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溫明:劉賀陪葬品的鏡鑒銘賦四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王金中

近期江西方面報載:海昏侯墓考古專家釋讀《孔子主題衣鏡銘》,首次披露了一年多前出土的青銅衣鏡的具體樣式、尺寸、用途,初步解讀了衣鏡的「銘文」,並且認為這面「孔子衣鏡」 體現了「君子三鑒」,有「四大考古價值」。

這些最新的材料,解開了人們心目中的許多迷團,但仍有一些新的疑問待解。

筆者感到,所謂的「孔子主題衣鏡」,其實就是漢代重要喪葬禮具——溫明,專家所釋讀的「銘文」內容,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在此,根據有關報導提供的最新材料,筆者對去年7月在光明網上發表的《海昏侯墓發現失傳千年的「溫明」實物》一文,作出補充,寫成四辨,敬與各位方家商榷。

一辨:漢代「鏡」與「鑒」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的「鏡」是從「鑒」演化而來,這是沒有疑問的。

郭沫若先生曾詳細論述了由鑒而鏡的發展過程:「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這種水盆即為監,以銅為之則為鑑(圖1)。

圖1

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貴族用銅器盛水,銅器如打磨很潔凈,即無水也可以鑒容。

故進一步,即由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鏡。

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紐乳,即是盛水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表面的,扁平化後則變成背面了。

紐乳是器足的根蒂。

」郭沫若先生所說的鑒,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幾件(圖2)。

這個演化過程說明,鑒在先,鏡在後;先有鑒,後有鏡。

「鏡」字直到戰國後期才出現在一些史籍中,如《楚辭》中有「使修飾而窺鏡兮」的句子。

圖2

從形狀和工藝上說,鑒與鏡也是有一些區別的。

《說文解字》:「鑒,大盆也。

……可以取明水於月。

」由於鑒是從水盆演變而來,因此一般都是圓形的,較小,背面有花紋,有紐乳,後來還有銘文。

海昏侯墓就出土了三面這樣的銅鑒(圖3)。

而鏡就不同了,

圖3

《說文解字》:「鏡,景也。

」古代景與影一個字。

因而以取景(影)而產生的鏡最早是方形的,較大,後來演變成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但直徑較大。

早期鏡的背面很少有花紋,亦無銘文。

在漢代,鑒與鏡的最大區別就是用途不同。

鑒,主要用於照容貌、照衣冠,梳妝整容,使人精神煥發;而鏡,主要用於避邪、照妖,施展巫術,使妖魔鬼怪不能近人身。

晉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已(以)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

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

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

」這就說明,以鏡照妖是道教中的一種巫術。

方鏡是秦漢時期由巫師發明的。

漢代人非常迷信,特別信奉巫術,相信鏡的驅妖避邪作用。

據《西京雜記》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

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礙)。

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

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

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而心動者則殺之。

高祖悉封閉以待項羽,羽並將以東,後不知所在。

」其實,這種照妖鏡並不神奇,它與如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原理差不多。

到漢武帝時期,巫術文化十分盛行,宮廷中不止一次地因巫術發生的惡性事件震驚全國。

連主張「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都信奉巫術,提倡天人感應。

因此,漢代用於巫術的「鏡」與用於日常生活的「鑒」,是完全不同的,當時的鏡不是鑒,鑒也不是鏡。

鏡的主要功能是道教巫術之載體,鎮宅驅邪之吉物,撫慰亡靈之冥器,祭祀典禮之道具。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漢代以後,隨著巫術退出政治舞台,鏡與鑒的區別越來越小,最後便統稱為鏡鑒,或簡稱為鏡。

以至有些後人只知有鏡而不知有鑒。

但也有專家學者把兩者嚴格分開。

司馬光一生治史,寫書定名為《資治通鑑》,用「鑒」而不用「鏡」。

影響最大的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他在小說中設計了一個「風月寶鑑」,其正面為鑑,反面為鏡,兩面都可以照人。

它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是警幻仙子所制,由跛腳道人帶到人間,專治邪思妄動的病症,有濟世保身之功。

而犯了淫病的賈瑞照反面(鏡)時看到的是骷髏,照正面(鑒)時看到的則是美女,所以他只照正面不照反面,結果精竭而亡,不僅沒有治好邪思妄動的病症,達到濟世保身的目的,還丟掉了小命。

在這裡,曹雪芹把「鏡」與「鑒」區分得清清楚楚。

二辨:古代的「衣鏡」並非現代的「穿衣鏡」

遍查史籍,漢代並沒有出現類似現代穿衣鏡之類的器物。

那麼,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衣鏡究竟為何物呢?據報導,這面青銅衣鏡位於主槨室,鏡體為光潔的矩形銅板,長70.3厘米,寬46.5厘米,厚1.3厘米,鏡緣厚1.2厘米;出土時從中間斷裂為上下兩塊,通體素麵無紋飾。

鏡背木質,保存較完整,長96厘米,寬68厘米,中部置鏡處厚6厘米,四周鏡框處厚11.8厘米。

鏡背表里均髹紅漆。

(圖4)在青銅鏡的前面有一個鏡蓋子叫鏡掩,還有一個用於支撐衣鏡的鏡架。

最主要的是,在鏡背、鏡掩兩面以及鏡框上有人物圖像和題記。

所謂的衣鏡銘,就是寫在鏡掩上的。

圖4

根據這些新近披露的材料,可以作出初步判斷:

其一,這是一面較大的方鏡。

史料記載在漢代,製作這種方鏡的應當是信奉道教的巫師。

其二,這面方鏡有能夠活動的蓋子,專家們稱之為「鏡掩」。

平時方鏡要用鏡掩遮蓋起來,使用的時候才打開。

其三,墓主人自認為這是一面「衣鏡」,並有一篇衣鏡銘寫在鏡掩上。

以上這三點,是需要認真加以辨識的。

先說衣鏡的「衣」字。

如何理解這個「衣」字,是正確認識這面鏡子的關鍵所在。

古代的「衣」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好像上面的東西蓋住下面的東西一樣(圖5)。

《說文解字》中有兩個解釋,其一「上曰衣,下曰裳」;其二「象覆二人之形」。

《辭源》中對「衣」字有「蔽護器物的外罩」之說。

《辭海》中也說「衣」字有「遮蓋、裹扎」的含義。

據此,筆者認為海昏侯墓中的衣鏡,本意是指有物體覆蓋、遮蔽的鏡子,並不是指現代的穿衣鏡。

圖5

再說鏡掩的「掩」字。

報導說,這面鏡子帶有能夠活動的蓋子,稱為鏡掩。

《古代漢語字典》說:掩,含有遮蓋、遮蔽、隱匿、關閉的意思。

這就與上述「衣」字的含義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鏡掩稱為鏡衣也未嘗不可。

一個「掩」字,一個「衣」字,說明這面衣鏡的常態應該是被遮蔽或關閉起來的。

因此,「衣鏡」只能解釋為有鏡掩或稱有鏡衣的鏡子。

最後說說衣鏡的用途。

正如上面所作的判斷,這面衣鏡平時是被鏡掩遮蔽起來,並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用以照容貌、照衣冠的梳妝鏡;而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能打開,用以驅鬼魅、保平安的厭勝鏡。

厭勝也叫壓勝,就是通過神秘的形式達到壓服鬼神的目的。

由於這種帶蓋的方鏡是由巫師製造出來的,因此打開它需要由巫師來操作。

目的是起到求福祛邪,除凶避邪,看門守宅的作用。

這一點,考古專家在釋讀中也是認同的。

由此不難看出,青銅衣鏡以及各種附件,就是劉賀入斂時使用過的喪葬禮具——「溫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辨:「銘」與「賦」是兩種文體

那麼,寫在海昏侯墓青銅衣鏡鏡掩上的文字,究竟是何種文體呢?考古專家釋讀為「銘」,並主張稱名為《孔子主題衣鏡銘》。

但據此前相關報導稱,「孔子立鏡」上分明書寫著「衣鏡賦」。

究竟是「銘」還是「賦」呢?筆者認為,在漢代「銘」與「賦」是兩種文體。

因為這關係到對青銅衣鏡用途的判斷,因此不可混淆。

在器物上銘文,起源於商周時期製作的各種青銅器,後來竹木器、漆器、陶瓷上也有銘文。

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漆器上,就發現了不少銘文(圖6)。

圖6

「銘」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一是言簡意賅,惜字如金。

長銘也有,如西周的散氏盤,盤內鑄有銘文19行共357字;再如著名的毛公鼎,鼎上銘文長達497字。

但這是極其罕見的。

二是要素準確,也就是說在銘文中,器物的名稱、特點,製作的時間、用途,使用的材料以及工匠的姓名等要素,都要用非常準確的文字記述下來。

由於字數有限,要素可以不全面,但一定要準確,含糊不得。

三是如有祝願語、吉祥語、紀念語等,則使用通行的、模式化的、約定俗成的詞彙,很少有個性化的標新立異。

四是直接寫在器物上。

有的寫在外側,有的寫在內側;有的寫在正面,有的寫在側面。

如果是銅鏡,一般都寫在背面。

根據以上四點判斷,衣鏡上的文字一是較長,且使用的是文學語言;二是充滿華麗的詞藻,缺少準確的文字表述;三是用詞富於想像,極具個性化;四是沒有寫在衣鏡的背面,而是寫在鏡掩上。

據此,筆者認為鏡掩上的文字不能稱為「銘」,而只能稱為「賦」。

據查,漢代用於巫術的方鏡,本來就是無銘的。

「賦」也是一種獨立的文體,發展到漢代,由於漢武帝極力推崇、文人爭相創作而進入到一個巔峰狀態,成為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很有生命力的文體。

漢賦是有韻的散文,形式上側重「鋪采摛(chi,音吃)文」;內容上側重「體物寫志」。

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尤其是大賦中的韻文,常常使用帶「兮」的語詞。

多以四言、六言為主,雜以三言、五言。

琅琅上口,回味無窮。

海昏侯墓衣鏡鏡掩上的文字,從文體上看,更符合漢賦的這些特點。

因此,還是應該尊重墓主人劉賀的意願,稱之為「賦」吧!

四辨:「孔子主題」無法概括「衣鏡賦」的主要內容

根據相關報導,現在所看到的海昏侯墓中的「衣鏡賦」,專家能夠辨認的有128字,全文如下:

「新就衣鏡兮佳以明,質直見請兮政以方,

「幸得降靈兮奉景光,脩容侍側兮辟非常,

「猛獸鷙蟲兮守戶房,據雨蜚霧兮匢凶殃 ,

「傀偉造物兮除不詳。

「右白虎兮左蒼龍,下有玄鶴兮上鳳凰,

「西王母兮東王公,福熹所歸兮淳恩臧,

「左右尚之兮日益昌。

「[* * * ] 聖人兮孔子,[* * ] 之徒顏回卜商,

「臨觀其意兮不亦康,[心]氣和平兮順陰陽,

「[千秋萬]歲兮樂未央。

「[親安眾子兮] 皆蒙慶,[* * * * * * * * ]。

需要注意的是,西漢時期民間語文比較混亂,反映在器物的文字上,錯字、別字、白字、丟字甚多,從而增加了理解的難度,需要認真加以辨別。

筆者嘗試按這篇「衣鏡賦」的內容,劃分為四個段落,作一個粗淺的解讀。

第一個段落,譯成白話文是:

「新造的衣鏡啊好看又明亮,它的形狀啊四四方方;

「幸有靈氣降臨啊使鏡面放光,側面髹漆彩繪啊只為避免異常受傷;

「猛獸鷙蟲啊守在穴巢,暴雨迷霧啊不會使人遭殃;

「巫師傀偉啊製造此鏡,從此除去了各種不祥。

此段落共有七句,是最長的一段。

漢代的詩詞歌賦,很多句式都是奇數的,像劉邦所寫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只有三句。

這段「衣鏡賦」開宗明義,用文學的語言說明了衣鏡製作的時間、形狀、特點、功能和製作者,點明了這面衣鏡的實際作用是「辟(避)非常」、「匢凶殃」、「除不詳」。

第二個段落,譯成白話文是:

「右邊蹲踞著白虎啊,左邊舞動著蒼龍,

「下邊騰飛著玄鶴啊,上邊翱翔著鳳凰,

「西王母和東王公啊是福熹的歸宿,恩澤深厚在天堂,

「眾生崇尚他們啊,必然日益昌盛和吉祥。

此段落共有五句,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神仙的世界。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著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四組方位,即東、西、南、北,被古人稱為四方之神。

「衣鏡賦」中把朱雀稱作鳳凰,把玄武變為玄鶴,說明古代華夏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四方之神及其稱謂會有所變化。

當然,該賦把朱雀稱作鳳凰,也有可能出於押韻的考慮。

考古中曾多次發現,遠古人類在死者遺體的四周用殼貝、石子等材料,擺放出四方之神的造型,代表他們死後升入天堂。

相傳西王母和東王公是神仙世界的主宰,特別是西王母,擁有不死之藥。

他們是仙境中一切幸福的來源,到了那裡便進入到「淳恩臧」、「日益昌」的境地。

第三個段落,譯成白話文是:

「至尊的聖人啊孔子,他有高徒顏回、卜商,

「近前觀察他們的意願啊是多麼安康,心氣和平啊順應著變化的陰陽,

「這樣才能千秋萬歲啊,長樂未央。

此段落也是五句,由於缺字,表述不夠連貫。

但是當提到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卜商時,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要像他們那樣,心氣和平,順應陰陽,才能益壽延年。

這非常符合漢武帝時期崇尚孔子儒家學說的同時,極力推廣道家陰陽學說的實際情況。

陰陽學說誕生於易經,力圖用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揭示宇宙間各種變化的規律,認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為陰陽,四相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人間萬物如此變化循環。

這種陰陽學說與儒家學說雜糅在一起,構成漢代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

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就有《易經》和《方術》

圖7

類的文字(圖7)。

「衣鏡賦」中的「千秋萬歲」、「長樂未央」都是漢代固定的吉祥用語,意思是祝願人們永遠幸福。

至於第四個段落,只剩下「[親安眾子兮] 皆蒙慶」一句,其他內容無法識別。

但從全文分析,此段落似應為五句,尚缺四句。

據此推測「衣鏡賦」全文應在170字左右。

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海昏侯墓中的「衣鏡賦」,其內容絕不是以孔子為主題,而是以這面衣鏡能夠驅妖避邪、能夠順應陰陽、能夠幫助墓主人升天成仙為主題。

這就再次證明了青銅衣鏡是「溫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後記:劉賀死後為什麼要使用「溫明」?

據史料記載,漢代曾經出現過一個求仙活動的熱潮。

漢武帝對神仙很嚮往,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史記•孝武本記》中記載漢武帝親自參加的大規模求仙活動就有二十多次,並為「方士言祠神者彌眾」,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風氣,求仙之風日益興盛。

漢代人為什麼要去求仙呢?因為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更多地相信神話,迷信仙境。

作為亡靈而言,沒有使其長壽之願,也沒有祛病消災、轉禍為福的想法。

在冥界之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升仙,也只有升仙,所有問題將隨之而解決。

一旦升仙,便可終日與西王母、東王公以及諸神仙相處。

那將是一個無病無痛、豐衣足食、逍遙自在、終日歡聲笑語的世界!有誰不願意為此美好的境界而終身去追求呢?

怎樣才能成仙呢?漢代人的觀念認為,人死以後魂和魄分離,靈魂能夠自由活動,而魄卻留在墓室中,也只有保護好體魄,靈魂才能不滅;只有靈魂不滅,才能為升仙創造條件。

體魄如何保護呢?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人們最為擔心的是被鬼魅吃掉體魄。

所以要在棺槨中大量放置玉器,特別是玉璧,有條件的還要穿玉衣、鋪玉席、拿玉握,甚至九竅都要用玉塞堵住,目的就是為了辟邪驅鬼,保護遺體不腐,時刻準備升仙。

與此同時,在喪葬過程中,大斂期間用溫明覆蓋遺體,同樣也是為了達到鎮邪避凶、保護體魄的效果。

由誰來引導靈魂升仙呢?就是「衣鏡賦」中所說的「右白虎兮左蒼龍,下有玄鶴兮上鳳凰」,所以在鏡掩上能夠找到四方之神的形象。

劉賀遺體上的一對玉帶鉤,也雕刻著精美的四方之神。

此外,在內棺棺蓋顯著的位置上,鑲嵌著一隻朱鳥紋,由它引導著墓主人劉賀的靈魂向上飛升,朝著北斗七星的方向,順利地踏上羽化成仙之路(圖8)。

圖8

綜上所述,「衣鏡賦」再次證明,包括孔子屏風、青銅立鏡以及其他附件在內的出土器物,就是漢代最高等級的喪葬禮具——溫明。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即:

孔子屏風﹢青銅立鏡﹢鏡掩﹢衣鏡賦﹢鏡架﹦溫明

2017年3月20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 管窺漢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巫術通史(高國藩)》、《中國青銅器圖錄》、《漢代墓葬藝術考》、《戰國秦漢治國思想新考》、《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孫機談中國古文物》、《考古2016•7》;《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新聞報導。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驚世大發現》展覽,首都博物館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海昏侯墓出土屏風 南昌海昏侯墓在哪裡?

據報導,近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從主槨室西側迴廊位置提取了大量文物,其中,出土的孔子屏風,引發了考古界的熱議,根據屏風上的記載,孔子生年或將改寫,比《史記》記載的要早15年...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園2號墓月底發掘

10月14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2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南昌,參加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主辦,江西師範大學、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聯合承辦的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海昏歷史文化國際...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穿衣鏡 或還原孔子形象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內出土了一面穿衣鏡,上有孔子的形象,而且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象。日前,海昏侯墓考古專家將穿衣鏡及其上孔子形象等內容公布,並初步釋讀了穿衣鏡上的內容及背後涵義。專家表示,衣鏡上的...

「溫明」:劉賀的重要喪葬禮具

——海昏侯墓發現失傳千年的「溫明」實物作者:王金中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最具文化底蘊的當屬早期公布的漆器——孔子屏風,上面不僅有孔子及弟子的畫像,而且還有用漢隸書寫的孔子生平,可謂漆、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