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輯義講座- 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 小P 的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之為道而遠人=上字的人是指知有道可修,欲行道的人。
下字的人是指夫婦之愚不肖,亦可與知能行的與人同然的性,正是倫常道德尋常道理, ...
小P的部落格
跳到主文
※【道德聖學叢書】共有七輯,是由忍辱禪院吳雪峰道長所編著。
※
※【最新文章】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
※【道德聖學叢書】共有七輯,是由忍辱禪院吳雪峰道長所編著。
※
※【最新文章】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
※【感謝協助道德聖學叢書建檔】振慶、惠雯、詩雯、培真、嘉鄉、嘉琪※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Jul05Sat201414:16
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道是人性的本然,人人能知能行的;所以學道的人不可求於遠。
第一章的網領說天所賦與的理,以道體而言:『天命之謂性』就是人人各具的善性,以道用來說;『率性之謂道』就是循人性的本善,即人人所當行的道;我們可以知道大道沒有離開人的道。
人道天道是一致的,人道的根據在天命的性,所以說道不遠人,人依此性遵循來行道,發達完全實現其本然的善,乃道不遠人。
人為道而遠人道,這就是素隱行怪邪徑,遠離人性的道,不可以為道啦!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第一節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譯】 孔夫子說:人們依據天命之性活著,這性是人的生命,時時不遠一人。
性就是道,這道雖屬先天的德性,卻在人道顯其本然的善,人若修道遠了人道,這樣就不足以為道啦!
【註】 ▲道不遠人=此句的道是先天的理賦人身叫做性,這道字是說先天大道性理。
這句的人是指一切眾生。
▲人之為道而遠人=上字的人是指知有道可修,欲行道的人。
下字的人是指夫婦之愚不肖,亦可與知能行的與人同然的性,正是倫常道德尋常道理,做人應當行人道的人。
此句的道字是指修道的道。
▲不可以為道=此道字是指大道真理的道。
【講】 道是天命賦給人的真性,循從這性率而行之,做人就是有德的君子。
本來至善的真性,人人個具有的,所以須臾不離人身,就是說道不遠人。
道固然不遠人人本善的真性,就在日用卑近的道理-倫常八德人道,於夫婦兄弟朋友間倫理可以追尋成全。
修道的人若遠人道,而在身外遠處求之,愈求愈遠,愈遠就摸捉不著,那就不可以為道了。
【論】 剖論吾夫子之道,就是倫常;倫常盡,即忠恕盡;忠恕盡,即天理盡;天理盡,即道心也可全盡。
於內行忠行恕,於外盡倫盡常,實即羲皇教民的主要;堯舜明君教人的真旨;吾夫子祖述的道宗,世界綱常的範圍,盡人道以合天道啦!然修道的人,以這聖賢住腳,淺近指歸如覆平途,康莊光明,人人必行的大路,看做平凡,以人道綱常倫理為卑淺,反務高遠,為天道而遠真常的人道,即自遠其與人同然的性,尋常的道理,好為素隱行怪的修道者,那就不可以為大道啦!
【說】 天道整備在人的身上,非高非遠,子思引夫子之言說:『夫道命於天,率於性,散而昭著於日用倫常事物之間,非難知,離行之事,而高遠難求者,乃人之為道,每離人道事物以外,務於高遠求之,則是道遠於人矣。
道既不遠人,即是人人各具有的本性,修道必盡人道而合天理,首先須明人倫為要端,倫常盡天狂即不昧,人心沒道心即明,我夫子的道理,無他聖學,只是養此心正大光明,人得天地之理,合天地之德,所以人道全,天理可復,實保天地之原靈,以合天地之原理呢!修道的人,若厭人道倫常為卑近,以日用倫常當知當行為不足知、不足行,而務知所不必知、不必行,雖欲追究大道而去道愈遠,豈能離人道之外而成天道之理,人道不全,怎得全性之人,所以說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啦!』
【證】 虛子離婁上篇記載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
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告子上篇說:『仁義禮智,非自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
』
【諦】 大道那裡有遠人呢!所謂遠人者,乃人失五常五德,因人自遠,非道遠人。
所謂修天道者,須由人道立基為始,人道備,即離天道不遠,故行天道而遠人道,就不可以為大道啦!
啟發人們本然之性善,自性中具備萬善,只是依這性理做去,可以復返本初,恰好至善,所以說君子以人治人。
人心的邪惡乃為氣拘物蔽,以人人本善自有的理性治之破之改之。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正是演說率性之謂道,是道在人身,道不遠人呢!
第十三章 第二節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譯】 詩經豳風伐柯篇上說;伐木做柯,削個斧柄,其方法不遠。
比那所執的斧柄樣子削成新柄可以啦。
手所拿執的義柄和所削的新柄,若斜著眼來觀看,卻是新舊二物,實在還是覺得相當的差別。
所以君子修道明理認識人性的本善,來醫治人心的邪惡,改邪歸正即能時中,會在止於至善呢!
【註】 詩=詩經,豳風伐柯之編。
▲伐:砍伐。
▲柯=斧柯(周禮注;伐木之柯柄,長三尺博三寸)
▲則=法,樣子,標準。
▲睨=邪視,橫眼看所伐的柄。
▲遠=相距離。
▲以人治人=上字人是指人性的本善。
治;不是法政的治乃是醫療的治。
下字人是指人心的邪念。
▲改而止=改,改過人心的邪思妄念,未改的人心被氣質所拘物欲所蔽。
而;即人心已復。
止;於至善率性,全人性之真。
【講】 詩經的豳風伐柯之篇說,砍柯木削斧柄,其標本準則,何必遠取他求,現在所持執的斧柄就是至確的樣本。
詩的說如此,即以詩意觀察,伐柯是執舊的柯,削做新的斧柯。
其目的做柄的功用雖是一,今伐砍的新材,和要削做的標準舊柄,橫目一視,純然別物,要再一番工作削成,還有相當的距離。
聖人借這詩意比如說法,所以君子修道必明白道是率天命之性的善。
這善性人人各具稟受的天命,正是人人本有的;率本性的善就是黎,這是法則,道決不遠人啦。
就是說修道君子蓋以本具至善的人性以療治物欲的人心,比如仁義禮智信,即是五常人性之良,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即是人心的邪,能仰其過引其不及,盡仁義盡倫常,若能改其人心的邪欲而復人性,就會君子而時中止於至善啦!
柯=斧柯(周禮注;伐木之柯柄,長三尺博三寸)
則=法,樣子,標準。
睨=斜視,橫眼看所伐的柄。
遠=相距離。
以人治人=上字人是指人性的本善。
治,不是法政的治乃是醫療的治。
下字人指人心的邪念。
改而止=改,改過人心的邪思妄念,未改的人心被氣質所拘物欲所蔽。
而;即人心已復。
止;於至善率性,全人性之真。
【講】 詩經的幽風伐柯之篇說,砍柯木削斧柄,其標本準則,何必遠取他求,現在所持執的斧柄就是至確的樣本。
詩的說如此,即以詩意觀察,伐柯是執舊的柯,削做新的斧柯。
其目的做柄的功用雖是一,今伐砍的新材,和要削做的標準舊柄,橫目一視,純然別物,要再一番工作削成,還有相當的距離。
聖人借這詩意比如說法,所以君子修道必明白道是率天命之性的善。
這善性人人各具稟受的天命,正是人人本有的;率本性的善就是道,這是法則,道絕不遠人啦。
就是說修道君子蓋以本具至善的人性以療治物欲的人心,比如仁義禮智信,即是五常人性之良,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即是人心的邪,能仰其過引其不及,盡仁義盡倫常,若能改其人心的邪欲而復人性,就會君子而時中止於至善啦。
【論】 詩云;伐柯伐柯重言者,有甚深的妙意在呢!伐者以斧砍木,柯是斧柄,詩文中欠個斧的字眼。
斧是金屬,柯用木材,就要斧利用附柯合用,還須手執用力揮砍才成伐的全功。
伐者斧的功體,柯乃斧的功用,力是全體大用,欲完成伐的全功三者不可缺一,這箇道理是法則不深不遠。
假說伐喻道,斧喻性,柯喻心,可以見道不遠人,三者妙合而為一,分開即不得其全體大用。
聖喻執柯以伐柯,不見斧性的剛利,怎能砍削柯心的修復呢!莫怪凡人不識性理睨而視之,猶以為遠啦。
【說】 聖人引詩戒人,伐柯伐柯深而言重,以斧性剛利剷削不勘用的舊斧柄,猶人心邪欲妄蔽,改除塵垢,克伐其人心之偏,改過其人心之達其性,其提撕警覺,而止於性理中的無缺至善,可見是道在人身,即道不遠人啦!
【證】 論語曰:『仁遠乎哉』孟子告子上篇祖述其意曰:『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舍則失之。
』宋之載益有首探春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詩暗詠道非身外求的意思。
【諦】 人人執柯伐柯,改消人心之偏,復回人性之正,即知止,知其所止,即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性有所安,性歸至靜,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呢!
忠恕二字是儒教的宗旨,忠恕乃人人日常應用之中,待人接物,不可須臾離的。
離開則人們的倫理道德就乖舛了。
忠恕的道理是夫子的至道,中藏至善的至理,當時曾子一聲唯,卻說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後來曾子的門人子思於中庸說忠恕,論述儒教的目的,大學的絜矩之道,其說的合致之所在非是偶然的。
第十三章 第三節
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
亦勿施於人。
【譯】 忠心和寬度人如我,忠恕離中庸之道不遠矣,凡事物加在我身上有所不願意的,這我也就不加在他人的身上。
【註】 忠=盡己之中的心是忠。
恕=推己及人,如己的心是恕。
違=離開去。
【講】 盡自己之心的忠,和推己心及人的恕,就與道相去不遠。
不遠即近,近即同理,只惟言語的緩急而已,亦無須別生意解。
就是若有人以無理的事施於自己的時候,自己思想都是不願意可厭的事,我也同樣以這無理的事不仕向他人。
這個道理也是行道的事。
道不遠人,此理可推之可知,反言之,『愛已之心以愛人即盡仁。
』曾子所言『忠恕』,乃聖人自然之忠恕,即是此節道字,亦是上節以人治人,夫子一貫之道呢!
【論】 忠恕的道理,是以即己之身,而得待人之道,尤見道之不遠人啦。
道根於心,『忠』所以求諸心是體;道見於事『恕』所以求諸事是用;忠恕固道,道本自然,人能忠恕可做到自然地步,所以說忠恕違道不遠呢!惟體道的君子,忠以盡己之心,恕以推己之心,理日可存,得到至誠無息,物我無間,與道渾然為一之境。
忠猶形,恕猶影,不本之忠就做不恕;大公無私,至誠不息,恕之行深,而忠亦流露其間,如影之隨形啦。
試以恕來說,如人以非禮之事加於我,而我不願意,我心都以不願,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而人人之不願意的,未嘗不與我之心相同。
忠也恕也,實則盡己之心以待人,終現其間,恕亦露其間,本我之心,人我一體,推我之心,及人之心,人無異己,不遠人以為道呢!
【說】 忠者盡己的心待人,得大中至正的心,即不偏不倚,我居其中,如是圓明之性必自流露,此係儒教內聖之功。
忠者以已做到大中至正的心及人,天下士庶性皆同胞,須知人與我同,我與人亦無異,如此即好惡大公,自己中心立定,推已於人,即天下同胞皆一視同仁,即是儒教外王之用。
【證】 金剛經: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說:『復次,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
經文言淨心,是無有能得所得的心,與『忠』大中至正的心,乃圓明自行的本然慈心,盡此心即是忠的體,佛所謂真正得菩提無上正等內聖的忠修淨心。
行善,乃無有能行所行之行,善與恕原是滿腔仁慈,修善行恕,佛說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外王的恕心行善,凡如布施,推己及人皆是明心見性的善法!
【諦】 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是道的本體;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及道本自然的達用;致忠行恕是勉強去下功夫處,依法修可虛我冥真,崇德履道,以造至覺之地呢!
聖人實踐道理的無窮,於人道上,雖是庸德之行,即子、臣、弟、友、盡孝、盡忠、盡悌、盡信、這是平平常常中庸的道,未能做得道奇一,君子能反之以自責自修呢!庸德庸言,非同流合污,亦非素隱行怪,乃平常的道理,言行的謹慎,兢兢焉照顧其言,而無不逮,言能顧行而無不符,如此修道的君子,怎得不慥慥爾的讚美阿!
第十三章 第四節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
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譯】 君子的道有四樣,我丘還未能做到一樣。
對子所要求的奉孝父親,未能做到。
對臣所要求的來事奉君,未能做到。
所要求弟來敬事兄長,未能做到。
對朋友的要求自己仕先施行,未能做到。
普通道德的行為,平常言語的謹慎,有感到不呈的,不敢不一層勉勵,常有餘言不敢盡費。
言顧行為,行動顧言語。
君子怎得不慥慥爾焉篤實厚重呢!
【註】 君子之道四者,所求乎子以事父,是孝;所求乎臣以事君,是忠;所求乎弟以事兄,是悌;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是信。
庸德=平常的德行,為子臣弟友應當要行的。
庸言=庸德的道理應當要實踐實行的孝悌忠信,以這平常當作普通要實踐的道理,宣之於口就是庸言。
所不足=凡德行常會不足的,庸德之行若不謹慎說,反之庸言就難行了。
有餘=庸言不謹,口氣過分,做不出好德行。
顧=言行相顧,留心有無過不足,是否言行一至均衡。
胡=何解。
慥慥爾=讚美篤實的貌。
【講】 君子的道德務必要實踐實行的凡有四,我丘(聖人自稱明)謙辭的說;還未能做到其一。
比如第一對我子責問所要求的,吾對我父親是否十分奉仕盡孝呢?未能做到。
第二對我召使的臣下所要求所責的,我對君上是否十分奉仕盡忠呢?未能做到。
第三對弟輩所要求的,我對兄長盡悌,未能啦!第四我對朋友所要求的,我先行施克己損失不顧,未能做到啦!
以上君子之道舉四個孝悌忠信的例,雖然未能滿足來實行,不過修道的君子一旦志向道德,必須始終一貫。
如庸德之行,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當然要行的孝、悌、忠、信,唯是日常必實行的德行。
庸言的謹慎,君子日常的言語不可言過於行,言多必失,言語的有餘當然不敢盡,德行的不足,必須一層勉勵實踐躬行。
顧及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一致嗎?時常顧慮注意努力的君子,如何不慥慥爾孜孜勉勵呢!
【論】 道不外人倫日用之常,惟是修行的君子能體之。
為子之道,莫重於孝;事親冬天要溫暖夏天之清涼,順從勤勉,成親美名,光前裕後,揚名聲顯父母,不使有絲毫之遺憾存在其間,這是我意中所求乎子以事親者,及我以所求於子者以事父,即不能無絲毫之遺憾於吾親啦!忠道;必盡言直諫,精勤效勞,以至格君心之非而成君之德,及我以所求於臣者以事君未能做到。
為弟之道莫重於悌,自恭敬和順禮讓,和樂融融,及我所求於弟者以事兄,即不能無絲毫的遺憾於我兄啦!為友之道莫重於信,有約不爽,應諾守信義,至神相交互助,不待朋友之施於我時常先施於朋友,及我所期待於朋友者以對待朋友,即不能無絲毫的遺憾於吾友啦!
人人本具天賦之性,而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庸德者,有名無形,乃性善中發出的美德,行之方能踐其實,但人不體行者多,及行之亦不如力。
惟君子體之行之實踐盡性不失本來,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而不遺有餘力呢!所謂庸言者,人倫應行平常道理,口宣五常之德,若不顧身體力行,成為巧言佞語,為修道的君子沈靜寡默,朝乾夕惕其行有不足者,即愈兢焉不敢不勉,理無窮,而道亦無盡,而行之心無可自足的時啦!庸言之謹者,不過言易多語易失,不敢盡者,即言無不照顧其行,惟恐其言之不符。
不足不敢不勉,即行無不照顧其言,惟恐其行之不逮,就是言顧行,行顧言呢!聖人以君子修道的準則示人,修道的君子胡不慥慥爾篤實踐行呢!
【說】 人生天地間,應思身從何來,靈性因何稟賦,天地君親師友先後雙親如何報恩,不然即不足為一個全人啦!子、臣、弟、友,乃人倫的大端。
孝為萬善之首,順親之心孝之大也。
後天之孝盡備,以我孝親的心,普化天下之為人子者,使各盡孝親之道,如此之行就是先天的孝。
猶如大舜一樣,心存子道以事親,乃為天子,化育領導萬民,即四海之內的人民都會效法敬孝親,皇天必定賦興明命重任,舜乃為人子事親的規範。
忠言乙事君子尋常居官效勞,未足為忠,進一步能引君精進大道,天歸仁乃忠之大也。
如舜之事堯,禹之事舜,此為人臣忠君的規範。
弟者悌也;世間難得者兄弟,必須兄友弟恭,同父母連枝葉,如植之同枝,應盡兄弟悌道。
友者四海之內人人皆友,知心者為友,交易友絕損友,聖人說:無友不如己者。
友道以信為主體,我應先施信盟結友心,彼此往來信義為重,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真誠始終信義,小人之交如膠似漆者表面暫時。
孝悌忠信,子臣弟友之道,雖是平常人道上倫理上必行之庸德,持恆遵守者鮮,所以修道的君子之有不足者,應以自勉,行有餘力應以子臣弟友之道,啟示人人,作明德親民的外功,闡化儒道聖教。
所未有餘不敢盡者,雖己有餘力,盡力盡心化眾,不敢以謂盡心,因為修行的君子體天宣化聖道,盡心乃我使命應盡的天職,不敢盡一言,意當做不敢稱盡。
就是不敢不盡解。
庸德庸言庸行,乃平常做人的德行,君子言行須合道一致,君子應以警惕而篤實力行。
【證】 易經,乾卦文言說:『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荀子,不苟篇說:『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
論言,學而篇曰:『子曰,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又,為政篇曰:『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又,里仁篇曰:『子曰,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諦】 此張語義,若然散播,總是意脈貫通,細思玩味真理可得,反復致意道不遠人,詳且盡,明切有序,歸結點不過至謹言慎行以盡其實踐實行。
論語:『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大學曰:『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就可以悟了聖道對言行一致的重點啦!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
文章標籤
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三章道不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P
小P的部落格
小P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第七輯-【孔門理學】中庸輯義講座此分類上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二章費而隱
此分類下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四章素其位而行
上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二章費而隱
下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四章素其位而行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道德聖學叢書(7)
第二輯-【人生處世】死生之道論(3)第一輯-【真理天道】性理心法聖學(21)第三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座(0)第四輯-【天人一貫】真禪寶鑑(18)第五輯-【摩訶般若】心經闡微(3)第六輯-【復返樂園】天台靈梯(14)第七輯-【孔門理學】中庸輯義講座(34)
師尊師母慈訓(1)
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1)
道長(1)
道長(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2九月(4)
2022六月(1)
2022四月(2)
2022三月(2)
2022一月(1)
2021十二月(2)
2021十一月(3)
2021十月(6)
2017二月(1)
2015九月(4)
2014十一月(38)
2014九月(2)
2014八月(1)
2014七月(1)
2014六月(1)
2014五月(1)
2014四月(1)
2014三月(1)
2014二月(9)
2013十二月(1)
2013十月(13)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道不远人,人不远道是什么意思?要详细解释。不要转载的。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大道无形无尽,无所不至,无所不在,所以道不远人。 人不远道,这个说法是没有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离道 ...
- 2中庸輯義講座- 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 小P 的部落格
△人之為道而遠人=上字的人是指知有道可修,欲行道的人。下字的人是指夫婦之愚不肖,亦可與知能行的與人同然的性,正是倫常道德尋常道理, ...
- 3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 人人焦點
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這句話的解釋是說,大道源於生活,就發生在我們 ...
- 4中庸釋義----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 智音道學講堂
(一)、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註解】:道不遠人:道在 ...
- 5道不远人_搜狗百科
道不远人(dào bù yuǎn rén),汉语成语,意思是中庸之道是不排斥人的,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修炼而成此道,旨在鼓励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