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894年(光緒20年)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而爆發戰爭,12月,清朝陸海軍皆大敗,戰爭局勢漸趨不利。
1895年1月底,清廷任命前臺灣巡撫、現署理湖南巡撫邵友濂等人,前往日本 ...
「馬關條約」中國清朝與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簽訂的條約,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在日本本州下關(又稱馬關)簽訂。
1894年(光緒20年)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而爆發戰爭,12月,清朝陸海軍皆大敗,戰爭局勢漸趨不利。
1895年1月底,清廷任命前臺灣巡撫、現署理湖南巡撫邵友濂等人,前往日本展開會談。
日方以外交層級太低而拒絕,2月,清廷改派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李經方為全權代表,3月抵達日本下關,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會面展開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日方為給李鴻章壓力,調派軍隊佔領澎湖;其後李鴻章遭到日本刺客的暗殺而受傷。
雙方經過五次的談判,達成協議,條約內容共11款,其主要內容包括:(一)大清帝國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二)割讓遼東半島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予日本;(三)大清帝國賠償日本2億兩;(四)雙方批准換約後的二年內,日本准許割讓地的人民,任其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
限滿而未遷徙者,視為日本臣民;臺灣限於本約批准後兩個月內交接。
遼東半島在俄、德、法三國介入干涉之下,日本被迫同意歸還。
其他條文包括: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商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日本可享受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5月8日,清、日雙方在山東烟臺換約。
清廷下令在臺所有官員,全部內渡返回大陸。
6月初,清廷委派的交割委員李經方,與日方任命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雙方搭乘輪船在三貂澳海面,進行交割手續。
臺灣紳民反對割讓,成立「臺灣民主國」進行反抗。
撰稿者:許毓良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黃秀政。
1992。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臺北:臺灣商務。
2丘念臺。
1962。
《嶺海微飆》。
臺北:中華日報社。
3吳德功。
1959。
〈讓臺記〉。
收於《割臺三記》。
「臺灣文獻叢刊」57。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日甲午戰爭是哪一年?光緒20年(1894年7月25日爆發)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年,同時也是日本明治27年,以豐島海戰為開端,屬於一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和朝鮮進行的侵略 ...
- 2First Sino-Japanese War甲午戰爭| 維基共筆Wiki
注意:本條目難度分級為:國小筆記網站、國中筆記網站甲午戰爭是發生在光緒20年(1894年)的戰爭。清戰敗,因而簽訂《馬關條約》。 大日本帝國想變得強大,所以在牡丹社 ...
- 3甲午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華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目次.
- 4光緒年間發生了幾件大事? - 每日頭條
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爭的10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在以慈禧為首 ...
- 5甲午戰爭- hsiujuhistory
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為甲午戰爭。豐島戰役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