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文物考古研究所吳炎亮:復原歷史文化脈絡是我們的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遼寧日報記者/高爽

2016年開年,對遼寧考古界來說,最大的好消息無疑就是1月12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2015年中國考古學論壇上,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入選「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這是該項評選自2002年設立以來我省首次有項目入選。

而在兩天之後舉辦的遼寧省2015年度考古業務匯報會上,除「丹東一號」繼續引發高度關注以外,所發布的其他十餘個項目的成果同樣亮點頗多,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研成果,引起與會者的濃厚興趣。

1月14日,在匯報會現場,本報記者專訪了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吳炎亮,請他結合這十多項考古新成果,對2015年的遼寧考古工作做一番回顧。

記者:首先想請您談一談今天所發布的十餘個項目都有哪些亮點。

吳炎亮: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大特點:

一是在服務遼寧經濟建設方面做出了我們考古人應有的貢獻。

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必須考古工作先行,這是《文物保護法》賦予我們的使命。

實際工作過程中,既要求我們嚴謹細緻地做好施工區域內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同時又要服從和服務於遼寧經濟建設的大局,儘量不影響工程建設的正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下必須調整工作方式,加快工作節奏。

2015年,我們共開展了近50項基本建設過程中的考古工作,每一項都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

今天所匯報的遼陽苗圃墓地和阜新高林台城址項目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兩個。

二是重大項目取得了突破。

除大家感興趣的「丹東一號」沉船已經被確定為「致遠艦」之外,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也有很多重要發現,許多成果是對以往工作的有益補充,醫巫閭山遼代重要遺蹟的發現和發掘對尋找遼代帝王陵寢提供了重要線索。

記者:這些重大考古項目的發布,無疑也提高了我們遼寧人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您對遼寧文物考古工作的定位是什麼?除了考古發掘之外,還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吳炎亮:遼寧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從這次我們發布的項目來看,上啟舊石器時代中期,下至清代中晚期,遍及各個時代,足以證明遼寧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文化歷史底蘊十分豐厚的文物大省。

同時,遼寧既是邊疆省份,又是沿海省份,我們既要承擔「黑色考古」的任務,又要履行「藍色考古」的職責,對我們來說挑戰和要求也是巨大的。

2015年,除了在考古發掘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們在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文物保護方面,我們完成了八大項3000多件文物的保護修復任務,搶救了一批遭到自然破損的可移動文物。

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們發表了十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兩部考古報告,全力推進六部考古報告的編寫工作,三個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五個省級社科基金項目也在順利進行。

這些工作,與野外考古工作一道,共同架構著我們文物考古工作者還原歷史、印證歷史、改寫歷史的任務。

記者:特別想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裡省考古所還有哪些「大計劃」?

吳炎亮:隨著國家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放緩,我們所承擔的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量將會逐年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把主要力量更多地轉移到主動科研考古領域,有計劃地抓一批有可能解決重大學術問題的大項目。

這也是我們的主業,比如,我們在2013年就把醫巫閭山遼代重要遺蹟考古列為重大項目,編制了五年考古計劃,並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我們有理由相信,醫巫閭山遼代重要遺蹟考古發掘,將是我省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這是一個長期項目,可能需要持續工作幾年甚至十幾年。

另一個重要的考古計劃就是對紅山文化遺蹟的進一步考古研究。

紅山文化是遼寧考古的代表性「作品」,幾代考古人為之奮鬥,成果豐碩,影響深遠,但確實還有很多學術問題沒有解決。

特別是近年來,盜掘行為屢禁不止,對遺址的破壞很大,開展必要的搶救性的發掘也是我們必須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記者:匯報會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幾位匯報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中好幾位都是年輕的80後,有一位還是85後。

您對自己領導的這支科技隊伍做何評價?

吳炎亮:承擔戰線這麼長、工作這麼繁重的任務,很多人都以為我們一定有一支龐大的考古隊伍。

事實上,我們所一共只有51人,在一線從事田野考古工作的不足20人,而且工作環境艱苦,工作條件簡陋,能夠圓滿完成各項任務,靠的就是大家對考古工作的熱愛,靠的是敬業嚴謹的工作作風和一份對民族和歷史文化的責任感,這些同事始終讓我心存感動。

可以說,我們是一支團結奮進、吃苦耐勞,敢於戰鬥、善於戰鬥的隊伍。

做好田野考古工作,復原遼寧的歷史文化脈絡,把遺蹟和遺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保護好,把它們傳承給子孫後代,同時,進一步提高遼寧考古在全國學術界的地位,占領考古研究的學術制高點,這些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成果,與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延續中華民族文脈,不僅是我們考古人的終身事業,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6年度遼寧14項考古成果公布

1月5日,2016年度遼寧省考古業務匯報會在瀋陽舉行。匯報會由遼寧省文物局主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會上,公布了2016年度遼寧14項考古成果。 2016年度,在國家文物局及遼寧省文化廳、...

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召開

亞心網訊(記者張迎春)12月17日,由自治區文物局主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疆內外科研院所和文...

大上清宮遺址後續考古發掘將有新動作

經過近4年的艱苦發掘和4個月的激烈角逐,2018年4月10日,鷹潭大上清宮道教遺址成功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我省繼海昏侯墓之後又一考古重大收穫。5月24日,在江西省文化遺產保護利...

海昏侯墓相關研究課題開題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駐江西記者柯中華 伍文珺)日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與歷史文化資料整理研究》開題報告暨「海昏簡」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江西南昌舉行。來自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

女媧盡然真的存在!神秘的三星堆為何消失?

摘要:三星堆遺址一經發現便震驚了全世界。許多人猜測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三星堆文明來自於外星文明,母系社會在我國是最早的原始社會,距今已經有5000多年。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文明遺蹟之一。​母系社...

考古成果助推文博發展新局面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南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全旗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敖漢...

發掘出土文物1800件

本報訊 (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9月19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廳了解到,為了釐清黑龍江亮子油庫遺址各時期的文化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考古系聯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