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壓力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社會依附為調節變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研究主要依據一般化緊張理論及社會控制理論的觀點,探討青少年生活壓力、依附關係,和台灣地區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聯性。
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1〜2003年下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1.210)您好!臺灣時間:2022/07/0618:2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姵汝研究生(外文):Pei-JuChen論文名稱:生活壓力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社會依附為調節變項論文名稱(外文):TheModificationEffectsofSocialAttachment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StressandJuvenileDelinquency指導教授:范綱華指導教授(外文):Gang-HuaFa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世新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心理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2畢業學年度:10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80中文關鍵詞:一般化緊張理論、依附關係、偏差行為、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外文關鍵詞:GeneralStrainTheory、Attachment、Delinquency、TEPS相關次數:
被引用:14點閱:1829評分:下載:423書目收藏:9
本研究主要依據一般化緊張理論及社會控制理論的觀點,探討青少年生活壓力、依附關係,和台灣地區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聯性。
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1〜2003年下半年第一至二波調查之國中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N=3,814),並運用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
本研究發現:(一)一般緊張理論確實夠解釋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問題,亦即當青少年知覺教育目標落差、學校生活負面事件愈嚴重,其偏差行為的情況就會愈嚴重;(二)社會控制理論中之依附關係各面向皆有顯著的解釋力,亦即當父母、師長及同儕依附關係支持愈多時,青少年在偏差行為量表的得分愈低;(三)本研究結果發現,師生依附與學校負面事件之間確實有交互作用,僅限於學校負面事件程度較低時比較明顯。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建議,以供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及未來從事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與輔導提出相關建議之參考。
InlightoftheGeneralStrainTheoryandSocialControlTheory,thisstudyexplorestherelationshipamonglifestress,attachment,anddeviantbehaviorsoftheyouthinTaiwan.Thesampleof3,814juniorhighschoolstudentsisdrownfromthefirstandsecondwavesofTaiwanEducationPanelSurvey(TEPS)conductedin2001and2003.Multipleregressionmodelingisusedtoanalyzethedata.Thefindingsofthisstudyrevealthat:(1)aspredictedbytheGeneralStrainTheory,educationaldiscrepancyandnegativeschooleventsarepositivelyassociatedwithdeviantbehavior;(2)aspredictedbytheSocialControlTheory,attachmentswithparents,teachers,andpeerarenegativelyassociatedwithdeviantbehavior;(3)attachmentwithteacherbufferstheeffectofnegativeschooleventsondeviantbehaviors,especiallywhenthedegreeofnegativeschooleventislow.Basedonthefindingsofthisresearch,recommendationsaremadeforparents,teachers,educationalauthorities,andfutureresearchers.
論文摘要.........................................................I英文摘要........................................................II表次.........................................................V圖次........................................................VI第一章緒論....................................................0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01第二節研究目的...............................................04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06第一節一般化緊張理論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探討.....................06第二節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探討...........................12第三節以整合性理論模型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21第四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社會人口因素.....................22第五節小結...................................................25第三章研究方法...............................................27第一節研究分析架構...........................................27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設.........................................28第三節資料來源...............................................29第四節變項之測量與題項說明...................................30第五節研究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36第四章研究結果...............................................38第一節描述統計...............................................38第二節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各自變項之相關性分析...................44第三節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各自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46第四節小結...................................................51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52第一節研究結論與討論.........................................52第二節研究建議...............................................54參考文獻........................................................58中文部分......................................................58網路部分......................................................62英文部分......................................................63附錄.............................................................66附錄一台灣教育長期追縱資料庫第一波國中學生問卷..............66附錄二台灣教育長期追縱資料庫第一波國中家長問卷..............69附錄三台灣教育長期追縱資料庫第二波國中學生問卷..............69
中文部分王以燕(1991)。
我國台灣地區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變遷之探討ㄧ自台灣光復至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女(1998)。
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8,55-85。
王蓁蓁(2001)。
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生活科學學報,7,61-86。
杜靜怡(2004)。
半世紀來臺灣青少年犯罪之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吳武典(1987)。
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淑華(2008)。
理性選擇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社會連結為中介變項,人口特質為調節變項。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怜慧(2002)。
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旻陽(1994)。
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人本學報,56,75-103。
李威辰(2001)。
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
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金治、陳政友(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學校衛生,44,1-31。
周愫嫻(2001)。
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應用心理學研究,11,93-115。
周愫嫻(2004)。
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
犯罪學,7(1),31-48。
侯崇文(1996)。
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
犯罪學期刊,2,15-48。
林俊良(2010)。
城鄉差距與社會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脈絡效應。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鴻(2010)。
青少年犯罪類型城鄉差異之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雪雅(2004)。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慧(1998)。
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彬(2001)。
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00。
邱慶華(2009)。
社會連結、自我控制與飛行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少年輔育院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6)。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胡婷婷(2007)。
國中生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
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施雅薇(2004)。
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國勇(1999)。
犯罪理論整合的介紹與評析,警學叢刊,30(3),87-102。
范國勇(2001)。
少年偏差行為理論整合之預測模式。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75-100。
張麗梅(1993)。
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楓明(2003)。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
載於齊力、董旭英(合編)青少年偏差行為剖析(頁53-80)。
嘉義:南華。
張楓明(2006)。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張苙雲(2003)。
台灣教育長期追縱資料使用手冊。
張怡真(2008)。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晶惠(2001)。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恕(2010)。
社會連結、親子價值觀一致性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以縱貫性研究驗證社會控制理論。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金春(1986)。
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
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許春金、楊士隆(1993)。
社區與少年偏差行為:社區解組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
犯罪學期刊,2,1-14。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
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
犯罪學期刊,2,p1-14。
許春金(2003、2007)。
犯罪學。
台北:三民。
郭豫珍(2004)。
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
犯罪學期刊,7(1),49-80。
郭怡君(2008)。
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與吸菸行為之探討。
北醫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
陳喜水(2003)。
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文(2003)。
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少年內化及外化問題之相關性探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陳佳琪(2002)。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雯君(2008)。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怡芳(2002)。
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有慶(2006)。
金門地區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馮莉雅(1997)。
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廖經台(2002)。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
社會科學學報,1,29-41。
廖大齊(2003)。
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易天(2007)。
國中學生依附關係、活動參與、教育抱負與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在台灣之適用性。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維賢(2001)。
影響高職原住民學生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德祥、黃怡倫(2008)。
青少年欺凌被害者之人格特質、父母教養風格及同儕關係之研究。
初等教育學刊,31,63-87。
黃芳玫、林品妤(2009)。
同儕效果對於青少年抽菸、喝酒或吸食藥物的影響。
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三次學術研討會。
董旭英(2000)。
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董旭英(2003)。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發展之影響:一個固定樣本之動態分析實証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2003)。
青少年偏差行為剖析。
嘉義:南華。
董旭英(2004)。
社會緊張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相關性之實證研究:建構一個台灣本土性的解釋模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董旭英、程炳林(2005)。
考驗差異社會支持與生活壓迫性因素犯罪理論對台灣國中生偏差行為發生之實證性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董旭英、王文玲(2007)。
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信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
犯罪學期刊,10(2),29-48。
齊力、董旭英(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剖析。
嘉義:南華。
劉冠琪(2005)。
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薏茹(2009)。
父母依附、反映評價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索性別模型。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足(2004)。
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鄭寶凱(2007)。
壓力與犯罪行為之縱貫性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
孫碧蓮(2002)。
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譚子文(2009)。
社會控制理論依附和參與要素之關聯性研究。
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51-81。
譚子文、范書菁(2010)。
依附關係、參與傳統活動、社會緊張因素與台灣地區青少年外向性偏差及內向性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32(1),17-42。
譚子文、董旭英、葉雅馨(2010)。
社會緊張因素與台灣大學生內化適應問題關聯性之研究。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43-185。
蔣東霖(2003)。
依附.社會學習與偏差行為。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尹翎(2000)。
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惠(2009)。
遭受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梨文(2007)。
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以台中市及嘉義縣為例。
國立中正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
http://myweb.scu.edu.tw/~mwu/text/5/96-2/Teenager/04.doc陸洛(2005)。
現代生活中的壓力與壓力舒解。
取自http://www.iosh.gov.tw/data/f2/sp9-3.htm司法院統計處(2006)。
歷年少年兒童犯罪原因統計。
取自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681514554533.pdf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2012)-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news英文部分Agnew(1985).AevisedStrainTheoryofDelinquency.SocialForces,64,151-169.Agnew,R.(1989).ALongitudinalTestofTheRevisedStrainTheory.JournalofQuantitativeCriminology,5,373-388.Agnew,R.(1989).StructuralEquationswithLatentVariables.NewYork:Wiley.Agnew,R.(1992).FoundationofAGeneralTheoryofCrime.Criminology,30(1),47-88。
Agnew,R&White,H.R.(1992).AnEmpiricalTestofGeneralStrainTheory.Criminology,30(4),p475-499.Akers,R.L.(1997).CriminologicalTheories:IntroductionandEvaluation(2nded).CA:Roxbury.Brizina,T.(1996).AdaptingtoStrain:AnExaminationofDelinquentCopingResponses.Criminology,34(1),39-60.Chapple,C.L.,Hope,T.L.,Whiteford,S.W.(2005).TheDirectandIndirectEffectsofParentalBonds,ParentalDrugUse,andSelf-ControlonAdolescentSubstanceUse.JournalofChild&AdolescentSubstanceAbuse,14(3),17-34.Colvin,MarkFrancis,T.Cullen,andThomasVanderVen.(2002)Coercion,SocialSupport,andCrime:AnEmergingTheoreticalConsensus.Criminology,40,19-42.DenaC.Carson,ChristopherJ.Sullivan,JohnK.Cochran,andKimM.Lersch.(2009).GeneralStrainTheor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EarlyVictimizationandDrugUse.DeviantBehavior,30,54-88.Fragetta,K.C.(1990).Relocationandadolescentwell-being:theinfluenceoffamilysystemvariables.VanderbiltUniversity.Grant,K.E.,O.Koon,J.H.,Davis,T.H.,Roache,N.A.,Poindexter,L.M.,Armstrong,M.L.,Minden,J.A.,&McIntosh,J.M.(2000).ProtectivefactorsaffectinglowincomeurbanAfrican-Americanyouthexposedtostress.The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20(4),388-417.Grogan&Grogan(1971).TheCriminogenicFamily:DoesChronicTensionTriggerDelinquency?CrimeandDelinquency,14,220-225.Hirschi,T.(1969).CausesofDelinquency.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Holt,M.K.,&Espelage,D.L.(2007).Perceivedsocialsupportamongbullies,victims,andbully-victim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36(8),984-994.Kam,J.A.,Cleveland,M.J.,Hecht,M.L.(2010).ApplyingGeneralStrainTheorytoExaminePerceivedDiscriminationIndirectRelationtoMexican-HeritageYouthAlcohol,Cigarette,andMarijuanaUse.SocietyforPreventionResearch,11,397-410.Kandel,D.B.,J.A.Logan(1984).PatternsofDrugUsefromAdolescencetoYoungAdulthood:PeriodsofRiskforInitiation,ContinuedUse,andDiscontinuation.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74,660-666.LeeAnnSlocum(2010).GeneralStrainTheoryandTheDevelopmentofStressorsandSubstanceUseOverTime:AnEmpiricalExamination.JournalofCriminalJustice,38,1100-1112.Longshore,D.,Chang,E.,Messina,N.(2005).Self-controlandSocialBonds:ACombinedControlPerspectiveonJuvenileOffending.JournalofQuantitativeCriminology,21(4),419-434.LornaL.Alvarez-Rivera,KathleenA.Fox(2010).InstittutionalAttachmentsandSelf-control:UnderstandingDevianceamongHispanicAdolescents.JournalofCriminalJustice,38,666-674.Luthar,S.S.,Cicchetti,D.,&Becker,B.(2000).TheConstructofResilience:ACriticalEvaluationandGuidelinesforFutureWork.ChildDevelopment,71(3),543.McWhirter,J.J.(1998).At-riskyouth:Acomprehensiveresponse.NewYork: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Melby,J.N.(1993).Familycontextofadolescentacademiccompetence.PaperpresentattheBiennialMeeting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NewOrleans,LA,March25-28,1993(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368496).Miller,J.Y.,Catalono,R.F.,&Hawkins,J.(1992).RiskandProtectiveFactorsforAlcoholandOtherDrugProblemsinAdolescenceandEarlyAdulthood:ImplicationsforSubstanceAbusePrevention.PsychologyBulletin,112,64-105.Miller,H.V.,Jennings,W.G.,Alvarez-Rivera,L.L.,Lanza-Kaduce,L.(2009).Self-Control,Attachment,andDevianceamongHispanicAdolescents.JournalofCriminalJustice,37,77-84.Minty,B.(1988).PublicCareofDistortedFamilyRelationships:TheAntecedentsofViolentCrime,HowaedJournal,27(3),172-187.Mirowsky,J.(1999).AnalyzingAssociationsbetweenMentalHealthandSocialCircumstances.p105-123inTrust:HandbookoftheSociologyofMentalHealth,editedbyCarolS.AneshenselandJoC.Phelan.Ross,L.E.(1995)Schoolenvironment,self-esteem,anddelinquency.JournalofCriminalJustice,23(6),333-567.Spencer,DeLi(2004).TheImpactsofSelf-controlandSocialBondsonJuvenileDelinquencyinANationalSampleofMidadolescents.DeviantBehavior,25,351-373.Stogner&Gibson(2010).Healthy,Wealthy,andWise:IncorporatingHealthIssuesasASourceofStraininAgnewGeneralStrainTheory.JournalofCriminalJustice,38,1150-1159.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2.
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
3.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4.
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
5.
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6.
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
7.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
8.
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
9.
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10.
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11.
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12.
我國台灣地區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變遷之探討ㄧ自台灣光復至今
13.
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
14.
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
15.
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1.
蘇尹翎(2000)。
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陸洛(2005)。
現代生活中的壓力與壓力舒解。
取自http://www.iosh.gov.tw/data/f2/sp9-3.htm
3.
董旭英、王文玲(2007)。
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信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
犯罪學期刊,10(2),29-48。
4.
董旭英(2000)。
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研究:檢驗一般化緊張理論的實證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
黃德祥、黃怡倫(2008)。
青少年欺凌被害者之人格特質、父母教養風格及同儕關係之研究。
初等教育學刊,31,63-87。
6.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
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
犯罪學期刊,2,p1-14。
7.
馮莉雅(1997)。
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8.
許春金、楊士隆(1993)。
社區與少年偏差行為:社區解組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
犯罪學期刊,2,1-14。
9.
張楓明(2006)。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10.
范國勇(1999)。
犯罪理論整合的介紹與評析,警學叢刊,30(3),87-102。
11.
范國勇(2001)。
少年偏差行為理論整合之預測模式。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2,75-100。
12.
邱文彬(2001)。
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00。
13.
侯崇文(1996)。
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
犯罪學期刊,2,15-48。
14.
周愫嫻(2004)。
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
犯罪學,7(1),31-48。
15.
李旻陽(1994)。
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人本學報,56,75-103。
1.
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自尊的作用
2.
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與學校的作用
3.
社會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兼論年代差異
4.
從道德推理、情緒歸因與父母教養方式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
5.
青少年同儕壓力、同儕從眾、父母價值觀內化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
6.
青少年父母教養、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7.
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8.
低自控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未來導向的保護機制
9.
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接觸偏差同儕及認同非法手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縱貫性研究
10.
家庭、學校之社會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
11.
母親監控、家庭依附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
12.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13.
社會控制、衝動性、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14.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15.
自戀傾向、假想觀眾與個人神話對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態度之影響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偏差行為 -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18期,2001年11月15日
心理學理論強調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質,心理動力及心理過程。生物學強調青少年犯罪先天遺傳因素及其他生理因素。而精神醫學則注重潛意識因素及童年生活經驗 ...
- 2兒童偏差行為(第三版) - 博客來
書名:兒童偏差行為(第三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1916477,頁數:576,出版社:心理,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系主任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 3探討國中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社會心理決策歷程 - 碩博士論文網
社會學習理論主張,接觸偏差同儕是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要情境因素,偏差同儕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整合社會心理學與決策理論觀點,提出社會心理決策歷程模式, ...
- 4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
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 吳中勤. 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 青少年群體中可能存在著異質性的次群體,反映出次群體成員不同的偏差行為組型。近來,國外.
- 5《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偏差(Deviance)迫使我們 ...
概念起源. 十九世紀對犯罪行為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研究認為,偏差行為是個人有「問題」的徵兆。他們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