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仔戲的文化之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台灣本土的傳統戲曲。

隨著移民的播遷,福建彰泉地區的民間藝術也流傳到台灣,約在一九○○年左右在蘭陽平原,漳州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 ... 回首頁 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北管戲曲歌舞小戲偶戲劇評藝陣其他傳統工藝 歌仔戲 台灣歌仔戲的文化之旅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台灣本土的傳統戲曲。

隨著移民的播遷,福建彰泉地區的民間藝術也流傳到台灣,約在一九○○年左右在蘭陽平原,漳州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最原始的歌仔戲──本地歌仔。

初期歌仔戲以「落地掃」形式,在廟埕廣場、鄉間樹下表演,自娛娛人,爾後歌仔戲吸取京戲、梨園戲、亂彈戲、九甲戲、福州戲等各劇種精華,融合成最具台灣風味的歌仔戲。

歌仔戲約在一九一○年代傳到閩南地區,一九二五年台灣歌仔戲藝人「矮仔寶」(戴水寶)在廈門地區教授歌仔戲,雙珠鳳、新女班也改演歌仔戲,閩南地區紛紛設立演唱「台灣歌仔」的歌仔館,海峽兩地的歌仔戲班也經常交流演出。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台灣厲行「皇民化運動」,推暢日本文化並禁演傳統戲曲,歌仔戲也遭受打壓禁演,歌仔戲班為求生存改演「皇民化劇」。

同時期閩南地區的國民黨政府也以「亡國之音」為由禁演歌仔戲,福建歌仔戲藝人邵江海、林文祥則改編歌仔戲曲調為「雜碎仔調」(即都馬調)改稱「改良戲」,一九五四年漳州地區歌仔戲改稱「薌劇」,廈門地區則仍稱「歌仔戲」。

一九四九年台海阻隔,兩岸歌仔戲也斷絕往來,台灣的國民政府獨厚國劇,任憑其他「地方」戲劇自生自滅,大陸的人民政府則藉「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打壓傳統戲曲。

直到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之後,兩岸藝術文化才恢復交流。

自一九九○年代起兩岸歌仔戲交流日益頻繁。

二○○七年廖瓊枝歌仔戲基金會「歌仔戲行腳」計劃,在台北保安宮廖武治董事長的協助下,組團前往福建參與「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活動,並於青礁、白礁慈濟宮演出。

這次的演出對歌仔戲而言是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根據大陸戲曲資料記載,一九二八年台灣的歌仔戲班「三樂軒」曾經前往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回程經廈門也在水仙宮演出,此說雖然未能驗證其真實性,但卻是歌仔戲班在大陸演出最早的文獻記錄。

根據個人推斷,以軒為名應屬業餘子弟戲班,而且年代、劇團、地點均指證歷歷,應非虛構之事。

至於三樂軒究竟跟隨哪一廟宇前往白礁演出則需要再查證。

假設確有其事,那麼,廖瓊枝基金會此回在白礁慈濟宮的演出,將是事隔八十年之後,台灣歌仔戲重返大陸表演的歷史事件。

睽違八十年歲月的歌仔戲再度回到登陸地點表演,無疑是意義非凡。

此行承蒙廈門、海滄文化機構熱忱接待,及台灣藝術研究所朋友的全力協助,演出活動得以順利完成,再度強化兩岸歌仔戲交流的模式,雖然「歌仔戲行腳」是以「宗教交流」名義進行,但我是將此計劃定位為「歌仔戲的民間交流」活動,因為以往兩岸歌仔戲交流大多接受政府補助,交流對象也是以公部門為主導,此次交流則是悉由民間募款,且是以「酬神」為動機,演出地點在廟埕而不是文化劇場,如此更能達到真正的民間交流,更能還原歌仔戲演出方式,兩場慈濟宮的表演都吸引民眾的熱烈迴響,當地歌仔戲劇團也前來觀摩捧場,無論劇團與觀眾,兩岸歌仔戲劇團之間都有良好的互動,且廈門歌仔戲團支援舞台燈光、音響、美術及技術人員,這次的合作經驗,將成為未來兩岸歌仔戲交流的基礎。

據廟方執事人員表示,八十年來,未曾有台灣歌仔戲劇團到此公演,也未曾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欣賞演出,「歌仔戲行腳」結合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雙重意義,也使兩岸歌仔戲再現互相觀摩共同合作的契機,歌仔戲曾因政治因素「絕交」將近半世紀,現在希望透過彼此的交流,讓歌仔戲表演藝術發揚光大,同時我們更期盼海峽兩岸能以共同的文化藝術作交流,而不是以政治理念或飛彈武器作對恃。

  〔本文刊於《大道》第47期〕 BACK 電話:04-2632-9631,04-2632-8001#17151,地址:台中市沙鹿區台灣大道七段200號 本網站所有圖文及編輯內容為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任意以任何形式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臺灣民俗文化工作室AllRightsReserved.網頁設計:CB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