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這句話的解釋是說,大道源於生活,就發生在我們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2020-09-13問花書屋 以前看《西遊記》時覺得就前幾章好看,從孫悟空開始學藝一直到大鬧天宮是最令人癡迷的,後面則是索然無味,千篇一律的儘是降妖除魔,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很好的神話小說,居然會被冠以中國四大名著之美名,真是有點名不符實了,今天看書時讀到一處,恍然大悟,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了,心想還真是當之無愧。

裡面有位列仙班的神仙,諸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經過修道、服食仙丹而求得長生不老之身,這不就是道家文化嗎?李靖、唐太宗這些俗世中的人物不就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嗎?還有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不就是佛家文化嗎?玄奘西天取經的背景發生在唐朝時期,不正是符合在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三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盛況嗎?三種文化背景濃縮於一個天地之中,豈不是精彩之至。

不過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像如來佛祖等人物都生活在西天極樂世界中,孫悟空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有如此之本領才能一見佛祖面目,像我等凡夫俗子難道是只知有佛,佛對於我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嗎?清朝雍正皇帝曾給新科探花劉墨林講過一個拜佛的故事,有個人潛心拜佛,天天在南海的普陀寺燒香祈禱,渴望能夠見到觀世音菩薩一面,有天菩薩終於顯身了,那個人高興的不得了,磕了無數個頭,忽然他發起了一個奇怪的念頭,他問觀音菩薩:「菩薩,你也拜佛嗎?」菩薩答道:「當然拜啊!」那個人又問:「你拜的是哪尊佛啊?」觀音答道:「觀音菩薩」,那個人就糊塗了:「你自己不就是觀音菩薩嗎?」觀音笑著答道:「求人不如求己啊!」一個人跪在佛前,他拜的不是那尊泥胎,他拜的都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心中的那尊佛因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參悟正果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衆生,皆具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和孔子生活的年代所遇到的社會狀況大致相同,臣弒君,子弒父,兄弟相殘,《無量壽佛經》裡寫道,許多兒子爲了貪戀王位而殺死自己的父王,這種事例有一萬八千多件,孔子的「仁」,用禮和人倫來規範人心,釋迦牟尼的佛法用三世輪迴、六道因果來磨練心性,放眼望去,世間看到的都是奸詐、貪婪、虛僞,何處才能看到一片淨土,才能有極樂世界?道心小天地,心中自有世外桃源,一心一念,上可成佛,下可成魔,皆在尺寸道心之中。

相關焦點 道不遠人人自遠 孔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這句話的解釋是說,大道源於生活,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是我們對周圍事物的反映,是從我們身邊事物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的東西,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

因此,大道源於生活,推行大道的本質就是從實際出發。

大道,就在我們的內心。

志在於道,道不遠人 張先生一生當校長,教書育人,做學問,寫書出書,做演講,一生思考,包括做人,我慢慢領悟到,他一生堅守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一個是道,一個是人。

道是什麼?人是什麼?他追求的是這兩個字,思考的是這兩個字,踐行的也是這兩個字。

道者何謂?道是本體,道是終極,道是規律,道是價值觀,道是人文精神,道還是過程。

人是什麼? 【毓老師講經】學庸(六十五)——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 人,人之爲道(人爲的)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至道)。

 率性之謂道,每個人都有性。

要無爲,順自然。

心即佛,「佛在家中坐,何必遠燒香!」直心即道場,如果不重視自己之所有,而盡向外求,到處去找,即捨近求遠。

 「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至道。

所有的宗教皆人之爲道,但宗教家有大智慧,都想以智慧渡衆。

 儒家所講,是在解決人生問題,不「人之爲道」。

中庸解讀: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11子曰:「道①不遠人②,人之爲道而遠③人,不可以爲道。

《詩》④云:『伐柯⑤伐柯,其則⑥不遠。

』執⑦柯以伐柯,睨⑧而視之,猶以爲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⑨,改而止⑩。

」「性」來自天,道來自「性」,「中」來自性,性即爲道,道即爲中,中即爲和,中庸之道即爲和諧之道,和諧,即有人與心的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物的和諧,所謂和諧,即爲人行道的外在表現方式,所以「道不遠人」,道就是人所走的路,道當然不能遠人,道是一種主觀存在,人之爲道而遠人,猶緣木以求魚,人存道存,人亡道亡。

中不遠人。

《中庸》第13章道不遠人,遠人非道 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爲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

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 閱讀經典|遇見《論語》道不遠人 閱讀經典|遇見《論語》道不遠人2020-06-1303:07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黃鐘:我相信道不遠人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都像喬治•華盛頓、比爾•蓋茨那樣位高勛重或富可敵國,多數人在其他人眼裡,不過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人甲或路人乙,每天過著稀鬆平常的生活,做著一輩子也不可能驚天動地的營生,或種地放牧,或引車賣漿,或當差受僱……司馬遷、班固,或者希羅多德、普魯塔克那樣的史家,不會用其如椽之筆讓他們永駐史冊。

【道德經50】道不遠人,世人身邊有乾坤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中庸之道,就是兩邊都不得罪,甚至兩頭都通吃,並把胡雪岩的圓融手段標榜成中國典型中庸之法,爲商之道。

真的是這樣嗎?   中庸並不是兩邊討好,誰都不得罪,沒有自己的立場。

《中庸》:道不遠人,只要修行好了自己,外界的一切就會歸順於你 《中庸》:道不遠人,只要修行好了自己,外界的一切就會歸順於你《中庸》裡面有一段話: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意思是說,人之所以爲人,有其各自所當然之性,順隨此性而行,即是「道」。

故此道永遠不離人而獨存,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中國捐韓國2.5萬隻口罩,配詩「道不遠人人無異國」,如何解讀? 我國駐韓國大使館爲大邱市緊急籌備了2.5萬個醫用口罩,並在包裝箱上印了一句詩「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這句詩該如何解讀呢?「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是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在《雙磎寺真鑒禪師碑銘》中開篇的句子,意思是道義相通的人,不會因爲國家不同而產生距離。

莊子:「無爲」的3個特徵,領悟的人,和道不遠了 第4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無爲」的3個特徵,領悟的人,和道不遠了莊子:這3種境界,是道家的精華,做到一種,都是修道高手道家說的「無爲」,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干,而是順其自然做事,遵循自然規律行事,不用人爲特意畫蛇添足 南國熙:道不遠人——南懷瑾先生的文化自信 在此分享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懷瑾之子南國熙先生分享的主題:道不遠人——南懷瑾先生的文化自信。

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南懷瑾之子南國熙謝謝主持人!我尊敬的各位入圍和獲選本屆南師計劃的老師們,還有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下午好!在我開始演講之前,我有三個大拜對三個團隊。

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人的一生,總有許多「未選擇的路」,就像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所描寫的那樣。

但它永遠屬於別處。

無論是風光還是風雨,它都不屬於你。

而你的路,永遠在此刻,此刻因因緣聚合而生,是任何力量所取代不了的,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傳習錄》)的,也只有在這個屬於你自己的位置上,「素其位」而行,才是符合道的精神的。

缺乏中國的"道「,西方走不遠。

萬物一體無分,是人怎樣認識世界,怎樣認識宇宙,理解萬物與人沒有分別,哲學上講主客二分法,主客通過科技聯繫起來。

西方主客二分,通過科技及上帝連爲一體,但不持久,不能離苦得樂,沒有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

缺乏中國的"道「,西方走不遠。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不遠人,不可須臾離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

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fàn泛)兮,其可左右。

道不遠人,不可須臾離也。

大道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的一花一世界中。

一粒沙中還有三千大世界,而大道在萬物之中,所以這裡說"大道'泛兮'。

" 「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象數宗師邵雍的詩,你能讀懂嗎? 這是邵雍的《乾坤吟》: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

誰能天地外,別去覔乾坤。

邵雍,一個把易經算數化並用來推斷天下的了不起人物,《皇極經世書》的作者,「皇極」,就是指無極或者太極。

北宋五子,是北宋初新儒家「理學」的五位開創人——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邵雍。

《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衆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祕密 有些人爲了自身的利益說假話,以謊言鋪設自己的進階之路。

得到了他本不該得到的東西,而每個謊言背後又需要更多的謊言來遮掩,終究會紙里包不住火,到頭來落得一場空。

所以世人在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求真,務實。

對於無中生有這個哲理的應用,人類便是典範,現代所用的一切都是從無而到有的,手機,汽車,火車,曾經並沒有。

琴之道人之道 欲解中國文人生活,須當通曉古琴之道。

我想這是古琴吸引外國學者的主要原因。

  漢學家撰寫的古琴著作,除了林西莉的《古琴》,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琴道》成書於1940年,影響力也很大。

高羅佩極力鑽研各種古琴樂譜和琴學著述,並且精心譯成英文,加以注釋,希圖向西方介紹中國古琴美學之要旨。

林西莉則結合自己的學琴經歷,將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當時的所見所聞,融合成一種帶有個體氣質的敘事記錄。

中華之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新解自然之道就是一個字——「大」,宇宙(時空)的浩瀚無際,天代表時間,地代表空間,時空中的萬物(包括人)都是存在這個「大道」之中。

道在山上,人在道中,尋道請來游老君山 五月份是個很不錯的季節,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極適合爬山,且越往高處走,越能看到萬物萌生之狀,萬物勃發之氣,越能給人希望。

一行人到景區時,時間才剛過七點鐘,看這時間綽綽有餘,我們就選擇了沿盤山公路徒步上山,體驗一番登山的艱辛和快樂。

山上飄著楊絮,撒了個漫天,視線里有迷迷茫茫的景象,當真極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