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戰國第八雄 你所不知道的古中山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言:古中山國是個什麼鬼?小夥伴們一定一臉懵逼。

7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拉開了《神秘王國---古中山國歷史文化展》,告訴你春秋戰國的歷史畫卷上這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小諸侯國。

由於《史記》中的輕描淡寫,後人對中山國倍感陌生。

但其地位本應占濃墨重彩的一章。

今日學界將中山國定義為「戰國第八雄」。

那麼,中山國如何在諸侯國中崛起、立國兩百年間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除了史學資料,雅昌藝術網帶你到展覽現場了解鮮活的歷史真容。

在此之前,我們先做些背景知識普及。

展覽效果圖

考古發現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這個地處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村莊,因為一個驚天大發現而一夜之間蜚聲中外。

考古工作者經過數年艱辛,在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先後發掘了多座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

恢宏的王城遺址與近兩萬件出土器物,使這個『神秘王國』中山國逐漸展示於世人面前。

發掘出土的中山王(cuò)鐵足大銅鼎、夔龍紋方壺、(zǐ zī)銅圓壺等文物分別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銘文,記載了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以有力的實物資料,彌補了中山國史料記載的缺失。

同時,這一重大發現開啟了中國東周考古的新篇章。

展覽效果圖

古中山國簡史

中山國始建於周景王初年(前544—前533年),最初稱作鮮虞,中山文公時(前459—前414年)改稱中山。

前後立國二百餘年,經略五百餘里(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與保定市之間),戰國中期達到鼎盛,是僅次於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一個較強的「千乘之國」。

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

中山國為遊牧民族白狄鮮虞所建,歷史短暫,史載缺略,遺蹟湮沒於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故稱『神秘王國』。

兩千多年前,戰國亂世,禮壞樂崩,諸侯雄起,中山國與燕、趙、魏、齊抗衡,幾經沉浮。

戰國初,魏國勢強,樂羊滅中山。

後中山桓公復國,遷都靈壽,國力漸盛,至中山王 cuo時,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北略燕 『方數百里,列城數十』,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

然而物盛必衰,中山國外有強敵環伺,在內其統治階層日益驕奢,國力漸衰。

最終,在強大趙國的打擊下走向滅亡。

五大單元 展示神秘中山國

「神秘王國—古中山國歷史文化展」,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東周時期地域文化系列展」的又一力作。

展覽陳列部副研究員張寧老師為大家做導覽前這樣介紹,她說:「此次展覽展出中山國的110組(239件)精美文物,材質上有金、銀、銅、玉、陶等,工藝上匠心獨具、精美絕倫。

同時,還有彰顯王權至上的青銅重器、奇巧瑰麗的生活用器、晶瑩剔透的精美玉器、細緻精巧的黑陶明器、造型獨特的人物和動物圓雕藝術品……」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的器物都與中原藝術品風格迥異,展現了中山國人充滿神秘幻想的意境和蓬勃向上的活力。

金絲圈耳環∷春秋中期∷直徑4厘米∷每個重6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訪駕莊鮮虞族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

◎◎用細金條盤成多環狀,兩頭稍尖。

出土時仍立於墓主人頭骨兩側的耳根處。

嵌松石虎形金飾片∷戰國早期∷每件長4.7厘米∷

高1.8厘米∷重6.5∽7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為鑲嵌在衣物上的飾件,具有濃郁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

小虎低頭垂尾,四肢彎曲作行走狀。

形象稚拙可愛。

金黃的虎身上嵌有翠綠的松石,色彩明麗,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石板人形俑∷戰國中晚期∷高7∽8.4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古城陶器作坊遺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12件,僅3件完整。

灰色片岩製成,人形,眉眼和口雕刻清晰,頭頂中部束有髮髻,可能屬於『信圭』之類。

胡服俑銅器足∷戰國中期∷高4.5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發現於中山王 墓墓前平台上。

人俑頭分髮結小辮,面部飽滿,眉骨和顴骨較高。

雙足併攏,蹲身,上身左扭,昂首挺胸,目光前視,左手壓右腕,右手扶膝。

上衣窄袖緊口,左衽衣,長及臀,系寬頻,衣飾回紋。

胸前有泡飾,左衽有鈕結。

腿、腳赤裸,肌肉豐滿。

服飾與漢服的寬袍廣袖明顯不同,應是當時的胡服。

銅孔雀飾∷戰國中期∷長6.2厘米∷

高9厘米∷身寬4.2厘米∷羽寬6.5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崗北村中山國墓群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出土1對2件,形制大小相同。

孔雀銅鑄,中空。

孔雀直立於一銅板上,羽毛豐滿,後尾高高翹起,似在開屏。

此件與車構件一同出土,應該屬於車上飾件。

陶人俑拜山∷戰國中晚期∷人俑高10.2厘米∷

山形體高6∽6.5厘米∷器底直徑4.3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古城銅鐵器作坊遺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這套組合由6件方錐體和1件人俑組成,均為泥質紅陶。

人俑直立,作拱手拜山狀,線條簡單粗獷,形態傳神。

人俑拜山發現於冶銅爐作業坑邊的上龕,以凈土掩埋,六個方錐體分為兩組斜向排成兩列,中間高,兩側低,組成『山』字形。

人俑立於其後中間,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國崇拜山神

山字形器∷戰國中期∷高119厘米∷寬74厘米∷厚1.2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二號車馬坑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5件,出土於二號車馬坑。

器形成『山』字形。

器上部出三支有刃鋒體,兩側向下部內捲成鏤空雷紋狀,下部中間有圓筒狀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後兩側有方形楔孔。

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徵著中山國國王的權威。

玉人與服飾

中山王族墓中出土了一些造型簡潔的薄片玉人佩。

小玉人為隨葬人俑,有婦女、兒童形象。

女俑頭梳牛角形或圓形髮髻,身著圓領窄袖束腰長袍,袍上飾有花格紋,是戰國時期鮮虞人特有的髮型和服飾,為研究戰國時期少數民族服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小玉人∷戰國中期∷高2.5∽4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中山王族3號墓共出土13件小玉人,其中5件殘缺。

小玉人用較好的白玉、墨玉、黃玉、青玉先鋸成片狀,再雕刻成人形,有男童和年輕女性及中年女性的形象。

女性頭梳牛角形雙髻,身穿圓領窄袖對襟衫,下身穿方格長筒裙,雙手在腹部用右手握住左手腕,圈手而立。

年輕女性長發濃密,身材豐滿,牛角形雙髻也顯得粗壯。

中年女性頭上的牛角形雙髻顯得較小。

男童為單髻盤於頭頂。

蟠虺紋獸首流嵌松石銅匜∷戰國早期∷

通長37厘米∷寬34.5厘米∷高34.2厘米∷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北城子村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匜是古代貴族的盥洗用具,與銅盤配套使用。

盥洗時,用匜從上面澆水,下面用盤承接棄水。

此匜器身橢圓,深腹,小平底,矮圈足。

匜的流口為獸頭狀,獸耳挺立,雙眼鑲嵌綠松石,獸口張開形成流口,憨態可掬。

獸身兩側飾鋪首銜環,頸下有一環,尾部有一獸形鋬。

匜的上腹鑄兩周凸繩紋,繩紋間為蟠虺圖案,繩紋下作三角獸面紋,圈足外表作索紋。

器身碩大,造型渾樸生動。

鳳首流銅匜∷戰國早期∷高16.5厘米∷口徑11∽14.9厘米∷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北城子村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通體狀若飛鳳,流作鳳首形,喙部可以啟合,倒水時自動張開。

匜身橢圓,大口斜沿,圓底,下有3個獸面紋蹄形高足,尾部有梟首蛇身環形鋬。

腹部兩側各有一鋪首銜環。

鳳首雕刻精緻,尖喙、矮冠、圓目,眼圈飾羽毛紋一周,頭部空白處陰刻流暢的雲紋和鱗紋。

鋪首周圍陰刻展開的鳳翅,內底淺雕四條魚紋。

造型輕盈秀麗,花紋精細,是戰國器中的珍品。

絡繩竊曲紋銅壺∷戰國早期∷高29.7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穆家莊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平口微侈,短頸,平底,圈足。

肩部有對稱的豎環耳,下腹前後各有一豎環耳。

器身上多條直綯索紋相扣,結成環孔,孔內飾雷紋。

壺身分為18個方格網區,內飾竊曲紋,帶有濃厚的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

第一部分鮮虞中山

中山國是北方遊牧民族白狄的一個部族鮮虞所建立的諸侯國。

春秋時白狄的實力已頗為強盛,與秦晉關係密切,在兩國或拉攏或打擊下,白狄先後臣服於秦或晉。

晉悼公時,迫於秦國壓迫以及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白狄東遷,他們從今陝西西北遷至山西盂縣、昔陽一帶,後來其中一個部落鮮虞繼續遷徙,來到河北正定、新樂一帶,並以此為根據地建立中山國,此後都城曾經三遷,最終建都於河北靈壽古城。

中山國積極吸收中原文明,不斷完善其禮樂制度,並保留遊牧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山國文化。

戰國中山國靈壽古城遺址平面圖

雙鷹頭山峰形瓦釘∷戰國中晚期∷

高37.2厘米∷寬27.26厘米∷厚2.4厘米∷

◎◎頂部為山峰,左右各飾一鷹頭,曲頸,圓眼,勾狀嘴。

器身上部中間為三角形孔,下部為亞腰形和新月形孔,下端中部為扁方形瓦釘,無穿。

下端左右出兩翼,形似蝶翼,內側呈半圓形,以便此飾件橫跨於筒瓦上,在相接處均有用泥抹縫的痕跡。

出土時器身全部塗朱,製作亦較為光滑精細。

乳釘雙虹雲朵紋半圓形瓦當∷戰國中晚期∷直徑14.5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古城陶器作坊遺址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20件,僅1件完整,其餘均殘。

當面飾有兩道半圓形虹帶紋,其間飾少量乳釘和冉冉上升的雲朵。

長方形陶交互斗∷戰國中晚期∷

長15.6厘米∷寬12.2厘米∷高9.6厘米∷

∷戰國中期∷通高46.0厘米∷口徑41.8厘米∷腹徑51.2厘米∷通高33.3厘米∷口徑32.8厘米∷腹徑40.0厘米∷通高32.8厘米

∷通高28.5厘米∷口徑28.0厘米∷腹徑31.4厘米通高25.0厘米∷口徑25.0厘米∷腹徑29.5厘米∷通高23.3厘米∷口徑23.0厘米∷腹徑26.5厘米∷通高21.0厘米∷口徑20.5厘米∷腹徑23.8厘米∷通高20.0厘米∷口徑18.6厘米∷腹徑21.0厘米∷通高19.0厘米∷口徑14.0厘米∷腹徑17.2厘米∷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成公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出土於槨室西庫西壁中部。

升鼎用來盛放煮熟的肉食,是古代重要的禮器。

西周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

宴饗和祭祀時,九鼎中依次盛牛、羊、豕、魚、臘、腸、膚、鮮魚、鮮臘等肉食。

戰國時期禮壞樂崩,中山成公和王死後都隨葬了九鼎,反映出當時諸侯僭越禮制的局面,也體現了中山國國勢的強盛。

銅鬲∷戰國中期∷高16.7厘米∷口徑15.6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4件,形制大小相同。

出土於西庫。

帶蓋,蓋頂圓鼓,蓋面等距立3個雲形鈕。

口微侈,口沿平厚,短頸,腹部微鼓,足中空。

出土時器內有湯汁的結晶物。

腹壁刻有銘文:左使車(厙)弧。

銅平盤蓋豆∷戰國中期∷高24.6厘米∷

直徑19.5厘米∷重4.88千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1對2件,出土於東庫。

直壁淺盤,平底,細長柄,喇叭形座。

蓋為平頂,頂面上有三鈕。

銅圓壺∷戰國中期∷高43厘米∷

口徑14.3厘米∷腹徑31厘米∷重13.7千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10件,此器型為3對6件,出土於西庫。

帶蓋,侈口,平唇,有頸,溜肩,鼓腹,平底,圈足。

蓋頂微鼓,坡面有三個雲頭鈕。

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

肩、腹部有兩道凸弦紋。

出土時壺內有墨綠色酒液,香味濃郁。

圈足立壁自右至左橫刻:左(使)車(庫),工弧。

嵌勾連雲紋銅方壺∷戰國中期∷高45厘米∷

口徑11.3厘米∷腹徑22厘米∷重6.3千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對2件,出土於東庫。

方壺,器形周正,胎壁輕薄。

四坡面各有一雲頭鈕。

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圈足。

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

器身遍布勾連雲紋圖案,並鑲嵌紅銅、綠松石和藍漆。

壺體多種雲紋相互纏繞,雲氣瀰漫、五彩繽紛、雍容華貴,是戰國青銅器中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體的代表作。

每件器物於腹部一側的下方橫刻豎讀:「十四祀, 器嗇夫毫更,所省器作者。

」十六字,於器蓋沿下刻同樣陰文十六字,但多有漫漶。

第二部分 國都靈壽

史籍記載"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

靈壽古城是中山國都城,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約建於公元前380年。

靈壽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東臨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優越。

城內分為宮殿區、王陵區、平民居住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備。

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及精美文物無不彰顯著戰國中山王室生活的奢華。

都於靈壽古城的中山國君先後有桓公、成公、王、王、王尚,一共五代,歷時85年。

桓公、成公、王時期中山國比較強盛,他們務實尚儉、勵精圖治、融合民族、勤修內政、發展經濟、加強軍備、擴充疆土,使得國勢迅增,中山國成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

圓點紋陶拍∷戰國中晚期∷直徑11.6厘米∷

銅鑿∷戰國中期∷長19.9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成公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陶刀范∷戰國中晚期∷長33厘米∷

磨背海貝∷戰國中期∷長2.5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國王族4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中山王族4號墓在中山成公墓之西,屬於王陵區內墓葬,有車馬坑和一座陪葬墓。

中山王陵墓葬方位制度:先王陵在北,子王陵在南,並向西偏移。

兄弟之間的墓葬方位:兄長者位於東,弟位於西。

因此,考古專家推測王族4號墓的主人應是中山成公的弟弟。

銅白化刀幣∷戰國中晚期∷長12.9厘米∷

◎◎趙國貨幣,鈍首,刃略凹,背較直,也稱『直刀』。

柄上有兩道脊線,柄首環狀。

幣面有『白化』二字,『白』即『柏』,指『柏人』,地名,在今河北省隆堯縣境內,戰國時期屬趙國。

提鏈三足銅盆∷戰國中期∷口徑36厘米∷高10.1厘米∷

◎◎共出土兩件,形制相同,為取暖或烤肉用具。

寬折沿,直腹,平底。

三蹄足。

盆兩側有環耳接提鏈,既可懸掛又可平置。

提鏈由璜形龍首銜環提梁聯結在一起。

具有濃郁的中山國特色。

銅炭耙∷戰國中期∷通長33.2厘米∷寬7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成公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五齒耙,耙背鏤飾捲雲紋。

中部鑄一螭形獸,螭作向上攀爬狀。

前細後粗的圓管狀長柄,柄端銎口再接木柄。

炭耙與三足銅盆、有柄銅箕一同出土。

雲紋鏤空銅匕∷戰國中期∷長22.8厘米∷寬8.3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匕為橢圓形,飾有四組捲雲紋,直柄,有圓銎,銎內可插木柄。

骨算籌∷戰國中期∷長12.6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成公陪葬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算籌是在算盤發明之前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

中山國遺址出土的算籌有骨、玉兩種。

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1-9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

水晶棋子∷戰國中期∷長2.4厘米∷

◎◎共出土5顆,與石制六博棋盤相伴出土,水晶製成。

一為長方柱體,使用痕跡明顯。

一為長方柱盝頂形,質地剔透,內有絮狀物。

第三部分 社會生活

進入中原地區後,中山國由遊牧生產方式逐步轉變為農耕生產方式,鐵制農具的大量使用,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中山國陸路交通南接趙國邯鄲,北通燕涿,東到齊國臨淄,西北可達代國。

境內河流眾多,水運可通齊國,糧食貿易規模發達。

交通便利和商貿發達進一步推動了中山國經濟的發展,制陶

業、制木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手工業以『多美物』著稱,釀酒業已有相當發展。

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先進,技術水平很高。

北方各諸侯國中,中山國器物的藝術性和浪漫氣息非常突出,與同時期奇幻詭異的楚國器物相比,也毫不遜色。

二者一南一北,為當時的兩朵奇葩,各有千秋。

近幾十年,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中山國文物,從材質上看有金、銀、銅、鐵、陶、漆、玉、石等,就使用功能上說有生產工具、生活和裝飾用品,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兩千多年前中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生動再現。

(zǐ zī)銅圓壺∷戰國中期∷通高44.9厘米∷

口徑14.6厘米∷腹徑31.2厘米∷重13.65千克∷

◎◎出土於東庫。

侈口平唇,短頸鼓腹,平底圈足。

蓋頂鼓,坡面有3個雲形鈕。

肩部兩側各一獸面銜環,腹部兩道凸弦紋。

壺出土時盛滿清水。

圈足上刻有23字銘文,記壺的重量和制壺匠的名字。

腹部刻有182字,是中山國君王為父親王寫的悼詞。

悼詞歌頌了先王的慈愛賢明,讚揚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軍攻伐燕國所取得的戰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狩獵宴樂圖銅蓋豆∷戰國早期∷

高19.6厘米∷口徑17厘米∷底座直徑10.4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穆家莊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子母口,頂為圓捉手,深腹,喇叭形圓座,豆柄為實心,器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狀豎耳。

全器通身均有凸鑄紋飾,兩環耳上飾花葉帶紋,器蓋捉手和器身上飾狩獵、宴樂、採桑等圖紋。

◎◎器蓋上是兩組相同的狩獵宴樂圖:宴樂似在一座大堂屋中舉行,屋頂為斜坡頂。

二層樓台上堂內中間几案上放置2個壺,有6位貴族或持觚或對飲。

樓下的橫樑上懸掛著4個編鐘、4個編磬,皆從大到小、由左至右排列,周圍有樂伎9人,均頭梳牛角髻,身穿長衣裙,有吹笛的、有敲鐘的、有擊鼓的、有擊磬的、有搖鼓的、有伴舞的等等。

樓外為獵雁圖:有人射雁,大雁或飛翔,或中箭跌落。

豆腹部為狩獵圖:有人持刀劍刺獸,有人操矛追逐等。

◎◎銅豆腹部鑄有兩組相同圖案的狩獵圖:每組圖中有獵人14個,大多數為半裸體男性,他們手持長矛、戈、短劍、棍棒、弓箭等武器,正在與野獸肉搏。

豆柄座上是兩組相同的採集和狩獵圖,豆蓋捉手上有一組狩獵圖。

整器共計有90個人物、63隻野獸、26隻鳥和6條魚,紋飾繁密,形象鮮活,動感十足,氣氛熱烈。

錯金銀銅犀屏座∷戰國中期∷

長55.5厘米∷高22厘米∷重19.35千克∷

◎◎出土於東庫。

原兩扇屏風由錯金銀虎噬鹿屏座、錯金銀犀屏座、錯金銀牛屏座支撐。

犀,身軀肥碩,兩耳側立,雙眼圓睜,長尾挺直,四肢粗壯,昂首挺立。

頭頂、額、鼻各有一角。

全身用金、銀寬雙線錯出黃白相間的捲雲紋,簡約而華麗。

犀牛背上有銎口,用來插屏風的木榫。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戰國中期∷

通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千克∷

◎◎為聯結兩扇屏風的中間插座,造型為猛虎噬鹿。

猛虎身軀矯健,硬尾長甩,躬身右屈,正貪婪地將一隻小鹿吞入口中,小鹿在虎口中無力地掙扎,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

老虎的後肢用力蹬地,前肢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懸空,借用鹿腿的支撐保持平衡,構思巧妙。

通體錯出斑斕的金片和銀絲捲雲紋,工藝手法為先按設計好的花紋刻出溝槽,再將金片、銀絲嵌入槽中,最後錯磨光滑。

虎的頸部和臀部有兩個以山羊面裝飾的長方形銎口,用來插放屏風扇。

虎腹下有銘文:『十四祀,牀麀嗇夫徐戠, (制)省器。

金銀狗項圈∷戰國中期∷直徑18厘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雜殉坑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共出土2件。

出土於雜殉坑兩具狗骨架的頸部。

中山國盛行田獵,所養獵狗十分著名。

隨葬的兩具狗頸上均戴金銀項圈。

項圈用長方形金片、銀片捲成扁管狀,相間連綴穿在革帶上製成項圈。

項圈上綴一銅環,用來結帶。

一件項圈由9枚金管和9枚銀管穿成,銀管共重63.3克,金管共重109.2克。

一件項圈由各8枚金管和8枚銀管穿成,銀管共重65.1克,金管共重93克。

為愛犬佩戴金銀項圈,反映了中山國王生活的奢侈。

第四部分 田獵兵事

中山人喜獵、尚武、擅戰。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嘶叫的馬鳴聲,風中舞動的旌旗,好一派田獵的壯觀景象。

春秋戰國時期的田獵活動既是娛樂,也是軍事演練,帶有遊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國尤好田獵。

中山國兵強馬壯,武器裝備精良,先後與春秋晚期的晉及戰國時期的魏、齊、燕、趙等大國連續征戰,《戰國策·齊策》曾記:『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房)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

』 中山以千乘之國力而攻兩個萬乘之國,其國力之強可以想見。

金軛首飾∷戰國中期∷高4.5厘米∷

◎◎金軛首,直筒狀,一頭略細,另一頭有銎口,銎口邊起棱,器側有兩銷釘孔。

夔龍紋飾銅方壺∷戰國中期∷

通高63厘米∷腹徑35厘米∷重28.72千克∷

◎◎酒器和禮器,盝頂形蓋,蓋頂四面坡各有一個鏤空雲形鈕。

壺為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平底,高圈足。

壺身周正,稜角分明,四角的肩部各鑄有一條神采飛揚、昂首攀爬的立體夔龍。

壺腹兩側各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獸面猙獰,雙睛倒豎,眉須渦卷。

壺的四周刻有流暢優美的銘文450字,是一篇優秀的戰國書法作品。

據銘文記載:中山王十四年,中山伐燕獲勝後,用燕國的青銅器熔鑄此壺。

銘文頌揚了中山國伐燕的戰績,闡述了鞏固政權的重要性和立國安邦的道理,其中特別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國國君的名號,填補了史籍中關於中山國國君世系記錄的缺漏。

銀首人俑銅燈∷戰國中期∷通高66.4厘米∷

◎◎燈由人俑、蛇、燈杆、燈盤和方座組成。

人俑的頭為銀制,眼珠為黑寶石鑲嵌,髮型精緻,鬍鬚微翹,笑容可掬,表情生動。

人俑著雲紋右衽寬袖錦袍,腰間系有帶鉤,廣袖低垂,風度瀟洒。

他右手握住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住長長的燈柱,柱面裝飾著夔龍戲猴紋飾;左手握一蛇的尾部,蛇身捲曲,頭部昂起,吻部頂著一隻燈盤。

在底部燈盤內還有一蛇盤踞,以頭頂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保證了全燈的重心穩定。

此燈的三個燈盤內各有三個燈簽,點亮時燭光燈影上下輝映,令人賞心悅目。

十五連盞銅燈∷戰國中期∷

高82.9厘米∷底徑26厘米∷

◎◎出土一件。

燈的整體造型仿佛一棵大樹,十五條枝頭托十五隻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

燈體分八節,每節的榫頭形狀各異,便於安裝。

樹幹上盤繞三條螭龍,樹枝間小鳥引頸鳴叫,群猴嬉戲玩耍。

三隻獨首雙身的虎托起圓形底座,底座上兩男俑正拋食戲猴。

這盞燈設計科學,造型別致,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妙趣橫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在燈底座側面和燈柱上有文: 『十祀, 左使車( 厙) , 嗇夫事( yì) , 工弧, 冢( 重) 一石三百五十五刀之冢(重)。

右者。

鳥柱銅盆∷戰國中期∷高47.5厘米∷盆徑57厘米∷

◎◎水器或陳設器,盆壁直立,盆底有束腰型圓柱承托,柱下有圓形圈座。

盆內底中間伏有一隻龜,龜背上豎有一根圓柱,柱頂站立一隻可轉動的飛鳥,鳥的雙爪緊緊抓住兩隻糾結的蛇頭。

鳥作展翅飛翔狀,羽毛豐滿,引頸長鳴,形象逼真。

盆的外壁裝飾四隻銜圓環的飛鳥,底座鏤雕活潑的螭紋,圈足上有銘文:『八祀,冶勻(鈞)嗇夫孫蕊,工酋。

』表明該器做於王八年。

槨室銅鋪首∷戰國中期∷面寬16.2厘米∷高9.6厘米∷

環徑12.8厘米∷榫長11厘米∷高8.2厘米∷

◎◎中山王墓共出土44件鋪首,此件是外槨上的八鋪首之一。

鋪首獸面銜環。

鋪首後有長榫,便於嵌入棺板。

第五部分 中山王陵

春秋戰國那個異彩紛呈的時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

中山王陵以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埋藏豐富成為中山國歷史文化的真實載體,昭示著這個諸侯國曾經的輝煌。

中山王陵區有兩處,分別位於靈壽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多座王族墓,1974年至1978年,對其中的兩座王墓進行了發掘,根據對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研究推斷M1為中山王墓,M6為中山成公墓。

中山成公墓和庫室內卻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中山王墓均為『中』字形積石墓,設有存放隨葬品的庫室。

兩墓主室已被盜空,庫室內卻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結束語:展覽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辦,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協辦。

將持續三個月,10月20日結束。

小夥伴們在此期間可以到現場觀展,穿越回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感受各方勢力為圖存爭霸而相互征伐,中山國縱橫捭闔廝殺疆場的畫面,以及獨特的、有別於中原文化的生活畫卷。

(圖片與圖注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者:劉爽

編輯:陶一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博物館尋寶之河北博物館

河北博物院位於石家莊市文化廣場,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東臨東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館。2014年6月...

首博京津冀展——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公元前414年,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白狄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魏國樂羊、吳起統帥...

戰國時期的繁華大都市—靈壽城

兩千四百多年前,距離義大利的海岸不遠,羅馬人在傳說中的建城者羅慕洛的領導下,正在建築他們的城市;德爾斐人也在修繕他們的希臘古城,城中供奉起他們心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瑪雅人也不甘落後,也著手建設自己...

石家莊最早的五大古墓文化遺址

石家莊是中華大地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之一。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大量文物,都向世界展示著這塊土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根據考古發現證明,從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的先...

戰國雄風系列——古中山國之王室青銅器

古 中 山 國 之 青 銅 器  中山王及其家族墓出土各類青銅器2880餘件。禮儀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麗,錯金銀器光彩斑斕,動物造型維妙維肖,顯示出中山國高超的鑄造工藝,散發著濃郁的戰國...

中山靖王墓文物

2000年10月2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山靖王墓文物》郵票一套,共四枚。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葬於河北省滿城西郊陵山上,又稱滿城漢墓。1968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