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白話譯註(最新出版) - 明德文化事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孟子-白話譯註(最新出版) ▻叢書分類:經典系列 ▻出版社:明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裝訂:軟皮精裝•25K•1050頁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 9789866418358   孟子-白話譯註(最新出版) ►叢書分類:經典系列 ►出版社:明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裝訂:軟皮精裝•25K•1050頁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418358 ►定價:450.0 ►庫存:157 ◎我要購買這本書►►►►  立即訂購 本書目錄 ö梁惠王上篇 ö梁惠王下篇 ö公孫丑上篇 ö公孫丑下篇  ö滕文公上篇 ö滕文公下篇 ö離婁上篇 ö離婁下篇  ö萬章上篇 ö萬章下篇 ö告子上篇 ö告子下篇  ö盡心上篇 ö盡心上篇 內容介紹 壹梁惠王篇上 ö篇旨  《孟子》共計七篇,以梁惠王篇為首篇,分上篇計七章,下篇計十六章。

記述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及滕文公等人的論說,闡述「仁者無敵」的政治理念,與「王道、保民」為建設目標,倡明「利義之辨」,乃治國之要道。

ö原文 一、孟子①見梁惠王②,王曰:「叟③不遠千里而來,亦④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⑤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⑧,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⑨,弒⑩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12。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13。

未有仁而遺14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15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ö章旨  孟子力闢「功利主義」之害,並勸梁惠王當明辨仁義與利益之別,唯有「實踐仁政」,方可消弭當時篡弒之煙氣,使上下能相互敬愛而親上。

故「利義之辨」誠為《孟子》一書的開宗明義。

ö語譯  當孟子遊歷到大梁的魏國時,和梁惠王相見。

惠王說:「您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到梁國,想必該有良策,以利於我大梁富國強兵吧?」 孟子回答說:「君王何必只談論利益呢?還可以談談仁義呀!若人人只在利益上考量,那麼君王就會說『如何可使我國有利益?』大夫則說『如何可使我家有利益?』而讀書的士人和老百姓也會說『如何可以利益我身?』像這樣上下各個皆只為私我利益設想,相互爭奪利益,那麼國家就會有危險了。

因此,擁有萬輛兵車的天子之國,敢逆上而殺天子的,必定是那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公卿大夫;而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之國,敢逆上而殺國君的,必定是那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

按照封建制度稅收,是萬分取其千分,千分取其百分,依此「十取其一」的比 例來分封,已不能說不多了。

可是若為人臣子,不講仁義,只重私利的話,那麼當擁勢逢利之時,不篡奪上位便不會滿足的。

但是反而言之,卻從來未曾聽說講仁德的人,會遺棄自己的父母;同理,也不曾聽說守義理的人,會把君上拋在腦後而不顧的。

請惠王您還是談談仁義好了,又何必只說利益呢?」 ö註釋 ①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為魯公族孟孫之後。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1年),魯國人,後遷居周(今山東鄒縣)。

三歲亡父,孟母為撫育孟子,歷經「孟母三遷」、「斷機杼」等的事蹟,終得仁里與良師。

孟子師承於子思的再傳弟子,成就儒家思想,接繼儒家衣缽。

仿效孔子遊歷各國,以推行儒家之仁義思想,實踐仁政,期天下之治平。

卒於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

朱熹云:「孟子生,去孔子未百年。

」孟子生逢春秋戰國之時,社會充滿功利主義,邪說亂政橫行;故力闢天下諸家,遵儒家之道統,倡言仁義、推行仁政,方可消弭擁勢爭利、篡弒之亂象,後世尊為「亞聖」。

②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公元前400-公元前319),名瑩,謚號「惠」。

繼父親魏武侯,即位後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卑禮厚幣以招賢良,自稱「王」,所以又稱梁惠王。

③叟:對老人的尊稱,如今稱「老先生」。

④亦:此為「只」之意。

⑤仁義: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仁義」之德,是儒家以德治理天下的中心思想。

⑥大夫:古代官名,天子諸侯皆有設置。

又分卿、大夫、士三級。

⑦士庶人:士和庶人。

庶人,老百姓;庶,眾多。

士,讀書人。

⑧交征:互相爭奪。

征,取。

⑨弒:音同「是」,下殺上,卑殺尊;例如,臣殺君叫弒。

⑩萬乘之國:指天子畿(音同「積」,疆域)內,地方千里,擁有兵車萬輛之國。

古代以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

11千乘之家:指諸侯之國。

天子之公卿,分封采地百里,擁有兵車千輛。

12百乘之家:指諸侯之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輛。

13饜:音同「厭」,滿足。

14遺:遺棄,拋棄。

15後:不急,不重視。

ö寓意 ÷天下逆,援之以道  孟子生逢戰國時代,利義混淆莫辨,上下相互爭利,世道人心、倫常綱紀敗壞;國危政亂,履有弒篡不軌之事。

故孟子以道來救拯天下之逆,推行仁政為治國救世之本。

同理,現今人心不古,世風道德敗壞;故上天降道,以挽拯天下為治平,化人心為良善,冀天下為大同。

所以孟子說:「天下逆,援之以道。

」 ÷道化萬國九州  現今道化萬國九州,活佛師尊說:「這全是老母所賜,彌勒祖師的鴻慈,諸天仙佛的暗化助道。

千萬不可有居功,不可執著道權、道名、道利之心,更不可因人心用事而在人事上的是非起爭執,相互攻訐,造成千萬道親的徬徨無措,致道場混亂分歧。

」因此,活佛恩師叮嚀說:「末後了,要修修自己的內德」。

修天道須知唯有天人合一,同心同德,戒慎恐懼地以天心共辦末後一著,以完成三曹普渡末後收圓之大事。

  ö原文 二、孟子見梁惠王。

王立於沼①上,顧鴻雁②麋鹿③,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④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⑤云:『經始靈臺⑥,經之營之⑦;庶民攻⑧之,不日⑨成之;經始勿亟⑩,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11,麀鹿濯濯12,白鳥鶴鶴13。

王在靈沼,於牣14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15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16!』民 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ö章旨  孟子闡述為政之道以仁義,引《詩經》以明賢君,要能與民同樂,以得民心。

ö語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後,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回頭看著園內的鴻雁麋鹿問說:「賢明的君王,也會以這些飛禽走獸作樂嗎?」孟子回答:「正因為是賢君,才能以此為樂;而不是賢君,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會感到快樂的。

《詩經》稱讚文王說:『文王想要建靈臺之初,只是請人測量基地,規劃方位的營造。

消息一傳出,天下百姓都樂意來共襄盛舉,雖沒有約定完成期限,卻能很快的建好。

原本文王建臺是不急著趕工的,只因百姓樂於此事,就像兒子替父親做事似的,起勁自動來做。

完工後,當文王來到靈園,見到母鹿悠閒地休憩而不受驚動,而且長得肥美又有光澤,白鳥羽毛豐厚又潔凈。

又文王來到靈沼旁,看到滿池魚兒歡喜跳躍著。

』文王雖然用老百姓的勞力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卻樂於此事,把文王所建的高臺稱為「靈臺」,所造的深池稱為「靈沼」,高興文王的靈園中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

這是說古代賢君能與民同樂,所以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相反的,《書經》記載人民怨恨夏桀說:「你這烈日啊!有如暴君夏桀般,到底什麼時候滅亡呢?我們寧願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痛恨到要與他同歸於盡,即使有高臺深池、珍禽異獸,又豈能安於獨自享樂嗎?」 ö註釋 ①沼:深池。

②鴻:大的雁鳥。

③麋:音同「迷」,肥大的鹿。

④而後:然後。

⑤詩:《詩經》中的大雅靈臺之篇。

⑥經始靈臺:開始要建靈臺丈量規劃。

經,丈量,度量。

靈臺,指文王臺;靈,形容美善。

一般臺下有囿沼園地,文王臺舊址位於今陜西省縣東約三十里。

⑦經之營之:度量方位,設計營造。

營,規劃基地的方位、大小及如何建臺等。

⑧攻:治。

開始建造。

⑨不日:不到幾天。

指進度很快。

⑩亟:急。

◎我要購買這本書►►►►立即訂購 系列書籍 論語-白話譯註(最新出版) 孟子-白話譯註(最新出版) 大學證釋-列聖著述(最新出版) 中庸證釋-列聖著述(最新出版) 金剛經(濟公活佛註解) 各教經典合刊(絕版) 清靜經(院長大人註解)(停版) 彌勒救苦真經-字句探義 孝經-白話註解 金剛經-先天直解(李輔人) 大學證釋(李輔人) 談真錄北海老人註(絕版) 舉頭三尺有神明(三聖經淺解) 心經-松溪道人無垢子註(新編註) 清靜經-院長大人演說(新編註) 讀經會考經典合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