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郭沫若的《屈原》表現的現實精神和他歷史劇的創作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

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 ... 首頁>歷史>2020-09-1105:36 論述郭沫若的《屈原》表現的現實精神和他歷史劇的創作觀 2 論述 郭沫若 屈原 表現 現實 回覆列表 發表回復 1 神劍島痰 話劇《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個人遭際。

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臺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臺時空裡,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

劇一開始,即寫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學生保持高潔的靈魂。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

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複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

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

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

兩種類型各有千秋。

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

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

他說: “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

”(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

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2 聚有戲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使 3 匿名用戶 郭沫若的歷史劇是整個現代文學史劇倉誹的里程碑,他的五幕史劇《屈原》又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

以《屈原》為代表的郭沫若歷史劇創作,形成了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

首先,在史劇的選材和剪裁方面,充分顯示了郭沫若獨到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見解。

他特別注重選取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的歷史題材,能動地挖掘和創造歷史,並以一種整體的全局性的眼光進行創造。

《屈原》所取材的戰國時代合縱抗秦的歷史故事與40年代初期中國當時抗日戰爭的特定形勢有著極為相似、相通的精神內涵,而主人公屈原的性格和氣質也是當時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弘揚光大的。

郭沫若把握住歷史和創造的契機,對嬋娟形象大膽虛構,尤其是對屈原形象從思想個個性到整個命運重新塑造,使得這些歷史人物更貼近藝術真實和現實,更富鮮明的藝術感染力。

因此,郭沫若的歷史劇既有作者獨立人格獨特感受的創造力,又有鮮明的現實啟發性和強時代戰鬥性。

第二,在歷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寫人物在其時代的合理發展的原則,這決定了他在歷史人物塑造過程中自由發揮的空間。

在《屈原》中,劇情的發展已不重要,而作家自身主觀感情的起伏變化和屈原等人物性格的“合理”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他把屈原等劇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衝突中展現其思想性格的基本點,屈原等人物身上。

全面投入了作家的主觀情感,最大限度地擺脫了史實約束,成為活在作家頭腦中的人,活在現實中的人,具有了更加崇高偉大和深沉悲壯的藝術感染力。

第三,郭沫若歷史劇始終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並貫穿著一種沉鬱的悲劇氣氛。

郭沫若善於在史劇中自然地穿插大量抒情詩和民歌,大量運用富有韻味的長篇獨白。

如《屈原》中充滿了音樂節奏和詩歌激情的《橘頌》和《雷電頌》,不僅渲染了悲劇氛圍,突出強化了人物性格和主題;而且其本身已溶化為整個劇本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屈原》為代表的郭沫若歷史劇大多是悲劇,以壯烈慘痛的歷史映現嚴峻悲憤的現實,屈原等形象崇高的使命感、光榮的事業,命運的價值往往都在悲壯的失敗中得到昇華。

這種悲劇美的氣氛是郭沫若史劇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標誌著中國現代悲劇藝術走向新的境地。

4 浨芮 上個世紀初話劇出現於中國,帶著新鮮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機,中國人已經開始把它當做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話劇《屈原》不成熟卻切中時代的要害,那些看來十分明顯的文學缺陷,都被鮮明的主題和昂揚的激情所掩蓋,成為呼喚愛國主義、抵抗日本侵略的風雲之作。

《屈原》是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

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於1942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

此後曾在蘇聯和日本上演。

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嬋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劇中“誣陷”和“天問”兩折已為越劇經典。

5 萬里長城 上個世紀初話劇出現於中國,帶著新鮮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機,以及明顯稚嫩的特徵,中國人並沒有完全瞭解話劇的構造和編織的規律,就已經開始把它當做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寫的話劇《屈原》便是這樣的作品,它不成熟卻切中時代的要害,那些看來十分明顯的文學缺陷,都被鮮明的主題和昂揚的激情所掩蓋,成為呼喚愛國主義、抵抗日本侵略的風雲之作。

七十餘年後時代變遷、意識形態流轉,這部一度被奉為歷史劇經典的劇作,少人評說,更少有人想得起來去排演。

讓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歷史的歸歷史,用文學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

6 巴黎圍牆巍峨 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屈原的動機,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

當時,抗戰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有人堅持抗戰,決心流盡最後一滴血,但也有人悲觀失望,信心不足,甚至鼓吹投降。

郭沫若因此說: “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

”(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等劇作。

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7 匿名用戶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

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複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

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

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

兩種類型各有千秋。

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

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

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

”(郭沫若: 《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

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

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

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麼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

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

他衝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鬥爭。

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

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

《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

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鬥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

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

”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

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

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

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卑鄙無恥。

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

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

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

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

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閒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

觀眾和讀者從這出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

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

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

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

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衝突做好了準備。

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

它像是始終迴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覆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

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

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

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裡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

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儘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迴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北方在地理上應該怎樣劃分,分別包括哪些省份∨郭沫若的話劇《屈原》中的嬋娟,在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 延伸閱讀 分析屈原人物形象,分析郭沫若《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郭沫若的《屈原》有關的內容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哪中國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的古詩各20首論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郭沫若《屈原》宋玉背叛了屈原?好像看郭沫若的劇本說的,真的嗎郭沫若的話劇《屈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郭沫若寫《屈原》的目的是什麼,郭沫若寫《屈原》的背景郭沫若的話劇《屈原》中的嬋娟,在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