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上)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道教門派: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
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 ...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712041803道教門派(上)?道學雜記道教門派: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
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崳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鐘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豐)、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豐)、先天派、廣慧派等。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46頁)
經錄派
以信奉某一符錄為特徵的道派統稱為經錄派道教。
晉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錄派道教。
南朝陸修靜總括三洞經典,將三種道派統稱為經錄派。
唐代經錄派道教盛興一時,各派別之間並無逾越的界限,但有嚴格的道階品位制度,按傳授經戒法錄品位的高低來區分道階品次和道位職稱。
如受正一盟威法錄等正一派經典者稱正一盟威弟子,可以為人上章齋醮。
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的道階,正一派中即有弟子、真人、法師等不同道階。
自正一派再受洞神錄及其經典,稱太上洞神法師。
修洞真經錄有功再遷受高玄法錄,受《道德經》、《老子西升經》等高玄派經典,便可升為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
自高玄部再遷受升玄法錄,稱靈寶升玄內教弟子。
由升玄部再遷升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
再逐次遷升洞真法師、三洞法師、大洞法師,達到最高一級道職。
經錄派經典和法錄以正一派為低,上清派為高。
唐代以後,金丹派興起,龍虎山正一派天師道統領三山經錄派道教(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龍虎山正一派)。
經錄派道教遂成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宗派。
辟穀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又稱葆和宗。
祖述鬼穀子、張良,以吐納、服氣、休糧為法門。
謂此宗煉真氣以稽(禾旁應為提手旁)有形,綿綿不絕,而壽永無極。
若躐階躁進,強咽鼓努,必櫻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
辟穀在早期道教修煉中,亦被用作開發人體潛能的仙術,其術較易得氣,促使體質變化。
胎息派
易心瑩《道教分宗表》稱為長淮宗,祖述矩(矢字旁應為犬字旁)神氏、中廣真人,以住氣、內觀、神定、胎息為法門。
論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於我。
若不調靈沖關,遷神轉境,則促齡穢躬,日體不仁。
胎息是魏晉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術,修道者多以此開發人體潛能,體道修仙。
南宮宗
據易心瑩《道教分宗表》,南宮宗別名靈圖、符籙、天罡。
其法門有陰陽、五行、六壬、奇門、神符、秘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實即精於法術的符籙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區。
又雲:南宮宗者,望氣知方,遁世密法,趨吉避凶,劍氣除邪,或假形而蛻化隱影。
及放者為之,則魘盅術、魑魅行,狂惑四方,顛倒黎庶,而不容於世。
劍仙派亦為南宮派。
占驗派
以傳習占驗術數為主和道派。
漢代周易象數學發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類占驗術數,稱為術數學,傳習占驗術數的道士組成道教占驗派。
這些占驗術數有奇門遁甲、六壬課、太乙神數、六爻易占、文王課、推命術、相術、堪輿、圖讖、望雲、省氣等,用以預言社會人事的的吉凶禍福。
占驗派著名道士有管輅、郭璞、李淳風、袁天綱等人。
占驗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間道教所為,後世全真教只重內丹,不尚占驗。
積善派
道教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一些道士以為積德行善可成仙,形成積善派。
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等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陰德,立善功。
該派道士以儒家倫理道德、佛教因果報應、道教積善立功的思想在社會上勸善,延攬信徒。
丹鼎派
原指內丹派。
在內丹南派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術中,由於要用女鼎,故雙修派亦稱丹鼎派。
宋元以來陰陽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會上將內丹派泛稱丹鼎派。
爾後又有分道教為經典派、符籙派、積善派、丹鼎派、占驗派的說法。
近人梁啟超就將道家從學術上分為玄學正派、丹鼎派、符籙派、占驗派四家。
今人一些著作沿襲此說,將以煉丹求長生的道派泛稱為丹鼎派。
如一般人認為天師教、茅山教、閭山教為經典派道教,全真教稱為丹鼎派道教。
金丹派
原指秦漢以來重外丹黃白術的道派。
黃白術即煉金術,以人工製造的藥金和藥銀為主。
外丹術即煉丹術,由煉金術發展而來的,以煉製聲稱服後不死成仙的丹藥為主。
二者合稱金丹術,精于金丹術的道士組成了金丹派。
唐末五代時內丹學興起,以人的身的精、氣、神為大藥煉丹,亦稱金丹派。
而後外丹派和內丹派結合,稱黃白術為地元丹法,內丹術稱為人元丹法,煉丹術稱為天元丹法。
或將外丹黃白術統稱地元丹法,陰陽雙修的栽接術丹法為人元丹法,清淨孤修的丹法為天元丹法。
宋元以來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為和經籙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
別外,後世習金丹術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創立道派,亦名金丹派。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內丹和符籙結合而成的的道派。
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可以將符籙召攝雷將,以自身五臟之氣和天地五行之氣感應,可以呼風喚雨,役使鬼神。
宋徽宗好符籙道教,有侍宸九人,會行雷法。
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屬雷法派道教。
雷法以內丹功夫為體,以符籙法術為用,降妖捉鬼,煉度亡魂,召神驅邪,興雲致雨,多有效驗。
劍仙派
明清時代小說家多言道教劍仙之事,謂煉劍成功,能身劍合一,收發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
陳攖甯《楊善半月刊》載梁海濱等為劍仙。
並謂劍仙功夫,為修煉人體肺金之氣,內丹外用,用以禦敵。
道書中載劍仙頗涉怪異,修煉方法亦甚神秘,傳法只許師尋弟子,不許弟子尋師。
劍仙又可禦劍飛行,蹤跡不定,有雲修自身之氣和古劍之氣合一者。
《道藏》中未見劍仙修煉法門的著作,僅錄此略備一格。
外丹派
以煉製外丹黃白為修煉方術的道派統稱外丹派。
外丹相對內丹而言,起源較早,由秦漢方仙道中精於煉金術和煉丹術的方士承傳而來。
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晉神仙道教中較興盛,葛洪的金丹道實際上便是外丹派。
唐代外丹派發展到高峰,由於柳泌的鉛汞說傳入宮廷,毒死了不少官僚的皇帝,因之敗落,但未失傳。
宋元以來,外丹派作為地元丹法,仍為仙家所研習。
內丹派
以修煉內丹為承傳的道派。
相對外丹派而言。
內丹派採用外丹黃白術語,但含義根本不同。
內丹派以人身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呼吸為風,意念為火。
運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為火候,以精氣神的凝合體為還丹。
由於內丹方法的不同,內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陽派等。
清淨派
內丹功法類別。
清淨丹法反對男女雙修的陰陽栽接之術,稱陰陽全在自已身中,修煉自身的精氣神即可結丹。
清淨派源於古代的行氣之術,後來和服氣、存思等功法結合,唐代又受禪宗影響,並和老、莊的坐忘、心齋等功夫融會貫通。
元代邱處機創龍門派,倡清淨孤修的丹法,斥陰陽丹法為已求人。
而後又有伍柳派,將清淨派丹法發展成熟,習清淨丹法的道派亦稱清淨派。
陰陽派
內丹功法類別。
即雙修派。
《參同契》雲:“物無陰陽,違天背元”。
丹家以天下萬物皆須陰陽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認為內丹的人體修煉工程也須男女雙修,陰陽配合才能結丹。
女子外陰而內陽,如坎()卦;男子外陽而內陰,為離()卦。
內丹家利用陰陽栽接的功夫將女子的先天真陽(即水中金)采回來,補入男子離卦中間陰爻的位置,稱為取坎填離,是陰陽派丹法的基本功夫。
孤修派即清淨派。
參見“清淨派”條。
雙修派
內丹功法類別。
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為宗旨。
秦漢時房中家和神仙家結合,將房中術和行氣術結合昇華,發展為男女雙修的陰陽派丹法。
以男女陰陽栽接術修煉的內丹家稱雙修派。
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傳開雙修派丹法秘術。
而後呂洞賓、張伯端、劉永年、陳致虛、陸潛虛、張三豐、李涵虛、仇兆鼇等人,皆精于雙修派丹法。
雙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禦女之術,其目標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樂,而是採取先天一炁結丹長生。
文始派
道教內丹修煉派別。
祖述文始真人關尹子,以《文始真經》為丹法要旨。
此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最上一乘。
修煉下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已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
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人我,同天地”。
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徑。
由於此派只主張以神禦炁,不講求精煉炁,更不講火候藥物,因而是一種直指大道的頓修法。
少陽派
內丹流派。
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因而稱少陽派。
據稱王少陽傳鐘離權,鐘離權傳呂洞賓,後開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等多種流派。
另一派稱傳自文始真人關尹子,由麻衣道者傳陳摶、火龍真人。
文始派以虛無為宗,屬無上至真之妙道,頓超直人,修性而兼修命。
少陽派則主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便於人手,次弟分明,流傳甚廣。
因而有內丹道教以文始派為最高,以少陽派為最大的說法。
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流派。
創于南宋時期原北方金人統治地區長安一帶,該派尊東華少陽、鐘離正陽、呂岩純陽、劉海蟾、王囗為“五祖”,實際創始人為王囗。
王囗(1112—1170),號重陽子。
本為鹹陽名門,善屬文也習武。
48歲時出遊,在甘河鎮遇仙人得內修真訣,遂“盡斷諸緣,同塵萬有”,潛修於終南山下,並開始收徒傳道,以“忍恥含垢,苦已利人”為傳道宗旨。
金大定七年(1167)遠遊山東,在膠東半島度化七位弟子,即馬鈺丹陽(1122—1183)、譚處端長真(1122—1185)、劉處玄長生(1146—1203)、丘處機長春(1147—1227)、王處一玉陽(1142—1207)、郝大通廣宇(1140—1203)、孫不二清淨(1118—1182),號為“七真”,其中邱處機所創的龍門派影響最大。
“七真”再傳有趙玄悟、尹志平、李志常、於善慶、宋德方、綦志遠、李志遠、趙道寬,以至於元代的陳致虛,明清時期的伍守陽、柳華陽,乃至劉一明、閔小艮等也屬該派支流。
該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煉以清淨為主,即以“識心見性”為首要,以煉心煉已為基礎,同時不廢精氣的的修煉,王重陽說:“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
”(《重陽全真集》卷一第一)這是把“識心見性”的煉心與“知汞通鉛”的煉氣作為“全真”的兩個基本內容。
相對于南宗“先命後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後命”為特徵。
關於清淨煉性,北宗各家皆以此為上乘丹法,不二法門。
王重陽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饑來吃飯,睡來合眼,莫打坐,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
”(《重陽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馬鈺說:“清靜者,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囗海。
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生焉。
炁海靜,則邪欲不能幹,故精全而腹實焉。
是以澄心如澄水,養囗如養兒,囗秀則神靈,神靈則囗變,乃清淨所致也。
”(《丹陽真人語錄》)丘處機說:“吾學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長春真人語錄》)北宗之所以重視煉性煉已,一來由於該派本身即是道釋儒合流的產物,受佛教“明心見性”的影響至深。
二來由於該派在性命關係的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
如在丘處機看來,形體有生有滅,神性卻無生無滅,故“有形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即元神也。
”(《長春真人語錄》)因而修煉在根本意義上來說,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圓明,本命方能徹達。
但是,重性功並非不講命功,該派也講求神與氣的結合,如王重陽說:“氣神相結,謂之神仙。
”(《重陽教化集》卷三第十二)關於煉氣,王重陽對精神有著不同前人的理解。
他認精為性,認血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是性命之根本。
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既然精血不離,性命相關,因而煉性不能不煉真氣。
丘處機在《大丹直指》中進一步予以說明:“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
性者,天也,常潛於頂。
命者,地也,常潛於臍。
頂者,性根也。
臍者,命根也。
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
......頂中之性者,鉛也,虎也,水也,金也,......臍中之命者,汞也,龍也,火也,根也。
”所以說,北宗各內修大師,亦無不“知鉛通汞”,無不通曉“降龍伏虎”。
南北二宗之分本不於哪一派單修性或命,實際上,兩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後、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別而已。
南宗“言命者多,方性者少”,北宗則“三分命功,七分性學”;南宗主張以實腹煉命下手,北宗則主張虛心煉性下手,如明伍守陽《丹道九篇》便把“煉已還虛”作為下手功夫。
南北二宗在運用修煉手段促進神氣凝結而成仙胎這一關健問題上是一致的。
北宗和南宗在元代經陳致虛的大力會通實現了合流,從此成為全真教內部的兩宗。
這種合流所以能實現,除政治上的考慮及宗教事業的發展的需要外,還在於南北兩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繼鐘呂的丹道思想。
另外北宗龍門派的清修丹法與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內容促進修煉仙胎等問題上,有許多的共同點。
北宗也有習陰陽丹法的的支派,如劉處玄、馬玨,馬玨傳宋德方,宋傳李雙玉,李傳張紫陽,張傳趙友軟(緣督子),趙傳陳致虛(上陽子),即陰陽雙修派。
但北宗以邱處機的龍門派最盛,傳清淨孤修丹法,為北宗丹法正宗。
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囗的《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馬玨的《神光燦》、《丹陽真人語錄》(靈隱子王頤中集)、《洞玄金玉集》;丘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噃(口字應為石字旁)溪集》、《清天歌注》(王道淵注)、《長春真人語錄》;孫不二的《孫不二元君語錄》;陳致虛的《金丹大成集》、《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悟真篇三注》等。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
創始于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
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
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又稱紫陽派、天臺宗。
張伯瑞(987—1082),字平叔,號紫陽。
浙江天臺人。
“少業進士”不第,後為胥吏,因觸犯“火焚文書律”“坐累謫嶺南兵籍”。
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授真訣,於是作《悟真篇》,傳法于石泰,依次傳于薛道光、陳楠、白玉蟾。
這五人後被譽為“南宗五祖”。
因張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為道士,自白玉蟾始為道士傳法,且白玉蟾著述最豐,弘揚法門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談》認為南宗形成于白氏。
實際上,白氏一系所傳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發揮,此一宗脈下傳夏宗禹、俞琰等,史稱南宗“清修派”。
除此以外,南宗還有發揮《悟真篇》陰陽思想的“陰陽派”。
陰陽派始于張伯瑞之徒劉永年(《三乘秘要》稱張伯瑞有兩個嫡傳弟子,一是石泰,二是劉永年。
)劉傳翁葆光,翁傳若一子,再傳陸墅、戴起宗、陳致虛,以至於明清時期的陸潛虛、彭好古、甄淑、陶素囗、仇兆鼇等。
其實石泰、薛道光亦習陰陽丹法。
故南宗以陰陽雙修為正宗。
南宗修丹講求“先天後性”,張伯端《悟真篇》;“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
”明彭好古解注說:“虛心為性功上事,實腹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義。
然人心浮動,如何得虛?不若煉鉛服氣,先實其腹,使金精之氣充溢於身,然後行抱一之功,以虛其心,則性命雙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畢矣。
”(仇兆鼇《悟真篇集注》)此一述一注,指明南宗修丹的底蘊。
仇兆鼇《悟真篇集注例言》也說;“《悟真篇》中,言命處多,言性處少。
”又說:凡解注《悟真篇》者“大都詳於命而略於性”。
南北二宗雖然皆主張雙修性命,但在具體修煉過程中處理性命關係時,南宗明顯的則重於煉形煉氣。
如石泰說:“真精與元氣,此是大丹基。
”(《還源篇》)南宗陰陽丹法分為七個步驟:凝神定息、運氣開關、保精煉劍、采藥築基、還丹結胎、火符溫養、抱元守一。
按其修煉階次實際分為四層:築基、煉精化囗、煉囗化神、煉神還虛。
其中始終不離火候、藥物之妙用,對火候法度、溫養指歸的闡述比北宗都細密一些。
同北宗一樣,南宗也深受佛教思想影響,其言修煉常常仙佛參半,也極重視煉心煉已,但不像北宗那樣下手處即求煉心煉已,而是放在修煉的第四層上,亦即是以命功起始,性功了終。
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主張獨身清修,認為一已之身就是一完整天地,乾坤、陰陽二性俱足,無須外求,無謂“自耕自種自烹煉,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輯要•白真人集》)俞琰認為,丹經中的夫妻等實指陰陽二性,而這些又皆為已身所有;又說:“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則往來不窮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遠矣。
”(《易外別傳》)陰陽派發揮《悟真篇》中陰陽交媾的思想,主張男女雙修,即採取同類坎中真陽,以接補已身離中之陽。
這種采補式修丹法又分三乘。
中、下乘行“體交法”;上乘則行“神交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男女對坐,性情相交,氣化感應,從而雙修雙補,利已不損人,雙方皆獲采補之益,與采戰禦女之術有分別。
鑒於此術有被人誤解而步入歧途的危險,陰陽派大師皆不肯輕傳。
南北二宗在元代實現合流,其分殊限於全真教派內部。
南宗之“祖”降為“真人”,原來的“五祖”加上劉永年、彭囗成為“南七真”。
陰陽與清修兩派在丹法上雖仍保持獨立發展,卻也有滲透融通的情形。
如陳致虛的丹法就有會通南北二宗、清修與陰陽二派的特點。
南宗的主要金丹著作有:張伯瑞的《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奇經八脈考》;石泰的《還源篇》;薛道光的《還丹複命篇》;陳楠的《翠虛篇》;白玉蟾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入》;夏宗禹的《人物鏡箋》、《陰符經講義》、《悟真篇講義》;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易外別傳》、《玄牝之門賦》;翁葆光《悟真篇注釋》、《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戴起宗疏);陸西星《悟真篇小序》;彭好古《悟真篇注》;甄淑的《悟真篇翼注》;仇兆鼇的《悟真篇集注》等。
中派
道教內丹學的一逐步形成門派。
始於元代。
由李道純開創。
原本無宗名,因其丹法以“守中”為要,有別於南北東西丹派,故名。
李道純(生卒年不詳),號清庵,別號瑩蟾子。
活動于元初,出自南宗白玉蟾門人黃金蟾的門下,但他自稱其宗脈為“全真”,故為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
其丹法源于張伯瑞的《悟真篇》,但更具全真教道派道儒釋三教融合的特色。
明尹真人弟子、清黃元吉等也被視為中派。
這一派不像別的丹派,它既無立宗,又無明確的宗教承緒,李、尹、黃等人只是在丹法上具有一致的傾向性,才被視為同一派別。
該派在丹法上特點是:糅合道儒釋思想,將清修理論集中於一個“中”字上。
李道純《中和集》開宗明義:“《禮記》雲:‘喜怒衰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未發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
故曰中存而無體,故為天下之大本。
發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發也。
故曰和發無不中,故為天下之達道。
誠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靜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
這是把儒家“致中和”思想融於道教的修煉論,這個“中”也就是道教修煉所欲達到的目標,即致中和於一身,就可以成應變無窮的“仙”了。
這個“中”又是修丹過程中所要體認的的“玄關一竅”。
他說:“夫玄關一竅者,至玄至妙之機關也。
今之學者多泯於形體,……但著在形體上都不是,亦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
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
所以聖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
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釋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憑麼時,那個是自已本來面目,此釋家之中也。
儒曰:喜怒衰樂未發謂之中,此儒家之中也。
道曰: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
此仍三教所用之中也。
”(同前)這個“中”既是先天之有,卻要通過後天的修煉才能成就,此即守中之功法。
明尹真人師弟《性命圭旨》同樣把守中看作守“性命之根”,這個中又叫“真中”,他們說:“無極者,真中也,故曰聖聖相傳在此中。
此中就是堯舜允執之中,孔子時中之中,子思未發之中,易之黃中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囗之中,釋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
然中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存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乃真中也”。
真中也就是李道純所說的“玄關一竅”。
清黃元吉則把所有內煉性功、命功功法歸結為守功一法,他說:“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精而化氣;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
”(《道門語要》)這種守中之法又叫做“中黃直透”,即不用後升前降,不用開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
清代閔小艮,亦傳中黃直透功夫。
由於中派皆以儒說道,故被視為“教外別傳”。
中派的主要著作有:李道純的《中和集》、《瑩蟾子語錄》、《三天易髓》;尹真人弟子的《性命圭旨》;黃元吉的《樂育堂語錄》、《老子道德經精義》、《道門語要》等。
東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
開派於明嘉靖、隆慶年間。
創始人陸西星,字長庚,號潛虛,又號方壺外史。
揚州人。
少習儒術,九次參加鄉試未中,遂棄儒服,著裝道衣,抗跡塵外。
自稱呂祖純陽降臨其所居“北海草堂”,親授丹法要訣,即著說立說,開丹法新門派,因其活動於浙江一帶,故稱東派。
明末孫汝忠、清人傅金銓等為此派之支流。
此派雖稱上緒呂純陽,然而不立宗門,其修丹法門實承南宗一系,從《悟真篇》中開出新意,力主陰陽同類雙修。
陸西星認為傳統丹經中所說的“陰陽”,也就是指男女,他說:“金丹之道,必資同類相合而成。
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
夫坎之真囗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
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囗取於彼。
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于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
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
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
”(《金丹就成篇》)在他看來,仙胎大藥須有先天之精與先天之囗的交媾和合,這在《周易》中就已闡明:“精氣為物,遊魂為交”。
然而作為陰中之陽的先天之囗產自女方,作為陽中之陰的先天之精產自男方,男女各自皆不足鉛汞二物,因此需要取坎女之陽,補離男之陰。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獨修者”。
(《玄膚論》)但是,陸氏在此又強調說,這種取坎填離的主要作用在:取坎以“補其既破之離也,填其既虛之畫也,複其純陽之體也”。
(《金丹就正篇》)因而這種陰陽雙修法尤其適用於破體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修持,竹破竹補,人破人補;虛而補之實,弱而補之強,損而補之盈。
至於“童初之子皆胎也”,不必依雙修法行持。
此派雖主陰陽男女雙修,但與禦女采戰之單補修法不同,此派主張用鼎而不采戰,鑄劍而不入爐,補鉛而不傷彼,利已而不損人,其實際修持過程集中在“凝神聚氣”一法上,促成神交氣交,雙修雙補。
明末朴真道人在所著《玄寥子》中對此派丹法評價尤高,認為“較印度瑜珈術與密宗雙修法所用者,尤為上乘而簡妙”。
此派的著作主要有:陸西星的《金丹就正篇》、《方壺外史叢編》、《悟真篇注》、《周易參同契測疏》、《紫陽金丹四百字測疏》、《玄膚論》、《七破論》;孫汝忠的《金丹真傳》;傅金銓的《證道秘書十七種》等。
西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別,開創於清嘉慶鹹豐年間。
創始人李西月(初名李元植),字涵虛,號團陽。
四川樂山長乙山人。
自稱曾遇張三豐,從事三豐派丹法,編訂《張三豐全集》。
後遇純陽呂祖於禪院,得傳真旨,修成仙徑。
自開西派,以別江、浙之東派。
其丹法特點是清淨與陰陽合用。
該派修丹基本上分為兩步,第一步主清淨自然,第二步主陰陽互用。
清淨自然為修丹的基本功夫,李西月說:“心為一身之主,神為三品之上乘。
惟心與神,是二是一,是不可不辨也。
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陸潛虛曰;‘調息之法,自調心始;凝神之法,自調息始’。
此是聖賢仙佛之梯航,吾人人德之路也。
下手學道者,必攝念歸靜,行、住、坐、臥,皆在腔子裏,則守靜始能篤也。
蓋有念為妄心,無念為真心,人能收念於平日,而還其所止之地,乃能專心於臨時,而堅其入定之基”。
(《道竅談》)這是明確的把靜定煉心作為煉丹的下手功夫。
據此,他提出了個九層煉心法。
李氏認為,清靜煉心功夫做的好,就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氣自然會,風自然正,車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
一旦做到了清靜自然,就要“資同類而補真身”,即行陰陽雙修法。
他說:“內煉已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剋也;內養已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使其相資相守也”。
(《道竅談》)彼家之鉛為陽鉛,為外藥;我家之汞為陰汞,為內藥。
因而采煉即是“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
同東派一樣,西派也將陰陽雙修法限定在破體之中老年男女,因為本元走漏,精氣神落於後天,自身不能俱足鉛汞二物,才求之於彼。
童子先天未破,自我俱足,只用清養即能得仙胎。
西派的陰陽雙修法也是氣交神交法,不同於下乘泥水丹法,所謂“犯淫喪失長生寶,灑肉穿腸道在心”。
(張三豐《無根樹》)此派功法層次多,顯的繁瑣複雜,如築基分為小築基、大築基,煉已分為內煉己、外煉己;築基又分為養己一層,養己又分為自養、相養,並發明內養己、外煉己罰心傳工訣;煉心法分為九層,藥物分作三層,煉功分為五關。
因而不及東派明瞭簡易,易於為人所把握。
西派傳代大江西派九字:“西通道、大江東、海天空”。
西派的主要著作有:李西月的《道竅談》、《三車秘旨》、《九層煉心法》、《後天串述》、《無根樹道情注釋》、《文終經》、《太上十三經》;汪啟囗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柯懷經的《養生篇》等。
伍柳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流派。
伍真人為北宗龍門嫡嗣,自署龍門第八代弟子。
此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陽、柳華陽所開創。
伍守陽(1574—1644),號沖虛子,江西吉安人。
“十齡奮志明經學,得遇重陽祖七篇。
十三歲初生異志,念念尋真求出世。
十六許可批其文,不向橋門爭二試。
廿齡名利便休心,儒衣敝履幡然棄”。
(《仙佛合宗語錄•伍真人修真歌》)遇曹還陽得授“仙佛合宗全旨”,又遍考仙聖之書,參悟真諦,著《天仙正理直論》,又著《仙佛合宗語錄》。
柳華陽(1736—?),本為儒生,起家科第,後棄儒入禪,又出佛皈道,“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竟未了徹慧命之旨。
幸遇合伍沖虛師傳其秘旨,“豁然道悟。
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來之靈物”。
遂著《慧命經》、《金仙證論》。
此派修丹力主清靜修持,仙佛合宗。
伍、柳皆不言陰陽男女,強調修丹只用先天,忌用後天,尤重“一點真陽”之先天祖囗的煉養,認為內藥、外藥皆原本先天祖氣,所謂外藥,是指“祖囗從生身時,雖隱藏于丹田,卻有向外發生之時,即取此發生於外者,複返還於丹,是以雖從內生,卻從外來,故謂之外藥”。
(《天仙正理直論•藥物直論》)所謂內藥,是指采外藥煉成還丹大藥,“全不著於外,只動於發生之地,因其不離於內,故謂內藥”。
(同前)外藥為生而後采,內藥為采而後生,“實止此一囗而已”。
又如對於“鼎爐”,陰陽家多以男女為喻,伍守陽則明言外鼎指丹田之形,內鼎指丹田中之氣。
伍守陽在《天仙正理直論》中開宗明義地講:“是囗也,神也,仙道之所以為雙修性命者也。
且謂今也以二囗為論,所以明人生仙佛之理也》。
”伍、柳既以仙道為宗,又參佛法為用;既證論《黃庭經》、《胎息經》、《坐忘論》,又徵引《楞嚴經》、《大般若經》、《華嚴經》,仙佛合為一體。
與北宗比較,伍柳派丹法繁瑣一些,不像北宗丹法簡易,其於煉己、藥物、鼎器、火候、效驗、任督、防危,以及伏氣、胎息、真意、大小周天等無不敍說詳明。
因其說理淺近,指點顯明,加上仙佛共用,因而影響遍及國內外。
但由於道佛兩門之上乘精義,卻猶有未盡之處,故而此派功法更合於養生卻病之修為。
三豐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
由元、明時期的張三豐開創。
張三豐,生卒年及出生地皆不詳。
清李西月考定張三豐名全一,字三豐,遼陽人。
清汪錫齡認為他生於元代定宗年間。
三豐丹法融會文始丹法與少陽丹法的特長,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
三豐丹法下手即講求清靜煉心養性,《玄機直講》:“夫功夫下手,不可執於有為,有為都是後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金真;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
此道之不行,由於道之不明也。
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
”《玄要簡•道情歌》:“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
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藥材生。
”張三豐強調修丹過程中有為與無為的並用,但無為是指“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有為“非采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大道論》)可以說,張三豐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主要論著大都講的是清靜丹法。
只是在《無根樹》及後人綴合的《全集》中才有陰陽修法。
《無根樹道情》:“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為凡。
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又說:“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
歎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這是是明確主張逆修陰陽,栽接互攝。
但《無根樹》又主張雙修而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
這雖一種雙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淨與雙修為一體,與所稱“三峰”下乘丹法有別。
張三豐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輯刊成《張三豐全集》,然而真偽難辨。
一般認為《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幾部較真。
三峰派
道教內丹修煉流派。
由房中術發展而來。
由樸陽子《三峰丹訣》而得名,曾盛極於明代。
此派修煉主禦女采戰,行采人精氣之泥水丹法,向來被人認為是旁門邪術。
此派修丹始於築基煉己,煨爐鑄劍;中經提采而攝補,煉化以周天;終默運而柔用,得藥以抽添。
行動時步驟則複雜,有踵息煉氣、聚氣開關、金玉兩煉、抱元養虛;又有擇地選鼎、擇時用鼎(其中又有用破鼎、中鼎、老鼎、以及九鼎法之不同)、降龍伏虎、妙用神劍、追攝氣血、擒住真鉛、轉化陰陽;還有顛倒造化、玉液接命、金液還丹,面壁、脫胎、出神等等。
還配有整套訣法,如封精訣、回精訣、煉精訣、大鎖金闕訣、倒吸西江水訣、過關服食訣、內鑄訣、外鑄訣、大灌頂訣、小灌頂訣、煨爐訣、吹笛訣、開洞天渠訣、神用訣等等。
乃秘傳男女雙修之功法。
青城派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
相傳起始于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
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張紫陽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還丹之妙道。
”意謂張伯瑞曾師事青城丈人。
此派論著有《青城秘錄》、《大道玄指》。
其功法綜合南北陰陽與雙修的長處,又上肇關尹子,形成以虛無為體、以簡要為用、心平實為功的基本特點。
由於此派功法習傳多為“密符”,“授受均極不易”,故知者甚少。
近人蕭天石自稱得覽《青城秘錄》、《青城玉房訣》等,了悉其旨歸,在其《道家養生學概要》、《道海玄微》中作了闡述。
青城派修煉最重一個“無”字,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
因而主張,功法下手即從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驗可兼得,無為而有為,無作而有作。
該派認為無修而有修,斯為大修;無成而成,斯為大成;無德而德,斯為大德;無有而有,斯為大有。
在“清靜無為”中突出地講求心無為,即心性清靜無為,反對只知求清靜於外,不知求清靜於內。
因此,心性清靜無為,便生有為,心清靜無功,便生有功。
同時,在靜觀止念過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與心象,從而與禪宗的參悟法相區別。
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在歷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
其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萬化歸一,一歸虛無”。
然而其“訣中訣”久已不傳,故修持者通常難以把握見驗。
青城功法雖采南派陰陽雙修法,但僅限於上乘雙修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千里神交,萬裏心通”,相傳青城丈人說:“采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
而系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
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命亦不不壞矣。
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
”(引自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這種雙修法實際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氣交身不交,神交體不交。
因而青城派之雙修法可稱為“清修中主雙修者”。
據蕭天石介紹,《青城秘錄》中對陰陽逆用法、乾坤返還法、大灌頂法、小灌頂法、闔辟天機法、鉤提秘術、鑄劍九法、三溫鼎法、九溫鼎法、采攝秘要、火候詳指、煉藥九訣、龍虎丹法別傳、出神還虛指等均有詳實闡釋。
尤其對女子修煉法有詳盡論述。
猶龍派
又稱隱派或隱仙派,為元明間張三豐真人所創。
據說張三豐之丹法出自陳摶,陳摶傳麻衣道者李和,麻衣道者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豐。
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張邋遢,有超常的人體潛能,性格灑脫不羈。
此派以高蹈隱逸為宗風,故稱隱仙派。
又由於此派稱兼得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丹法之傳,又稱猶龍派。
參見“隱仙派”條。
千峰派
內丹流派。
為清末千峰老人趙避塵所創。
趙避塵,道號順一子,晚年稱千峰老人,北京昌平縣人,約生於清鹹豐十年(1860),自稱于光緒初年曾因得便血之病隨祖母至千峰山桃源觀拜劉明瑞為師,得南無派丹法真傳。
後又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至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禪師,求得柳華陽丹法全訣,至民國九年(1920)開始收徒傳法,創立千峰派。
約於1937年羽化。
他著有《性命法訣明指》,入手功夫先觀兩眉之間的祖竅,並看鼻准,其丹法吸收禪宗功夫,為北宗清靜丹法。
千峰派至今尚有傳人。
此派丹法正宗,師傳清楚,為後世學者研究傳統內丹功夫留下了可靠的根據。
女子內丹流派
女子內丹功法,世間絕少傳授,丹書中亦一鱗半爪而已。
綜其源流。
(1)南嶽魏(華存)夫人派。
亦稱存思派。
奉《黃庭經》為宗,存思身神積氣成真,男女皆可煉。
其功法見於陳櫻甯《黃庭經講義》。
(2)諶姆派。
亦稱外金丹派。
由諶姆傳許遜、吳猛。
以許遜《石函記》、吳猛《銅符鐵券文》為主經,傳天元神丹之燒煉與服食,兼以符咒修煉。
(3)中條山老姆派。
亦稱劍術派。
《呂祖全書》記其源流,以劍術風煉鋼成道,分“法劍”與“道劍”兩般作用。
(4)謝仙姑派。
仙姑名謝自然,十餘歲童女即修道,故亦名童女派。
童女未行經。
身中元氣充滿,可免去築基功夫,以辟穀休糧、服氣、安神、靜坐入手,以清靜無為法得道,傳《太清中黃真經》功法。
(5)曹文逸真人派。
以《靈源大道歌》為祖經,以清心寡欲、神不馳外、專氣致柔、元和內運為要訣。
此派為女子清修派功夫,男女皆可用,功法純正,陳櫻寧《靈源大道歌白話解》述之甚詳。
(6)孫不二元君派。
亦稱清靜派,傳太陰煉形之法,從斬赤龍入手,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坤道功夫次第詩》等傳世。
陳櫻甯有《孫不二女丹詩注》記其功法。
(7)女子雙修法。
此派功法繁雜,有上中下三乘,下乘為房中秘訣,有養陰駐顏之方;中乘有采陽補陰之術;上乘有雙修雙成之訣。
其中有玄女、素女、采女派所傳合陰陽之術,有夏姬調和巽艮駐顏留春之方,有趙飛燕內視之法。
女子雙修派稱其丹法為呂祖親傳,亦稱呂祖派。
有《真金訣》、《女丹要言》等丹書。
另有《西池集》,亦載女丹秘傳。
其丹法要知庚甲、辨有無、坐寶龜、著甘露,去濁留香、月照寒潭、騎牛赴月撞金鐘、捉的金精鎖毒龍,最終達到“救人兼救己,內外兩功收”的目的。
《悟真篇》“大小無傷兩國全”,實亦雙修派功夫。
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重要派別。
東漢順帝時(126—144)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即張道陵)於西蜀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一說為四川劍閣縣境)創立。
他托言太上老君降受道法造作《正一經》、《天宮章本》等道經符書二十四篇,自號“太清玄元”。
所創此派本名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由於道教徒尊道陵為天師(一說他自稱天師),又稱天師道。
又因入道者須交納信米五鬥(漢時的一鬥約等於今日的二升),故世俗稱之為五斗米道(一說因崇拜五方星斗和鬥姆而得名)簡稱“米道”。
信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為主神的眾多天君、神官,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經,以濟世救人、長生成仙為宗旨,教人奉道守誠,誠信為善。
其道術主要是召神劾鬼,符咒驅邪,兼及導引、行氣,房中,煉丹服藥等。
通過給山村農民治病,獲得民眾信仰。
“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葛洪《神仙傳》卷四)。
於是設立祭酒,分領其戶,在信徒集中處“立治署職”,作為基本組織單位和宗教活動場所,也就是分佈各地的傳道教區。
到漢安二年(143)設二十四治(絕大部分在今四川境內),首治陽平治縣有中央教區性質,張陵以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劍為掌教信物及傳嗣法器。
張陵仙逝(156)後二十餘年,漢靈帝光和(178—183)巴郡人張修,于巴郡、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襲張陵而又有所發展。
設奸令、祭酒負責講習《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還“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
設鬼使,專為病者祈禱。
承襲古代關於天官(天帝)賜福,地官(地祗)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話傳說,禱時書寫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書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叫做“三官手書”(《三國志》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病者常出五斗米以謝,俗稱“五斗米師”,時人“競共事之”。
中平元年(184)回應黃巾起義,“寇郡縣”,後敗亡。
張陵之孫張魯,承襲祖傳道法,利用劉焉的權勢,據有巴郡、漢中,不置長吏,以祭酒為治,建立教政合一的政權近三十年。
他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學者皆為鬼卒,入道較久並受到信任者為祭酒。
是統領部眾的骨幹,統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各治頭大祭酒統屬自號“師君”的張魯領導,建立寶塔式的教階級制和官階制。
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諸祭酒統轄區內皆作義舍,內備米、肉,為過往行人免費提供食宿。
有小過者,責修道路百步以抵過。
對犯法者,寬有三次而再犯,才處刑罰。
史稱“民夷便樂之”,朝廷“力不能征”。
從張陵到張魯宣講《老子五千文》的講義是為《老子想爾注》。
《想爾注》從宗教神學解說《老子》,如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設生以賞善,設死威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悉如通道,皆仙壽矣。
”宣揚通道、修道、行道,治身可得仙壽的教義,在道教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
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投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大量道徒隨之北遷,五斗米道發展到中原地區,隨後更向東南傳播。
兩晉時期世家豪族也紛紛加入,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張氏五鬥道”。
四川和江浙地區農民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
孫恩、盧循領導農民起義,轉戰十餘年(397—411),“八郡一時俱起”,有眾數十萬人。
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建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的新天師道,稱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著較系統的道教齋戒儀范,稱南天師道。
唐宋以後,南北天師與上清、靈寶、淨明等道派逐漸合流。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張道陵三十八代後裔張與材,受封為“正一教主”,統領三山(茅山、閣皂山、龍虎山)符籙,始正式公開稱為正一道,並為此後各符籙道派的總稱。
元代以後,與全真派同為中國道教的兩大派。
故所謂五斗米道,乃漢魏兩晉間世俗對張道陵所創正一道(即天師道)的稱呼,此稱呼只見于官修史書而不見於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後不再有此稱謂。
太平道
早期民間道教重要派別。
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冀州钜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184)創立。
崇奉黃天(中黃太一)和黃帝、老子,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稱“黃天太平”,故名。
張角是“黃巾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東漢中葉以後,朝政為外戚,宦官輪番把持,互相傾軋,政治黑暗,橫徵暴斂,有增無減,加上水旱頻仍,疫病流行,農民四起反抗。
“諸明圖讖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立”(《三國志•魏書•武帝》注引《典略》)。
時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李賢注謂“良”或作“郎”,即郎中醫生。
)其弟張梁、張寶自稱大醫。
兄弟三人皆行醫業。
“太平道貌岸然師持九節杖,為符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
“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宣傳《太平經》“樂生”、“好善”是天下人所受天地之性的思想;斥責少數富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主張自食其力,人人有權享用社會財物的太平世道,深得廣大農民擁護。
史載: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遂以“方”為單位組織道徒,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共置三十六方,各方均立首領統帥,而統一服從自稱天公將軍張梁角、地公將軍張梁、人公將軍張寶弟兄的指揮,實行教、軍結全的臨戰體制。
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並用白土在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門上書寫“甲子”二字,大造甲子年要取代漢王朝的輿論。
到了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初,開始調兵遣將,大方馬義數次到京師策動宦官封婿(女字應為訁字旁)、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
事被張角弟子唐周告密,漢靈帝下令車裂馬元義於洛陽。
搜殺在京道徒千餘人;命冀州追捕張角等。
張角等被迫提前於二月起事。
“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旬日之間,天下回應,京師震動”。
起義者皆著黃巾以為標誌,史稱“黃巾起義”。
奮戰十餘個月,張角病逝,張梁、張寶先後戰死,太平道組織領導農民反抗東漢王朝的鬥爭,在官軍的重兵圍剿下歸於失敗。
但它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並對後世農民利用宗教形式組織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有重要影響。
李家道
魏晉時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個道派。
李家道的創始人是蜀人李寬。
葛洪《抱朴子•道德》記載,吳孫權(222—252在位)時,蜀中李阿,穴居不食,善以顏色占吉兇險,號稱八百歲公,後不知所在。
後有道士李寬,到吳國而操蜀語,能祝水治病,信奉者頗眾,以為李寬即蜀中神仙李阿,就共稱他為李八百。
李寬創立的李家道,創建修道齋戒之室,稱之為廬,其道法有祝水及三部符導引日月行囗,服食神藥,吞氣斷穀。
信奉李家道的公卿官吏,雲集其門,避役民為李寬弟子者近千人。
李寬死于瘟病,弟子稱其化形屍解成仙。
後李寬弟子“轉相傳授,佈滿江表,動以千計”。
(《抱朴子•道德》)晉代李家道傳人李脫,亦自言八百歲,自中州至建鄴(原吳國都城,今南京),以道術為人治病,發展道眾,署人道職,信奉者頗眾。
其妹李真多,也隨兄修道。
李家道是蜀中道人在在江南創立的一介道派,影響及社會上層,教徒佈滿江南地區。
它是巴蜀五斗米道在江南的發展,是魏晉時期有一定影響的道派。
李家道東晉以後即不見活動,徒眾大約融入天師道。
/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linmengi08's新文章清代廣澤尊王造像陽平治都功印朱砂龍鳳劍寫論文•真辛苦!玄天上帝神像製作(三)玄天上帝神像製作(二)玄天上帝神像製作(一)舊寮司馬北極殿建廟100周年玄天上帝信仰文化祭-片頭動畫舊寮司馬北極殿建廟100周年遶境文化祭-龜蛇現形玄天上帝信仰古文物展-符、畫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道教門派 - 玄女草蘆
道教內部門派衆多,因分派示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 ...
- 2道教五大門派的開山祖師,其中一位還是道教創始人 - 人人焦點
道教自東漢中葉正式創立到現在,歷時一千八百餘年,在此期間道教產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門派,比如正一派、淨明派、茅山派、全真派、神霄派等等。這些派別 ...
- 3道教門派_百度百科
"道教組織形式最初為民間教團,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發展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等。自明清以來, ...
- 4道教最重要的五個門派,你知道幾個? - 每日頭條
道教五大道派分別是: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道,淨明道。釋老志》記載:「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
- 5道教門派 - 華人百科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從修行方式上來說道教主要分為二個派別--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另外還有二者兼備的妙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