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屍體千年不腐爛?全歸功此物質,專家:這東西含量太高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屍體千年不腐爛?全歸功此物質,專家:這東西含量太高了

作者/長河

古往今來,知名度高的皇帝,多半是生前自己折騰,死後被人折騰。

毫無疑問,第一個在中國稱皇稱帝的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另類」。

 

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臨潼縣西楊村村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秦陵兵馬俑,這些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而陵園則位於俑坑西側1500米處。

時至今日,這座千年皇陵仍舊深埋地下,只是不斷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時時誘惑著人們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開,那麼將會有多少謎迎刃而解?

當然,最先解開的必然是秦陵地宮的規模。

考古探測初步發現,秦陵地宮距地面約35米。

其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像的。

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史記》這樣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推斷:「上具天文」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而北魏學者酈道元對「下具地理」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1981年,研究人員曾經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汞含量測試發現,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這片區域汞含量的平均值是周圍其他地方的八倍,而封土中的汞異常,則是地宮大量水銀揮發造成的結果。

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秦始皇陵價值連城的陪葬品使人蠢蠢欲動,那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秦始皇陵的確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考古人員在陵園地區的鑽探也常發現有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證明陵園的附屬設施的確被毀壞。

但是通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可以斷定地宮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了大面積的強汞區。

如果有進入地宮的盜墓者,那麼這些水銀早就已經揮發掉了。

​此外,《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不僅如此,以水銀為江河大海,既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又可以用汞氣體毒死盜墓者,還可以使屍體長久不腐爛。

我們的所有猜想與迷團,也只有等到打開秦陵的那一天才能得到揭開與證實。

然而地宮深深,沒有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如果由於我們現今所用的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局限而出現了失誤,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打開後會有多少謎被破解

秦始皇陵被打開最先解開的謎團是秦陵地宮的規模。在史記中,司馬遷向我們展示了地宮富麗堂皇的景象,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宮,豪華的陪葬品以及水銀來表現的百川江河大海,防止盜墓人的機關弩失,玄宮頂部裝飾...

以現代的科技水平,能否進入秦始皇陵

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的秦始皇陵,動用了80萬人力,耗時39年,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且讓其後人嘆為觀止的帝王陵寢。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死於公元前210年,葬...

封土層下秦始皇地宮的詭秘到底在哪?

秦始皇的地宮是否真的存於封土之下,兩千年來眾說紛紜。歷史上不可勝數的記載和傳說讓秦陵地宮成為千古之謎,並且頭緒越來越複雜。有人推測封土下並非真正的地宮所在,更有人臆斷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驪山里。當然...

迫近千年秦始皇陵 地宮就在封土之下

秦陵皇陵的發掘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注意。今天為大家揭秘秦陵皇陵發掘的最新進展情況。歷史塵封神秘秦陵據《史記》載:地宮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人類歷史上沒有...

秦始皇地宮何來如此多的水銀!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後人也稱其為千古一帝。他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在其死後,他所下葬的秦始皇陵,也為後世所關注。與埃及金字塔一樣,秦始皇...

揭秘:秦始皇陵為什麼沒人敢挖

秦始皇是我們非常偉大的帝王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頂尖的帝王。他的陵墓也早早被人發現,只不過一直沒有被開採。唯一陪葬的兵馬俑,還因此成了世界著名的遺產。很多外國人都很困惑,為什麼中國人不開採秦始皇的...

秦始皇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之謎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秦始皇陵地宮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