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周原遺址出土環形玉器賞析
文章推薦指數: 72 %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瑞玉,自新石器時代出現以來,一直延續於清代。
其歷史久遠,作用不斷地發展演變,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品種之多,文化內涵之深,是其他玉器不能比擬的。
《說文解字》云:「璧圓像天」。
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所以仿天而作璧。
與此器物近似的還有玉瑗、玉環、玉玦,都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四者的名稱是根據中心的圓孔大小來決定的。
《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好」就是中孔的直徑,「肉」是由內廓到外廓的尺寸,即中心孔徑小於邊寬的為璧,孔的直徑大約等於整件玉器直徑的三分之二叫做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即中心孔徑與邊寬相等的,叫做環,凡是周邊有一個小缺口的,叫做玦。
在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有很多的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形體較大,製作規整,紋飾雕琢精美是西周玉器中的精品。
下面擇其有代表性的介紹如下:
素麵玉璧(圖1)直徑19厘米,好徑6.6厘米,厚0.5厘米。
青玉,泛白色,半透明,通體拋磨光潔,素麵,製作規整精美。
素麵玉璧(圖2)直徑5厘米,好徑2厘米,厚0.3厘米。
青玉,泛黃色,半透明,通體磨光,玉質鮮潤,外圓規整,孔的位置略偏,內壁厚略呈斜面,外緣較薄,光素無紋。
龍紋帶齒玉璧(圖3)直徑10.8厘米,好徑5.9厘米,厚0.3厘米。
白玉,泛紅褐色,半透明,通體磨光,壁外沿一周有三個「凹」形和兩個「山」字形缺口,玉壁兩面均有陰線雕琢的兩條首尾相隨的龍紋。
龍橢圓形眼,張口卷上唇,翹鼻,有眉尖,頭上有角,腹部有一肢一足,身飾重環紋,線條流暢。
龍紋玉璧(圖4)直徑8.8厘米,好徑4.9厘米,厚0.4厘米。
青玉質,半透明,一側邊有赤褐色,圓形扁平狀,通體磨光,兩面均有陰線雕琢出一條張口、卷上唇、翹鼻、首尾相連的龍體,斜刀琢出橢圓形龍眼,卷尾。
紋飾多採用雙鉤技法,線條剛勁流暢。
三璜聯璧(圖5)直徑18.6厘米,好徑6.9厘米,厚0.4厘米。
三件玉璜系同一玉料所作,玉璜大小几乎相同,通體磨光,兩端平齊,各鑽一孔,三璜合成璧。
雙璜聯璧(圖6)直徑10.2厘米,好徑6.7厘米,厚0.15厘米。
受沁特甚,兩件璜大小相同,表面磨光,兩端均鑽有圓孔,分則為璜,合則為壁,光素無紋。
凸好沿玉璧(圖7)直徑10.8厘米,好徑5.2厘米,厚0.3厘米。
灰白色,且夾有暗綠色斑,通體磨光,好沿高出壁面。
因墓主人雙手交於腹上,此凸好沿玉璧形器放在死者骨盆右側,它的用途可能是作為腕飾,因此有學者認為定為釧為宜。
缺口形玉璧(圖8)直徑11.4厘米,好徑5厘米,厚0.5厘米,青綠色玉,半透明,通體磨光,外緣有對稱的兩個缺口,靠上的缺口處殘,外圓不規整,壁的薄厚不均勻,光素無紋。
玉瑗(圖9)直徑7.8厘米,好徑5厘米。
青白玉,透明感強,通體磨光,素麵,製作規整。
玉環(圖10)直徑12.2厘米,好徑6.1厘米,厚0.5~0.7厘米青玉,半透明,通體磨光,玉質溫潤,厚度雖不甚均勻,但內外圓度十分規矩,磨製光潔。
捲雲紋玉(圖11)直徑4.3厘米,好徑1.4厘米,缺口寬0.3厘米,厚0.25厘米。
白玉,玉質晶瑩,製作規整,正面飾斜角捲雲紋,亦可看成兩條略去頭部的龍紋,身尾相疊,背部素麵。
素麵玉(圖12)青玉,泛白色,半透明,磨製光滑,厚度均勻,製作規整,光素無紋,有一缺口。
墨玉(圖13)直徑4.5厘米,好徑2.5厘米。
黑色,通體磨光,好徑大於邊寬,有一缺口。
玉璧在中國古代為「六瑞」之首,不僅是貴族用於祭天、祭祖先、祭鬼神的禮器,而且是貴族的裝飾、佩帶品,是財富的象徵,等級、地位的標誌。
同時還是貴族之間互相饋贈的禮品和隨葬品。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由此可知,玉璧是古代祭天的禮器,因其圓故象徵天,也就是說在神秘的精神領域中,璧就是古代國人的天。
周原召陳遺址出土的素麵青玉璧(圖1),形體較大,圓度規整,是迄今為止周原地區發現的最大的玉璧。
召陳遺址是當時西周大型建築群基址,其規模宏大,布局規整,玉璧出土於此,可能是祭祀天地的重要遺物。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使用玉璧和玉器有了神靈和迷信的色彩,成為人們權利的標誌和等級的象徵,享用圭、璋、琮、璧等禮器,以顯示帝王貴族的地位、身份、豪富。
《周禮?考工記》載:「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
」璧為天子禮天之器,諸侯宴享天子時亦用之,說明王者用玉的嚴格規定。
我們從考古資料中得到證實的是,包括玉璧在內的玉禮器,是貴族階層獨占之物,是貴族階層身份、地位、權利的象徵物,琢玉業是壟斷手工業,玉禮器是「特供品」,無論是玉禮器的製作者,還是享用者,都是貴族階層的成員。
在先秦時期,玉璧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隨便使用的,所以《春秋左傳》桓公十年中才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眾所周知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一件玉璧,而不是其他玉器,強大的秦國甚至提出以15座城池交換一塊精美的和氏璧,可見玉璧在當時的重要價值。
溫潤、晶瑩的玉製成器物後,倍受歡迎,尤其是璧,史籍上屢有所見,為天子賜璧於諸侯王,或諸侯王之間的互贈,成為向下賞功、向上貢獻或作交換的寶貨,成為貴族們珍藏的財富。
玉璧也是一種隨葬品,因為在許多古代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玉璧。
1996年周原遺址的黃堆村60號墓出土了一件直徑8.8厘米,好徑4.96厘米,厚0.4厘米,重55.7克的龍紋玉璧。
1978年扶風縣齊家村19號墓出土了一件直徑10.5厘米,好徑5.4厘米,凸沿高0.7厘米,重68.5克的凸好沿玉璧。
這些不正是真實的實物寫照嗎?《周禮?春官》里也有「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的記載,充分說明古人以玉器斂屍的事實。
古人崇尚厚葬,視死如生,他們認為玉是祥瑞之物,靈氣可使屍體不腐,因此一些顯貴用珠玉、璧來喪葬斂屍,利用玉璧原有的「通天」功能,達到死者不朽,墓主人想在幽冥世界中繼續享受其生前的榮華富貴和「通天」的領袖特權,並使其靈魂與生前的富有和特權一同升入天國。
璧、瑗這兩種圓玉的用法、形制是有區別的,在人事處理上作用不同,璧已如上述。
瑗由內廓凸起的「唇瑗」漸變成的,主要用以召人。
是一種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天子召見諸侯,諸侯召見卿大夫、士的時候,都要命人拿著瑗,以為信物。
瑗同援義,其孔大,便於二人抓握相援。
荀子說:「召人以瑗」。
《說文》載:「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
」君王上台階時,侍者用它來牽引人君,故手執玉瑗的一邊,引導者則執另一邊,而不能直接手牽手。
桂馥《說文義證》:「孔大能容手。
」瑗字從玉從爰,爰,像人之兩手共抓一物,就是爰引之義,所以玉瑗中間的孔必須較大,那樣主僕二人的手才能抓得住。
被召見者見到使者帶來的玉瑗,便要立刻趕到召見者身旁聽命。
玉環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這一缺口之別,這兩種圓玉便表達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信息。
《荀子?大略》註:「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
」環、玦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許回復任。
古代流放邊境的罪臣,三年之後,如果得到君王送來的玉環,便得知君王召其歸還,玉環表示修好、認可,因為「環」與「還」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臣關係已經斷絕,返回無望,表示絕交、反對,因為「玦」與「絕」音近。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常成雙成對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天的耳環。
1992年黃堆31、34、40號等墓就出土有實物見證。
較大體積的玉玦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
古今岫玉文化影響了中國千年的玉文化發展
岫巖玉以出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而得名。岫巖地處於遼東半島的北部,東臨丹東,西連營口,南接大連,北依鞍山。岫巖群山連綿,溪流縱橫,風光秀美,物產豐富,素以盛產美玉而著稱於世。岫巖玉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