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调直定、定。

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种冥想意识状态 ... 三摩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业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集结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英语:Buddhistmodernism)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题查论编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禅定。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1]、正定[2]、正心行处[3]、调直定[4]、定[5]。

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种冥想意识状态。

最早出自婆罗门教《奥义书》中,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

在沙门传统中也广泛采用。

在佛教中意指八支正道的正定,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6],与持戒、智慧合称为三无漏学。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7],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8]。

阿毘达磨论书中将它列为大地法之一,可通于善、恶。

目录 1分类 1.1禅那与三昧 1.2奢摩它与三昧 2禅与禅定 3注释 4相关条目 5外部链接 分类[编辑]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

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寂静殊胜的。

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禅那与三昧[编辑] 禅那与三昧意义相近,但是三昧的范围较大,一切心不散乱的状态都可以统称为三昧,禅那专指四种色界定。

[来源请求] 色界禅定 初禅 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 四无色定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奢摩它与三昧[编辑] 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重视心的平静与相续不动,以三昧成就为其目标。

在定义上,它与三昧也几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种心境相续不动的状况,而奢摩它的定义较为狭义,只能用于修行禅那之上。

禅与禅定[编辑] 此处所说的禅定与禅宗所说的“禅”不同。

现代修禅定者只著重在“定”,一般修定者所著重的通常会尽可能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以得轻安境。

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ध्यान)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9]。

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śamatha,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度波罗密之一。

但是禅宗所谓的“禅”非谓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六度波罗蜜的第六度-“般若”,亦即指能够引导学人参究,因而证悟到的本来自性清净心。

注释[编辑] ^《翻译名义集》:“翻等持者,谓离沈(惛沈)、掉(掉举)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 ^《大乘义章》:“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这里的‘定’指心一境性)。

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

定如前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言。

……三摩提者。

是外国语。

三摩、三昧本是一名。

传之音异。

此名正定。

” ^《大智度论》:“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

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 ^《摩诃止观》:“通称三昧者。

调直定也。

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法界是一处。

正观能住不动。

四行为缘。

观心藉缘调直。

故称三昧也。

” ^《长阿含·游行经》:“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别”《长部·大般涅槃经》:“戒、定与慧,以及无上解脱,这些法被有名声的乔达摩领悟。

(Sīlaṃsamādhipaññāca,vimutticaanuttarā;Anubuddhāimedhammā,gotamenayasassinā.)。

” ^ 《瑜伽师地论》:“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静虑者,谓:四静虑。

……解脱者,谓:八解脱。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

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

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

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

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0:“令心无乱,取所缘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

” ^《俱舍论颂疏》卷28:“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

” 相关条目[编辑] 五停心观 九次第定 九住心 轻安 外部链接[编辑] 香港慧观禅修会HongKongInsightMeditationSociety(HKIM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南传禅修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教历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禅宗祖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祖师法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基础禅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规范控制 GND:4212206-5 NDL:00570169 NKC:ph83989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摩地&oldid=71790539” 分类:​佛教术语梵语词汇巴利语词汇禅定大地法瑜伽八支隐藏分类:​含有梵语的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其他语言 Българскиবাংলা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etuviųमराठीBahasaMelayu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Kapampangan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