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大榭島這個地方不得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7可謂是「考古成果大年」
各類重大發現集中
全國經過批准的發掘項目達800多項
共有40個發掘和調查項目
參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其中「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
成功入圍本次評選!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
大榭遺址發掘區斜視角俯瞰航拍照
大榭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大榭開發區(寧波市北侖區大榭街道)下廠村。
2015年9至12月,為配合地方經濟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先期考古調查、勘探與試掘,初步探明遺址保存面積約20000平方米。
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遺址約一半核心區面積得以原址保護的前提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科研機構,對其實施了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Ⅰ、Ⅱ兩期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目前我國最早的史前時期的海鹽業遺存,也為浙東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與人海關係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視角,並因此於2016年、2017年兩度榮獲「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地理環境
大榭島距寧波城區約40公里,介於舟山群島與大陸之間。
遺址位於大榭島北部盆地內側塗毛洞山腳下,海拔約2.5-3.5米,其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向海,地理環境獨特。
學術目標
考古發掘前及發掘工作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貫徹課題意識和保護意識,並制定了明確的學術目標:
-
第一,文化譜系。
明確遺址史前遺存的年代和性質,初步建立起浙東海島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序列。 -
第二,海島聚落。
探究遺址所代表的浙東海島史前聚落的形態、布局和功能,及其與寧紹大陸聚落相比所具備的獨特性。 -
第三,人地關係。
以遺址為中心,重建大榭北部盆地區域古環境。 -
第四,生計模式。
對自然遺存和文化層土樣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和浮選,加強對鹽業遺存的檢測和分析,深入研究遺址古代先民的資源獲取、工具製造和生業類型等問題。
地層堆積
遺址地層堆積自地表以下厚約1-2.8米,底部生土是海相沉積層。
地層堆積形成過程較為複雜,文化層可劃分為四個大層,時代由早至晚分別為史前、東周和宋元時期。
其中,史前時期包括大榭遺址一期和二期遺存,時代分別大致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和錢山漾文化時期,是為遺址的主體遺存,保存較好,出土遺物豐富;東周和宋元時期堆積因遭近現代人類活動破壞較大,僅在局部有所保存,堆積單薄,發現的遺蹟遺物較少。
主要發現
大榭遺址一期遺存第⑤層堆積。
遺蹟主要發現有墓葬4座、灶坑5座、灰坑66個、灰溝2條、燒結面18處和木樁若干。
聚落可分為早、晚兩段,早段分布在自然地勢較高處,晚段則分布在人工營建的土台上。
早段聚落遺蹟以灰坑為主,其中部分可能為食物儲藏坑,建造較為考究,底部鋪墊竹編,出土有竹籮筐、甜瓜籽、橡子、芡實和果核等。
晚段聚落所依託的土台又可分為六個發展階段,系由一座小土台逐漸擴展而成,不同階段土台的邊緣常發現種類較豐富的廢棄物堆積。
發現的晚段聚落遺蹟基本位於土台之上,主要有墓葬、灶坑、燒結面、陶片堆等。
其中燒結面最為常見,主要分布於土台較晚階段的堆積之上,多被二期遺存的堆積所疊壓,面積較小,形狀不規則,表面顏色多為紅褐、黃褐色,功能尚不確定;墓葬均為豎穴土坑,未發現葬具痕跡,墓主頭向多不統一,人骨保存較好,隨葬品很少,只有1-2件陶、石器;灶坑平面多呈橢圓形,鍋底狀,較淺,可能與日常炊煮食物有關。
大榭遺址良渚文化墓葬
遺物主要出土有大量的陶、石器,還有少量骨、木、竹編器,以及較多陸地、海洋動物骨骼和植物果核等。
陶器群面貌可分為兩種,一種以夾砂灰褐陶和泥質黑皮陶為主,器型主要見有鼎、豆、壺、盤等,具有比較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徵;另一種則以夾砂紅褐陶和粗泥紅陶為主,器型主要有繩紋釜、小口圈足罐、支腳等,在良渚文化中基本未見,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
石器主要有斧、錛、鑿、刀、鏃、紡輪等,其中有段石錛數量最多,且有不少半成品和改形器。
大榭遺址一期陶器
大榭遺址二期遺存第④層堆積。
遺蹟主要發現有鹽灶27座、灰坑5個、陶片堆2處、製鹽廢棄物堆18處。
聚落均分布於人工營建的兩處土台上,它們在不斷擴展的過程中逐漸合攏,總分布面積達4000平方米以上。
台Ⅰ系在大榭一期遺存土台的基礎上墊土增高堆築而成,平面局部保存相對較好,鹽灶均位於其上,基本僅存灶底部分,相互之間多有疊壓關係,成群分布在三片區域。
鹽灶結構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單一型,發現4座,僅有一個灶坑;另一種為複合型,發現23座,灶坑內排列多個灶眼,最多者達到7個。
台Ⅱ系在生土之上墊土堆築而成,平面已被破壞,未發現明確的鹽灶,僅有一些燒結面,可能與鹽灶相關。
製鹽廢棄物堆大量發現,分布於台Ⅰ平面上和兩個土台的擴展堆積中,其包含物較單一,可辨器型有陶缸、盆、支腳等,還有大量紅、白、橙、紫色燒土塊和白色鈣質小結核,其中白色鈣質小結核經檢測為碳酸鈣,初步認為它們的形成可能與海水淋濾采自灘涂的鹽泥有關。
在台Ⅰ邊緣以下的低洼處,發現兩個較大的灰坑,填土青黃色,與潮間帶灘涂的土質土色接近,比較純凈,其分布位置距離當時的潮溝不遠,性質待定,初步推測可能與製鹽活動有關。
大榭遺址二期鹽灶群一、二平面
大榭遺址二期製鹽廢棄物堆積照
遺物主要出土有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以及陸地、海洋動物骨骼。
陶器群可分為日用器和製鹽器兩種,其中日用器較少,主要為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可辨器型有鼎、豆、罐、盆、盤等,其既有比較典型的錢山漾文化特徵,又有新的文化因素;製鹽陶器數量較多,其中陶缸均為夾砂質地,大口、下腹斜收、圜底;陶盆則有夾植物和貝殼碎屑兩種,均為大敞口、淺斜腹、大平底,器胎較厚,火候低。
經對鹽灶附近和製鹽廢棄物堆中採集的炭屑樣品進行碳十四測年,可知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400-2100年間。
發現的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錛、鏃、刀等;玉器則僅發現1件錐形器。
大榭遺址錢山漾文化陶片堆
東周時期文化遺存第③層堆積。
聚落分布於史前土台之上。
遺蹟主要發現有少量灰坑和灰溝,其中有的灰坑原始功能可能為蓄水坑;遺物出土較少,主要有夾砂陶鼎、印紋硬陶罐、印紋硬陶壇、原始瓷缽等。
宋元時期文化遺存第②層堆積。
聚落同樣分布在史前土台之上。
遺蹟僅發現少量灰坑和路面;出土遺物中有大量來自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南方不同窯口的瓷器,以及磚、瓦等各類建築構件。
科技考古
在課題意識和學術目標的指引下,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開展多學科合作與科技考古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環境考古根據環境考古得知,大榭島約在距今9000年前已成為一座海島,當時的榭西低地應與東海連為一體,並和榭北盆地連通,構成較典型的海灣環境;後隨著海平面趨於穩定,榭北盆地與榭西低地均逐漸轉變為淤泥質灘涂;大約距今6000年前,榭北盆地靠近山麓的狹窄地帶成為濱海微鹹水沼澤環境;大約距今4900年前成為淡水環境,此時榭西低地和榭北盆地內仍然是大面積的淤泥質灘涂,並伴有從西、北側進入的兩條潮溝系統,其中西側潮溝系統可直達大榭遺址附近。
鹽業檢測大榭遺址二期遺存土台填土中包含有較多的白色小顆粒結核,其中含有大量碳酸鈣,經氧同位素分析,發現其析出溫度大約在37度左右,這可能是日曬提濃滷水過程中析出後的碳酸鈣沉積而成;出土陶盆殘塊上的碳酸鈣粉末也經歷過較高的溫度,說明陶盆應曾經過某種形式的加熱。
綜合科技檢測成果,結合相關遺蹟遺物,並經多輪專家論證,認為它們均與古人製鹽活動有關,且在製鹽過程中有日曬提濃和加熱滷水的步驟。
其他工作除以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外,目前正在開展的科技考古工作還包括:14C年代學測定與研究;動、植物遺存考古研究;製鹽陶器與鹽業工藝實驗考古研究;陶、瓷、石器元素組成分析;石料來源與石器微痕研究;人骨體質人類學與古DNA研究;食性分析等。
價值意義
大榭遺址系在浙東海島之上首次進行大規模科學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
兩期發掘不僅發現了豐富的遺蹟遺物,更重要的是在其二期遺存中發現了相當於錢山漾文化時期的海鹽業遺存,這可以說是大榭遺址發掘最為主要的收穫。
經綜合研究和多輪專家論證,一致認為其重要價值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大榭遺址二期遺存中首次發現了我國沿海地區製造海鹽的最早證據。
考古過程中不僅揭示出布局較清晰、結構較完整的製鹽遺蹟,還伴出有種類較豐富、要素較齊全的製鹽遺物。
這些遺蹟和遺物與英、德、法等國的鹽業遺存非常相似,應是我國沿海地區發現的製作海鹽的最早遺存。
其發現與發掘,為探索我國海鹽手工業的起源和發展,以及浙東沿海地區的交通、貿易和社會複雜化等重要課題提供了實證,奠定了基礎。
第二,大榭遺址一、二期遺存既分別有著比較典型的良渚文化和錢山漾文化因素,又都有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展現出新穎的文化特徵和鮮明的自身特色。
這為構建浙東沿海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完善史前文化譜系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視角。
第三,大榭遺址位居今天的寧紹平原和舟山群島之間,地理位置獨特,其發現與發掘對深入探討史前時期海陸之間的環境變遷、人地關係、文化交流和傳播、人群遷徙和交往,以及海洋文明特質等課題都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研究宣傳
研究工作大榭遺址的資料整理工作在發掘期間便已啟動,野外工作結束後正在抓緊整理。
2018年將先期發表遺址Ⅰ期考古發掘簡報,並在《南方文物》鹽業考古研究專題中發表多篇研究論文;計劃2019年發表遺址Ⅱ期考古發掘簡報;爭取2020年出版正式考古發掘報告,全面公布遺址所有發掘資料和研究成果。
宣傳報導2016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地方政府召開了Ⅰ期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參加了「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公眾分享活動並作專題演講,同時在《中國文物報》作了Ⅰ期考古成果報導;2017年,再次參加了「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公眾分享活動並作專題演講,同時在《中國文物報》作了Ⅱ期成果報導和專版宣傳;2018年,擬結合「大榭遺址考古成果展」,聯合地方政府再次召開新聞通報會,讓社會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保護展示
大榭遺址自考古伊始即確立了搶救發掘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的雙贏目標,並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目前,遺址的後續保護和成果展示工作正在推進之中並已取得初步進展。
原址保護目前已對保存較好的史前製鹽區予以保護性回填,並將原劃定的原址保護區圍護起來,擬建設成小型遺址公園;地方政府已承諾會儘快將大榭遺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點),並在時機成熟時逐步提升其保護級別,以納入法制化的保護軌道。
成果展示初定於2018年5月初在大榭島舉辦「大榭遺址考古成果展」並向公眾免費開放;此外,大榭開發區管委會還計劃建設博物館,大榭遺址考古成果將作為該博物館的重要構成,供社會各界共賞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圖文來源於《中國文物報》、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第三屆「最美梅花粉絲」網絡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啦!重要的是!禮品再次升級!!現金紅包、各類景區門票、房券等...(最高獎勵4288元,其中現金紅包3088元,而且報名人人有獎哦,報名前10名送鳳凰山門票,其他送北侖旅遊運動臂包等)。
具體活動詳情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哦!
.END.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鳳凰山海港樂園所有
領導說了您點一個,小編工資就漲1毛!
北侖旅遊微信公眾平台歡迎廣大粉絲踴躍投稿。
稿件一經錄用將視文章的閱讀量情況予以50-2000元現金獎勵!有獎徵文|北侖旅遊面向全人類徵稿啦!
投稿方式:投稿人姓名+電話+圖文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574-26890267
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取得了重大發現
9月6日,寧波市奉化區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在寧南貿易物流園區正式召開,該遺址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屬於河姆渡晚期,距今約5800年。據介紹,本次下王渡遺址I期總發掘面積約3...
朱墓村遺址考古收穫喜人 出土約570件文物
內容摘要:據崑山市文物管理所和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朱墓村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介紹, 2014年度朱墓村遺址考古收穫很多,成績喜人。這些考古新發現加深了我們對朱墓村遺址的認識:一是遺址兩處地點均發現有明...
大榭發現4800年前人類遺蹟 還有大型墓葬隨葬品
今天上午,記者從大榭遺址1期考古階段性成果新聞通報會上了解到,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以及上海和北侖的文物保護機構的考古人員,對占地約2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