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橋山處 觀黃陵壯美——《黃帝治理學探源》採風攝製系列報導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黃帝治理學探源》採風攝製系列報導四
5月7日——9日,《黃帝治理學探源》採風攝製組前往第二站——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
外景拍攝黃帝陵,並採訪了當地研究黃帝文化的專家。
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號軒轅氏。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為《史記》正史記載的唯一一個黃帝陵。
1961年,國務院公布黃帝陵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為「天下第一陵」。
自堯舜禹以來,歷代被官方公祭,民間祭祀香火也是五千年綿延不絕。
史書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
到唐大曆五年(770年)始建廟祀典,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如今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不遠千里來到這裡尋根問祖,共同祭祀人文初祖。
這項重大的祭祀活動也自然成了維繫中華民族血脈的重要紐帶。
綠樹掩映下,經過一片清澈的湖區,沿著石梯拾階而上,來到漢唐建築風格的軒轅廟。
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譽為中華魂,民族根的「軒轅手植柏」。
時間的年輪和歲月的風刀把軒轅柏雕塑得與眾不同,這棵柏樹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 遒勁挺拔,柏葉青翠,樹高19.8米,最粗處近12米,七人合抱猶不圍,樹齡高達五千年以上,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國 際柏樹專家譽其為「世界柏樹之父」。
它靜靜地佇立著就像一位睿智的老人,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為什麼要植這樣一棵柏樹呢?相傳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由於長期刀耕火種,山林被毀壞殆盡,一場大雨引得山洪暴發。
黃帝發現問題的所在後,明確立法,下令禁止亂砍亂伐,鼓勵植樹造林,並帶頭親手種下了這棵柏樹。
從此中華民族有了植樹造林的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這也是橋山多古柏的原因所在。
這棵五千年的蒼柏也就成了黃帝治理思想的唯一見證者。
經過誠心亭、碑亭,進入了軒轅廟正殿,正殿門楣匾額上「人文初祖」四個隸體大字雄渾有力,為愛國將領程潛所題,殿內供奉一方刻石黃帝像。
沿中軸線往後,寬闊廣場相連被設計為天圓地方的祭祀大殿,內亦供奉著一尊黃帝刻石像。
黃帝陵在軒轅廟上方,位於橋山之巔,通往陵區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陵園並不大,其間柏樹森森,綠意盎然。
陵墓封土高3.5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
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
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
升天時,人們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
「橋山龍馭」碑前有一飛檐起翹,氣宇軒昂的祭亭,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與陵園四周的紅牆、兩側的仿製漢代石闕相得益彰,顯得莊嚴肅穆又古樸典雅。
攝製組編導表示,黃帝陵雄渾壯美,任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父親般堅強屹立著不屈的脊樑,浩然於天地之間。
攝製組連日來披星戴月、曉行夜宿,由帝都到黃陵,穿繁華城市、越高原丘陵、走山野鄉村,時光仿佛倒流,生命猶如回歸。
鏡頭中的虛實景象與心中的綿綿思緒,仿佛在五千年的時空隧道中穿梭。
佇足黃帝陵前,一縷心香直上九霄,遠處黃鐘大呂之聲隱隱而來,有如黃帝始祖的殷殷教誨。
最後採風攝製組還採訪了黃陵縣軒轅黃帝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蘇峰,就黃帝統一華夏、天下治理等進行了訪談。
延安黃陵尋根祭祖:守護文化根脈 凝心鑄魂築夢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的陵寢自古就成為了尋根問祖、緬懷始祖的重要祭祀場所。黃帝陵的公祭活動承載著傳遞中華民族同根共祖理念、促進民族認同與凝聚團結的重要作用與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