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為大日本帝國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由梁鴻志等人於1938年3月28日成立於南京。

管轄蘇、浙、皖三省的日佔區和京、滬两個特別市。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2月1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 國旗格言:和平建國國歌:《卿雲歌》[1]地位大日本帝國的傀儡政權首都南京常用語言漢語政府傀儡政權行政院長 • 1938-1940梁鴻志 歷史時期抗日戰爭• 南京淪陷1937年• 建立1938年3月28日• 併入汪精衛國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 貨幣華興商業銀行券(華興券) 前身 繼承 中華民國 上海市大道政府 中華民國(汪精衛)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為大日本帝國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由梁鴻志等人於1938年3月28日成立於南京。

管轄蘇、浙、皖三省的日佔區和京、滬兩個特別市。

其主要支持力量為日軍的華中方面軍。

維新政府以梁鴻志為行政院長兼交通部長,溫宗堯為立法院長,陳群為內政部長,陳籙為外交部長,陳錦濤為財政部長,王子惠為實業部長,陳則民為教育部長,任援道為綏靖部長,胡礽泰為司法部長。

閣僚多為過去在北洋政府身居要職卻在國民政府遭受冷遇的政客。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存在的意義除了以華制華與分割中國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日軍華北方面軍與華中方面軍的利益衝突。

日本政府方面的立場是維新政府仍為一地方政權、應儘早與作為中央政府的華北臨時政府合併。

汪精衛的國民政府成立後,維新政府於1940年3月30日與華北臨時政府一同併入汪精衛的國民政府。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成立宣言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成立宣言 目次 1行政區劃 2人事 3軍事體制 4參見 5註釋 5.1引用 6參考文獻 6.1來源 行政區劃[編輯] 維新政府採用省、道、縣三級制。

1938年5月28日,頒布《省政府組織條例》,規定省政府受維新政府命令、為管轄一省範圍之最高行政機關;在維新政府法令規定的範圍內,賦予其獨立的立法權,但不能因此而限制國民自由或加重國民的負擔。

同年6月28日,頒布《道組織條例》《縣組織條例》、8月8日,頒布《普通紙組織條例》,於寧滬兩地設立市政府。

江蘇省:1938年4月5日開始準備設立省政府,4月9日任命陳則民為省長,5月23日於蘇州正式成立省政府。

浙江省:1938年5月17日開始準備設立省政府,6月22日於杭州正式成立省政府。

省長為汪瑞闓。

安徽省:1938年7月2日開始準備設立省政府,10月28日於蚌埠正式成立省政府。

省長為倪道烺。

南京特別市:1938年4月1日,綏靖部長任援道兼任南京市政督辦,4月24日成立南京市政督辦公署。

1939年3月2日改組為南京特別市政府。

上海特別市:1938年4月1日任命蘇錫文為上海市政督辦,成立上海市政督辦公署。

同年10月14日改組為上海特別市政府。

人事[編輯] 人 名 維新政府官職 原任國民政府官職 備考 梁鴻志 行政院長 北洋政府臨時執政秘書長 至1938年7月止兼任交通部長 溫宗堯 立法院長 護法軍政府總裁兼外交部長 1939年8月起兼任官吏懲戒委員會委員長 朱履龢 最高法院院長 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 最高法院於1939年5月成立 陳群 內政部長 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廳長 陳籙 外交部長 北洋政府外交總長代理 1939年2月19日遭暗殺後繼者為廉隅→夏奇峯 陳錦濤 財政部長 北洋政府財政總長、護法軍政府財政部長 王子惠 實業部長 國民革命軍第20軍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 江洪杰 交通部長 國民政府駐日代理大使 1938年7月就任 陳則民 教育部長 北洋政府大總統府顧問 任援道 綏靖部長 護法軍政府北伐軍第4軍參謀長 綏靖部負責處理投誠者相關事務、以及維持新占領地區的治安。

許修直 司法行政部長 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 高冠吾 南京特別市長 國民革命軍第10軍副軍長徐州警備司令 傅筱庵 上海特別市長 中國通商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軍事體制[編輯] 維新政府軍隊帽徽[2] 維新政府僅籌建了一支素質普遍較差的最低限度的武裝力量,由綏靖部統一管理、掌握、指揮所屬部隊。

初期,在蘇州、常熟、揚州、嘉興、長興等地成立了5個綏靖區,各綏靖區編有綏靖區隊等武裝。

1938年12月綏靖區隊約有1萬人[3]。

1939年4月,維新政府成立綏靖軍官學校,招收了320名18歲至25歲的學員,目的是為建立一支沒有在國民革命軍中服過役的「污點」且忠於維新政府的新軍官團。

起初計劃訓練課程時長一年,由日本軍官授課[3]。

1939年5月,成立綏靖水巡學校,由30名日方教官、30名中方教官和150名學員組成。

1939年6月,成立水巡隊,由原北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後任綏靖部水巡司司長)許建廷指揮,負責海岸線和內河航道的警戒。

然而,可供執行任務的船隻很少[3]。

1939年7月,各綏靖區隊進行擴編和改編,成立南京警備總隊和蘇州市、常熟、無錫、揚州、杭州、蚌埠、廬州7個區隊;同時,綏靖部增設水巡司。

1939年11月,擴編後的軍隊已達3萬人。

由於急需軍官,軍校的訓練課程被迫縮減[3]。

1939年12月21日,接收日本海軍移交的幾艘小型快艇,1940年3月初建立長江水巡隊司令部和水巡隊南京基地部。

維新政府一度計劃組建空軍,並從日本購買了數架訓練用滑翔機,但由於1940年維新政府併入國民政府,該計劃沒有實現[3]。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37年-1940年) 汪精衛政權 滿洲國 註釋[編輯] 引用[編輯] ^China1921-192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ationalanthems.info ^Jowett1997,第31頁. ^3.03.13.23.33.4Jowett2004,第44–49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Jowett2004(help) 參考文獻[編輯] 來源[編輯] 書籍 (英文)Jowett,PhillipS.ChineseCivilWarArmies1911–49.Men-at-Arms.OspreyPublishing.1997年7月15日.ISBN 9781855326651.  (英文)Jowett,PhillipS.RaysofTheRisingSun,ArmedForcesofJapan’sAsianAllies1931–45,VolumeI:China&Manchuria.26WillowRd.,Solihull,WestMidlands,England:Helion&Co.Ltd.2004.ISBN 1874622213.  網頁 (英文)nationalanthems.infoChina(1921-1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4).TheJapanesepuppetgovernmentof1935-1941alsousedthisanthem.  閱論編中國抗日戰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指揮者 蔣中正 何應欽 程潛 白崇禧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 陳紹寬 李濟深 唐生智 宋哲元 熊式輝 衛立煌 萬福麟 顧祝同 陳誠 張發奎 朱紹良 蔣鼎文 湯恩伯 薛岳 張靈甫 胡璉 李品仙 劉峙 余漢謀 孫連仲 傅作義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史迪威 魏德邁 陳納德 軍隊 國民革命軍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蘇聯航空志願隊 飛虎隊 中國敵後游擊隊 中國遠征軍 韓國光復軍 中華民國中國共產黨指揮者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周恩來 潘漢年 王稼祥 劉少奇 陳毅 葉挺 項英 張雲逸 軍隊 東北抗日聯軍 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敵後游擊隊 朝鮮義勇軍 大日本帝國及其傀儡政權指揮者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杉山元 南次郎 寺內壽一 松井石根 岡村寧次 梅津美治郎 畑俊六 阿南惟幾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德王 李守信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梁鴻志 溫宗堯 陳群 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 陳公博 周佛海 齊燮元 滿洲國 溥儀 張景惠 張海鵬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殷汝耕 華北臨時政府 王克敏 王揖唐 軍隊 關東軍 支那派遣軍 北支那方面軍 中支那方面軍 南支那方面軍 支那駐屯軍 臺灣軍 上海派遣軍 支那方面艦隊 滿洲國軍 華北治安軍 和平建國軍 蒙疆軍 駐蒙軍 背景組織與意識形態 抗日戰爭時對國民黨的政治誘降 寧漢分裂 統一戰線 犧牲救國同盟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日本法西斯主義 黑龍會 中日武裝衝突 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事件 日本入侵滿洲 東北抗戰 黑龍江戰役 江橋抗戰 錦州轟炸 錦州行動 遼寧戰役 哈爾濱保衛戰 一·二八事變 長城戰役 熱河戰役 綏遠抗戰 個別事件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原大戰 中東路事件 新疆獨立運動 五三慘案 萬寶山事件 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 西安事變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7–1939年 七七事變 廊坊事件 廣安門事件 平津作戰 通州事件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南口戰役 張家口戰鬥 大同戰鬥 集寧戰鬥 淞滬會戰 轟炸上海 江陰海戰 四行倉庫保衛戰 高校內遷 長沙臨大 西南聯大 西北聯大 中央大學西遷 國立武漢大學西遷 國立中山大學西遷 京漢線作戰 津浦線作戰 太原會戰 平型關戰役 忻口會戰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雨花台戰役 南京大轟炸 西安大轟炸 徐州會戰 台兒莊戰役 花園口決堤事件 松山空襲 蘭封會戰 廈門戰役 重慶大轟炸 武漢會戰 萬家嶺戰役 文夕大火 德安戰鬥 廣州戰役 瓊崖戰鬥 南昌會戰 修水會戰 隨棗會戰 潮汕戰鬥 第一次長沙戰役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冬季攻勢 晉西事變 綏西戰役 五原戰役 翁英作戰 1940–1942年 棗宜會戰 百團大戰 黃橋戰役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江南作戰 漢水作戰 皖南事變 豫南會戰 湖北西部行動 上高會戰 中條山戰役 江北作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滇湎路戰役 奧敦之戰 同古戰役 仁安羌之戰 冀中五一戰役 浙贛戰役 入侵重慶 1943–1945年 江北殲滅作戰 鄂西會戰 石牌保衛戰 滇西緬北戰役 密支那戰役 松山戰役 騰衝戰役 龍陵戰役 瓦魯班戰役 常德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中會戰 長衡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 衡陽戰役 桂柳會戰 獨山戰役 漢口大空襲 湘粵贛戰役 豫西鄂北會戰 湘西會戰 桂柳反攻作戰 伊寧事變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蘇日戰爭 日本投降 終戰詔書 中日和約 其他 近衛聲明 中德關係 德國軍事顧問團 陶德曼調停 租借法案 駝峰航線 中緬印戰區 日軍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 大同煤礦萬人坑 731部隊 三光政策 化學武器 細菌戰 空戰 中日關係 知華派 開羅會議 張鼓峰事件 諾門罕戰役 蘇日戰爭 戰後影響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 伯力審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 以德報怨 山西殘留日本軍隊 國共內戰 抗戰主力之爭 外蒙古獨立 反日 反中 中國遣返日本僑俘 東北日本僑俘遣返 遺華日僑 自虐史觀 抵制日貨 靖國神社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臺灣問題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相關列表:人物 犧牲者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戰區 戰役 戰鬥 戰果 戰爭罪行 紀念建築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閱論編大東亞共榮圈與其參與國家/政權和地區 大日本帝國內地 (南)樺太 樺太廳 千島群島 日本列島 琉球群島 外地 臺灣 臺灣總督府 朝鮮 朝鮮總督府 關東州(中國租借地) 南洋群島(國際聯盟託管地→南洋廳)  中華民國境內滿洲和內蒙古地區  滿洲國 察東特別自治區† 蒙古軍政府† 蒙疆聯合委員會† 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晉北自治政府 察南自治政府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漢地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DadaoGovernment†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Template:CountrydataWangJingweiregime 南亞及東南亞境內獨立國家 暹羅 傀儡政權 緬甸國  菲律賓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越南帝國 柬埔寨王國  寮王國 其他日軍佔領地 大宮島(關島)(日語:日本軍によるグアムの占領) 香港 大鳥島 熱田島(阿圖島) 鳴神島(基斯卡島) 諾魯(英語:JapaneseoccupationofNauru) 馬來亞 (北)婆羅洲 昭南島(新加坡) 聖誕島(日語:日本軍のクリスマス島占領) 納閩 東印度 獨立準備委員會(日語:独立準備委員会) 東帝汶 紐幾內亞島 索羅門群島 印度支那 相關條目 滿蒙問題(1920年代) 九一八事變(1931年) 華北五省自治(1935年) 七七事變(1937年) 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 〈東亞新秩序(日語:東亜新秩序)〉(1938年) 〈基本國策要綱(日語:基本国策要綱)〉(1940年) 〈日滿華共同宣言〉(1940年) 大東亞戰爭(1941年) 大東亞建設審議會(日語:大東亜建設審議会)(1942年) 大東亞會議(1943年) 〈大東亞共同宣言(日語:大東亜共同宣言)〉(1943年) 〈小磯聲明(日語:小磯声明)〉(1944年) †在大東亞會議召開前已消失 閱論編中華民國國家政權 軍政時期中華民國軍政府(1911年-1912年)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北京)(1912年-1913年)北洋政府(1913年-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1913年-1924年;1926年-1927年)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4年-1926年) ·中華民國軍政府(1927年-1928年)護國軍政府(1915年-1916年)(包含以下政權:雲南軍都督府 ·貴州軍都督府 ·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 ·中華民國軍務院)護法政府(1917年-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1917年-1920年;1920年-1921年) ·護法各省聯合會議(1918年)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1921年-1922年) ·建國軍政制置府(1922年)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1923年-1925年) 訓政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1948年)廣州國民政府(1925年-1926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1926年-1927年) ·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1937年) ·重慶國民政府(1937年-1946年) ·南京國民政府(1946年-1948年)非正統國民政府北平國民政府(1930年) ·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1932年) ·南京國民政府(1940年-1945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37年-1940年)華北臨時政府華北五省自治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938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憲政時期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至今)中華民國政府參見:中國政府、中華民國割據政權。

註: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於籌備期取消。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維新政府&oldid=70658983」 分類:​193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1940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央政府機構日偽政權南京民國時期政治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自2017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在infoboxcountry或infoboxformercountry使用flagcaption或類型欄位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