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邳州白山村堌子墓漢畫像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婁可豐 魯連仕)
白山村堌子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邳州城西南30多公里的白山旁,有鄉間公路通達。
說起堌子,其實是個大土墩,高出地面4米,東西長60米,南北寬50米,占地約3000平方米,南高北低為漫坡狀。
現犁為田地,種滿莊稼。
土墩南部因村民造房子而被切割成斷面,在斷面上可清晰地看到夾雜著的大量灰陶片、蚌殼。
地表上存在的圓餅形陶紡輪、網墜、半月形石鐮刀等,都顯現了徐海地區商代遺址的特徵。
此外,在堌子村附近還出土過南北朝時代的磚室墓,發現一塊刻有「元嘉十一年」的墓磚等等。
現在人們所說的堌子墓共兩座,是東漢畫像石墓,兩墓前後相錯。
據群眾講,早在清光緒四年(1879年),當地人就把墓頂撬開,入墓室取走銅器和陶器,以後多次遭盜,直到解放後才被封閉保護。
1956年冬,江蘇省「文管會」曾派人作過調查。
「文化大革命」期間,群眾又打開墓室,用來貯藏山芋。
現在,兩墓室尚保存較好,但頂部仍被打開,四壁漢畫像石雖有些殘缺不全,但圖案還可辨認,墓主則無從考證。
不過,它們仍然是邳州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漢畫像石墓。
1981年9月,縣文化部門組織人員對白山堌子兩座東漢畫像石墓進行了發掘,把靠北邊的一座編為一號墓,另一座為二號墓。
一號墓
由前後兩主室和前室北耳室三部分組成。
清理時,前後兩主室室頂已被拆除,僅存室底部及四壁,但前室的北耳室基本保存完好。
整個墓葬平面呈長方形,全長5.7米。
前室東西長2.27米,南北寬2.80米。
從保存下來的四壁結構看,先以條石起基,然後在上豎立墓壁,再在墓壁上面疊砌橫額,最後採用疊砌結構,由大而小,收縮成墓頂,上壓稍大於口部的石板作為頂蓋。
四周的墓石長短不一,皆高0.15米,每條基石之間拼接基本彌合,且稍寬於墓壁。
在室內部分,較基壁各間內拓出0.05米左右。
墓門置西壁,門寬1.32米,高0.98米。
門外在橫額向外兩側鑿有門窗一對,朝外開閉。
但底部即基石的外側並沒鑿相應的門窩,清理時遺存的是一塊殘畫像石板,用來堵塞門口,畫面朝外。
前室南壁是由三塊石板拼接而成,每塊石板面都經琢磨修整,四周均初步雕出方框,估計原打算刻制畫像的,後因某種原因而沒有完成。
前室北壁附靠耳室一間,位於北壁中部略偏西處。
北耳室東西寬1.3米,南北進深1.27米,高0.99米。
耳室四壁砌法大致與前室相同,東西北三壁各有一塊石板豎立在基石上面,最後僅用一塊石板平鋪壓在上面,作為北耳室的室頂。
前室東壁是通往後室的過道,故不另設門扇,左右兩側各刻倚柱一對。
這些倚柱直接鑿刻在豎立門口兩側的墓壁上,面向前室。
柱的上端雕有護斗,下端雕出方形柱腿,身部雕有爪棱紋,棱紋中原塗有紅色,現僅留部分痕跡。
四壁之上各壓一橫額,高0.44米。
橫額上面原為疊砌式墓頂,現僅存一層,高0.28米,向內抹角成弧形,估計尚有二、三層至室頂蓋板,但已被拆除,無法知道詳細結構。
除南壁未刻成畫像外,共計四幅,畫面均向室內。
前室底部原有青磚鋪地,已全被撬走。
從居民家裡收集到一塊,磚長0.40米,寬0.20米,厚0.10米,火候較高,略呈褐紅色,朝上一面模印小方格紋。
後室亦呈長方形,東西長3.02米,南北寬2.41米。
結構大致與前室相同,頂部亦殘缺。
唯不同之處,後室由三條石柱作東西向排列,將後室間隔成南北兩間。
北面的一間寬1.41米,是放置棺木的棺室,為夫婦合葬墓。
石柱原有三,東西兩端各一條,從殘跡看,各條有鋪槽直接嵌入。
後室東西南壁之中,約三分之二的柱身露在壁外,現已不存。
中間的一條已被拆離原地,為條形石塊雕成的立柱,高0.6米。
立柱上端雕出方形護斗,每邊長0.21米;下端雕成方形柱磚,每邊長0.21米。
柱身雕爪棱紋。
柱上亦壓有過梁,梁與柱之間互相扣搭,使整個建築堅固而穩定。
棺室南北兩間,梁下有空間可以相通。
據群眾說,過去曾在棺室內發現過鐵釘。
後室底部是用石板鋪地,石板計四塊,作南北向橫鋪。
一號墓共存畫像石八幅,其中前室五幅,北耳室一幅,後室二幅。
第一幅,發現於墓門口,僅存右半幅畫面,石高1.05米,殘寬0.60米,殘存畫面分為上下兩格,上格面積稍小,居整幅內容的次要地位,尚殘存神龍四條,每兩條為一組,形態大致相似,皆頭上有角,張嘴、大眼、長尾、有四足,身體蜷曲而面面相對。
《廣雅》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未升天曰螭龍。
可見,該幅畫像石上所刻的應屬虬龍,是神龍中的一種,常見於漢代畫像石,為墓主升仙思想的反映。
下層畫面較大,應是這幅畫像的主題。
內容是樓房一座,樓下大門半開,一侍者正在開門露半身,探頭外望。
樓房建築富麗壯觀,四壁雕刻方格菱紋,主柱皆裝飾斗橫,上有護斗,為一斗兩升,門外有雙闕,門闕高大,上有三室重檐,闕身雕刻爪棱紋。
樓台懸坐男子兩人,各拱手胸前,呈謙恭狀,似為賓主關係。
廳前有欄杆一排,欄後有四人憑欄遠眺,形象似為女性。
樓房四周和闕檐下滿布鳳鳥、猴等奇禽異獸,以表示吉祥降臨,人間一派太平、歡樂的景象。
第二幅在前室北壁西邊,即北耳室門口右旁石刻。
石高0.98米,寬0.64米。
分為三格:上格刻三人,頭戴進賢冠,身穿長衣,每人雙手各捧一物於胸前,可能是一批賓客前來向主人進獻禮品的形象。
中格似為上格的繼續。
共刻四人,前三人刻出全像,衣冠服飾與上格相同。
皆由左向右方向前進。
身後尚有一人,僅刻半個身材,表示賓客眾多,隨後尚有,絡繹而到。
下格刻出賓主對弈圖。
兩人頭戴進賢冠,左右相對跽坐在榻上,兩人之間置一方形博盤,一人雙手上揚,另一人向前伸手,正在興高采烈地作奕棋姿勢。
此外,博盤旁置一套酒具,有圓形樽一,樽中置—勺(勺柄外露),橢圓形耳杯二,以供賓主飲酒助興。
第三幅:在前室北壁(東邊),即耳室門口左旁石刻,與上面第二幅相對稱。
石高1.07米,寬0.70米,亦分為三格:上格為《紡織圖》,共刻三人,一人在織布,一人在調紗,一人在絡紗。
分布情況:右為絡紗圖,刻紡車一架、紡婦一人,紡車上作圓形,置於方座上。
車後刻一人在車架旁作調紗姿勢,車架下放置紗團兩隻,還在源源繞向紡車架上。
左為織機圖,刻織機一架,方形機框斜置在機架上,機下裝置踏棍兩條,一織婦聚精會神地端坐在機架後,伸手正在作穿梭打線織布狀,機架上面懸掛著待用紗團四束。
這種以反映紡織生產為內容的畫像石,過去在徐州境內如銅山縣洪樓、青山泉,沛縣留城,以及泗洪縣曹莊等地曾有出土,但這次發現的織機與紡車、調紗等合刻一圖,為以往諸石中所少見,而且圖像清晰,無疑為研究當時紡織生產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
中格刻《舞樂圖》,刻舞鼓樂工四人,其中樂工三人,以中間瑟鼓為主要樂器,鼓瑟樂工蹲坐在一座高足案台,膝中橫置一瑟,左手提瑟,右手作鼓弦狀。
瑟作長方形,但弦數不清晰。
瑟,是漢代樂隊中必備的一種樂器,發音悲涼。
據《漢書·郊祀志》稱:「泰帝信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轉其瑟為二十五弦」,知漢代瑟應為二十五弦。
鼓瑟者身後的兩個樂女,其一在吹竽,另一個揚手歌唱。
竽亦是漢代主要樂器之一,同時常與瑟合奏使用,正如《楚辭·招魂》中「竽瑟犯會」所說。
樂工的左旁刻舞者一人,舞者高髻大衣,長袖,腰細如束,兩條特長的袖帛隨著樂聲而飄繞纏綿,婀娜多姿。
下格刻《出行圖》,有輜車一輛,車上有傘蓋,周圍有屏,御者坐在車前,驅馬前進。
車前刻有半匹馬,以此表示龐大的車馬隊伍已源源通過。
第四幅:在前室東壁(北邊),即通往後室門口左旁的石刻,石高1.05米,寬0.14米,上刻直欞窗一方,長寬各0.44米。
直欞窗周圍布繞奇禽異獸,可辨者有鳳鳥、虬龍及龜。
直欞窗下面刻房屋一座,屋前設有兩座門,左邊一座門扇緊閉。
房屋刻有雙柱,左右對稱,柱的上端雕飾半拱,下端為圓鼓起的柱腿。
屋頂上息奇禽異獸,以示祥瑞的降臨。
正廳刻三人,皆跽坐在長方形榻上,中者戴進賢冠,雙手拱於胸前,應為男性主人,其左右兩人各為高髻,場面向男性,雙手亦拱於胸前,應為女性。
從其身份看,似為墓主的妻妾。
這幅畫像可能是記錄墓主及其妻妾的一次家庭聚會。
第五幅:在前室東壁(南邊),即後室門口右旁的石刻。
石高0.9米,寬0.17米。
刻虬龍三條,形象與上述虬龍相似,皆頭有角,長尾,張牙舞爪。
三條虬龍由下向上一個方向排列。
第六幅:北耳室室頂石刻。
石高1.00米,寬0.50米。
由鳳鳥和鋪首銜環兩個畫像組成。
鳳鳥在上,鋪首銜環在下。
睢寧雙溝及銅山後固窩都曾出土過一畫像石,與此幅內容完全相同。
鳳鳥,古代人們認為是一種神鳥,《說文解字》卷四說:「鳳,神鳥也。
」傳說它是天帝的使者,常在天帝的左右。
第七幅:在後室後壁(北外),即男性棺室後壁。
石高0.75米,寬1.33米。
以一對鳳凰為中心,四周繞以虬龍。
虬龍形象與上述的完全一樣。
鳳凰繞以虬龍。
鳳凰雙雙行頸和愛,表示「鳳凰雌雄伉合儷」,這裡有夫妻恩愛的意義。
鳳凰頭上雕刻一鳥,從大圓的兩眼看應是雌鳥,也有寫作梟鳥即貓頭鷹。
漢賈治《措誓》中有「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別之。
」這在漢畫像石中都是常見的畫題,大都刻於棺室後壁,很引人深思。
第八幅:在後室後壁(南邊)即女性棺室後壁。
石高0.75米,寬0.70米,雕刻虬龍兩條,頭部朝上,各回首作嬉戲狀,尾巴較長,兩者交結在一起,其意義大致與上幅相同。
此外,多幅畫像石的四周邊沿,大都裝飾圖案,內容包括連弧紋、菱紋、鋸齒紋以及絞紋等等。
二號墓
結構大致與一號墓相似,亦由前室和後室兩部分組成,但前室不另設耳室。
後室不再分設耳室,不再分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32米,南北寬2.23米,高2.35米。
畫室內共有畫像石七幅。
共內容與一號墓中那八幅相似。
故不一一介紹。
此外,在前後室還發現刻圖案的畫,共計19幅,其中17幅或刻菱紋,或刻連弧紋,或刻鋸齒紋,或刻絞紋,均雕刻在前後室疊砌室頂的每層向內一側。
還有兩幅與眾不同,一幅為前室室頂第二層,壓石上,雕刻鯉魚四條,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另一幅為前室室頂的藻井,長寬各0.50米,雕刻為柿蒂形圖案。
蘇州發現三國時期東吳大墓 推測為皇室成員墓
本報訊記者昨天從省文物部門獲悉,蘇州虎丘路西側一建設工地發現了一座三國時期東吳大墓,南北長近15米,東西寬約為10米,從墓底到墓頂4米,專家推測該墓為東吳晚期皇室成員墓。這一發現大大豐富了蘇州文...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和林格爾漢壁畫墓
東漢晚期的一座大型磚室壁畫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等單位發掘。1978年出版了《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據壁畫內容及榜題文字,墓主曾被舉為孝...
宿州旅遊,領略兵家必爭之地的魅力
作者:宿州汽車票九女墳九女墳位於宿州市墉橋區褚蘭鎮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是一座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是安徽省迄今發現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