鄉穆家莊村戰國中山鮮虞貴族墓。

這件銅器的捉手頂面、蓋面、器腹、柄座上共有七組圖像,器蓋飾兩組相同的狩獵和宴樂圖像。

圖中有一座兩層樓台,二層樓台上幾人飲酒觀景,伎樂們跪坐在樓下演奏編鐘、編磬、吹笛和擊鼓,二伎起舞,一派歌舞情景。

樓外,射手們手持弓箭正在射獵雁群,有的大雁在天空飛翔,有的飛雁被射中跌落下來,有的飛雁被長檄射中,索纏雁頸,雁拖長檄進行掙扎。

銅豆腹部飾兩幅人獸肉搏的圖像,獵人們半裸身體,有的手持刀劍躬身上前,正將利刃刺入野獸心臟;有的操著長矛,正在追捕奔逃的小鹿;兩個獵人頭戴鳥形頭飾,身穿羽衣偽裝成動物,正與獵物格鬥;一個牛首人身者位於圖中央,似是人獸搏鬥的指揮官。

幾隻還未被追捕的野豬、兔等正慌不擇路倉皇奔逃。

豆柄座上也飾有相同的採集和狩獵圖像。

銅蓋豆上所有的狩獵場面,人和獸都在激烈廝殺、奔逃,氣氛緊張,看得人驚心動魄。

由此,不禁使人想起《淮南子·原道訓》所述:「陳酒行觴,夜以繼日,強弩弋高鳥,走犬逐狡兔,此其為樂也。

」走犬逐狡兔,是戰國時期民間一種極為流行的遊戲,正如《戰國策·齊策一》所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

用於「走犬」的狗,是由專人培育的良種獵犬,這種犬身高腿長,奔跑速度極快——中山王 墓那兩具殉狗的骨架,就非常符合「身高腿長」的特點,應該屬於「走犬」中的「戰鬥犬」。

「走犬」遊戲,一直延續到漢代。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淮陰侯韓信臨刑前的浩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中,即可見一斑。

歷史上,戰國中山既是一個神秘王國,也是一個傳奇王國。

在當時諸侯爭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中山國作為一個「千乘之國」,長期馳騁於大國之間,成為僅次於齊、楚、燕、韓、趙、魏、秦的戰國「第八雄」。

所憑藉的,不僅是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和靈活多變的外交戰略,更是秉承了遊牧民族喜獵善戰的威猛雄風,並擁有獨特而實用的田獵用具和兵器。

從這個意義上說,戰國中山國遺址出土的大量田獵、軍事文物,揭開了這個傳奇國度的眾多謎底,彰顯了這個國家能夠在動盪年代生存並發展的真諦。

(燕趙都市報 李立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到底有幾個「中山國」?暈菜了。。。

近日,館兒君聽說了兩個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它們的距離有些遠,一個在甘肅省博物館,一個在長沙市博物館;但是名字卻很相近,都是跟「中山國」有關的文物展。戰國雄風——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甘肅省博物館 5...

中山王陵墓內存玄機 十五連盞銅燈的源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春秋時全國共有100多國,經過不斷兼并,到戰國初年,只剩下十幾國,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