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助推文博發展新局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敖漢旗位於內蒙古赤峰東南部,地處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面積8300平方公里。

全旗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敖漢旗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與當地文物部門精誠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史前考古重要成果豐碩

現已查明,敖漢旗境內共分布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遺址40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9處,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文物大旗(縣)。

全旗館藏文物十分豐富,共有3.2萬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8件,二、三級文物800餘件。

以敖漢旗境內遺址正式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有4個,分別為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

同時,全旗境內共分布有紅山文化遺址530餘處,是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也是紅山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區;分布有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遺址共2000餘處,其中,城子山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早期青銅時代規模最大的祭祀天地的中心。

現有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敖漢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完整,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是中華龍文化起源地、八千年玉文化起源地、以種植粟和黍為主的旱作農業起源地、中華祖先崇拜的發端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進步作出過十分卓越的歷史性貢獻。

做好敖漢旗史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充分利用敖漢史前文化的優勢因素,做大做強敖漢旗的旅遊文化產業,對於敖漢旗脫貧攻堅現狀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鑒於此,積極推動敖漢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興隆窪和興隆溝遺址均位於敖漢旗興隆窪鎮(原寶國吐鄉),地處牤牛河上游,兩地直線距離13公里。

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1983—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六次發掘,將興隆窪一期聚落完整揭露出來。

該聚落的年代距今約8200—8000年,共有94座半地穴式房址,分成11排,布局規整有序,最大的兩座房址面積各約140平方米,並排位於聚落的中心部位,聚落的外圍環繞一道近似圓形的壕溝,西北側留有出入口。

興隆窪一期聚落是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經過全面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原始村落,被譽為「華夏第一村」。

興隆窪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豐碩,先後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世紀中國百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溝遺址共分為三個地點。

其中,第一地點屬於興隆窪文化中期聚落,距今約8000—7500年;第二地點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聚落,距今約5300—5000年;第三地點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小型聚落,距今約4000—3500年。

2001—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對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環境考古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極大地豐富了興隆窪文化的內涵,掀開了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考古的新篇章。

興隆溝遺址的發掘成果作為六項考古成果之一入選2003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新發現論壇」,受到中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期,國家文物局將組織評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敖漢旗興隆窪和興隆溝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遺產保護價值,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能成功入選,將有力於推動敖漢史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機。

列入紅山文化聯合「申遺」名單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西遼河流域史前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人口迅猛增長,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等級化社會制度確立,出現掌握神權與社會管理權的統治階層,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龍圖騰崇拜成為紅山文化先民的重要精神信仰,具有鮮明地域和時代特色的紅山文明正式形成,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2013年1月,國家文物局將紅山文化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已列入的紅山文化遺址共有三處,分別為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遼寧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

其中,紅山後遺址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1935年由日本人進行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被全部運至日本,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學。

魏家窩鋪遺址屬於紅山文化中期大型聚落,2009—2011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進行考古發掘,從出土文物的特徵看,更多地反映出紅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的強烈影響。

牛河梁遺址規模宏大,包含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等祭祀和埋葬遺存,1983—2003年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出土玉龍、鳳、人等成組玉器及大型泥塑和陶塑人體殘件,是紅山文化晚期規模最大的埋葬和祭祀中心。

從年代關係看,紅山後遺址和魏家窩鋪遺址的年代屬於紅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牛河梁遺址的年代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而敖漢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是目前所發掘的唯一一處紅山文化晚期聚落,與牛河梁遺址的年代大體相當。

更為重要的是,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出土的紅山文化整身陶人的面部特徵,與牛河梁女神廟內出土的女神頭像有密切的聯繫,在出土陶器特徵方面有較強的共性。

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與牛河梁遺址之間的內在聯繫,相比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更為突出,也更加符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

2014年10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原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郭旃到敖漢旗考察紅山文化遺址,看到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整身陶人後,建議將興隆溝遺址列入紅山文化「申遺」名單中。

考慮到敖漢旗境內分布有530多處紅山文化遺址,是紅山文化發展和紅山文明形成的核心區域,因此將敖漢興隆溝遺址列入紅山文化「申遺」名單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

敖漢地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積極推進敖漢旗博物館事業發展,可為充分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作出積極貢獻。

2011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批准,敖漢旗博物館更名為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確立了敖漢史前文化成果在自治區的重要地位。

2013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敖漢旗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敖漢史前考古研究基地,為進一步加強敖漢史前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5年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批准,內蒙古紅山文化博物院落戶敖漢旗,成功舉辦了「五千年文明見證——探秘遙遠的紅山古國」文物專題展覽,為敖漢旗紅山文化遺址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宣傳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蒙古國、英國、德國、法國、保加利亞、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專家學者和公眾來敖漢旗參觀博物館,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精美的文物給國內外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來,敖漢旗民營博物館的建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內蒙古龍源博物館、新州博物館、敖漢民俗博物館相繼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敖漢旱作農業展覽館正在建設之中,敖漢旗的博物館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滋養。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敖漢史前文化研究,推進敖漢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充分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000多年前陶人的功能猜想

內容摘要:2012年,為完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紅山文化聚落形態考古研究的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敖漢旗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內蒙古敖漢旗境內的3處紅山文化遺址(即興隆溝遺...

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2003年,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興隆窪遺址發現了1500餘粒碳化黍粟的標本,其中黍占90%,粟占10%。經有關專家鑑定,這些碳化黍粟距今約8000年,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子早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