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所說三摩地的錯謬(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摩地」又稱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

一般將意識心安住於一境,安定專注不散亂的定的狀態,通稱為三摩地。

但是這樣的說法很 ...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廣論》所說三摩地的錯謬(上) 詳細內容 上一集 下一集 第12集 由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

今天我們要略談的題目是「《廣論》所說三摩地的錯謬」第一單元,希望與您結下良善殊勝的正法因緣。

「三摩地」又稱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

一般將意識心安住於一境,安定專注不散亂的定的狀態,通稱為三摩地。

但是這樣的說法很容易令人以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樣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異的,這個差異在哪裡呢?聖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瑜伽師地論》卷11)可見三摩地的修證,必須意識心於所緣境界中具備審正觀察的觀,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說,意識心於所緣境界中,透過止與觀的方法才有三摩地的證入。

止、觀是能引生三摩地的方法,而三摩地則是由止與觀所獲得的結果;所以止與觀是前因,而三摩地是後果。

換句話說,必須藉由止以及觀才有三摩地,或稱為三昧,也就是正定、正受或是等持的功德產生。

譬如修學無相念佛法門,藉由訓練意識「心一境性」的「止」,專注一心安止於無相念佛的所緣境;以及藉由「審正觀察」的「觀」,來觀察無相念佛的念,是否有語言、文字、音聲、形相的聖號以及聖像出現,如果出現了,就必須再捨離,直到最後可以離開語言、文字、音聲、形相的聖號以及聖像,而於無相念佛安止下來;再觀察無相念佛的念是否持續不斷,如果中斷則再令意識心生起無相念佛的念;或是觀察無相念佛的念是否被五塵境拉走而散亂,若是散失,要再將心迴轉不攀緣五塵而安止於無相念佛;這樣反覆透過止觀的方法,止了又觀、觀了又止,止而觀、觀而止,止、觀雙運相輔相成,輾轉增上,最後可以達到整日無相念佛的功夫持續不中斷。

這時候心中就可以篤定自己已經鍛鍊好無相念佛淨念相繼的定力,也可以確定確實有無相念佛法門可修可證,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證無相念佛的方法與過程,而心得決定毫無懷疑,就稱為正定;於無相念佛產生一心輕安功德受用,就稱為正受;於無相念佛專念持守,遠離心的掉舉、惛沈、散亂而得到平等安詳,就稱為等持,這個時候就是達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

如果再以事一心的念佛三昧功夫進而參禪,讓心念「止」於所緣境話頭上,並藉由「觀」來尋覓從來離見聞覺知的金剛心如來藏;最後於因缘成熟時,一念相應證得金剛心如來藏,這時生起般若智慧,心得決定毫無懷疑,就是達到理一心的實相念佛三昧,或稱為金剛三昧了。

一般的外道也有許多三摩地,也就是種種定的說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說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說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間三昧,二、出世間三昧,三、世出世間三昧,這三個層面來作說明。

第一、世間三昧:一般是指四禪八定的修證,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於外道修。

在四禪八定的修證過程中,意識所緣的定境法塵是沒有語言、文字、音聲、形相、符號等,是無相的;甚至於在二禪等至位以上,前五識已捨,於五塵境界都無覺無觀,只有意識安住於定境中的法塵,所以不著五塵境界相。

至於其中定境止觀所觀的影相,是如來藏所生的定境法塵,藉由不斷降伏無始劫以來意根作意攀緣五塵的習氣,使得意識於定境中而作了別觀察,不緣於五塵;以這樣的止觀,來安住於有覺有觀、無覺有觀乃至無覺無觀三三昧境界中來證得四禪八定,但這只是世間三昧,還不是出世間三昧與世出世間三昧,因為雖然對於四禪八定具有審細正確觀察,而能夠了知四禪八定必須捨棄五欲五塵攀緣貪愛才能證得,但因為缺少了「審正觀察」解脫道的斷我見、我執的智慧,因此無法解脫出離三界生死,也不能成佛。

因為即使證得了三界最微細的非想非非想定,仍舊是三界意識細心境界,終究不離意識我的世間境界,無法使人出離三界,還是世間有漏定法,所以稱為世間三昧。

第二、出世間三昧:是指二乘人斷我見、我執而生起的空、無相、無願三昧,或者說為空、無相、無作三昧。

這三種三昧是意識心斷除我見、我執生起空、無相、無願而心得決定的二乘解脫智慧三三昧,並不是禪定的有覺有觀、無覺有觀以及無覺無觀的三三昧。

出世間三昧的意識所緣境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並且審細正確觀察一一蘊、一一處、一一界,尤其是徹底觀察識蘊意識我的虛幻是無常空,所以是生滅變異空相;既是無常生滅變異空相,於是對於五蘊我不再有所希求貪愛執著;既然對五蘊我無貪無執,就無願無作而心得決定棄捨滅盡五蘊,最後就可以捨報證入無餘涅槃,令後世五蘊我不再出生,而不再於三界輪迴生死;以出離三界世間生死輪迴為最終的目標,就稱為出世間三昧。

第三、世出世間三昧:是指大乘菩薩親證金剛心如來藏而生起的金剛三昧,乃至依金剛三昧所發起之無量無邊三昧。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說:【善男子!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而是金剛無有折損。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擬之法無不碎壞,而是三昧無有折損。

善男子!如諸寶中,金剛最勝。

菩薩所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於諸三昧為最第一。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來歸屬。

】(《大般涅槃經》卷24)大乘的金剛三昧不是禪定之三昧,是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後,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境界離一切六塵覺觀,不生不滅本來如是,而且永遠不可被毀壞,乃至將十方諸佛威神之力合為一無窮大之威神力,也無法將一低賤螞蟻的第八識毀滅,是每一眾生本有的真如佛性;因此,般若智慧發起無有懷疑而心得決定,是證得如來藏金剛心而得定,因此稱為金剛三昧,在所有三昧中最為第一。

因為菩薩所修一切三昧都是以金剛三昧為核心而有,歸屬於金剛三昧,這樣的三昧才是大乘般若實相智慧的三昧,才是佛法所說的金剛三昧或金剛三摩地,或者說為證得真如法身而入實相念佛三昧;而其餘有關禪定的三摩地,全都是三界世間法,並非大乘諸經所說的金剛三摩地。

大乘菩薩除了現觀五蘊我虛妄無常,而證得二乘的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同時也親證金剛三昧;依金剛三昧又復現觀金剛心第八識如來藏為真實之我卻又無我、空無形色,一切法在其境界中皆不存在,如是心得決定,稱為空三昧;在一切法中運行不輟,除真如法相外無一相可得,而真如法相也無相,不起心相、行相,所以無相,如是現觀,心得決定,稱為無相三昧;這樣的空性無相心體,能出生世間六塵萬法,卻不入世間六塵萬法,所以無願,如是現觀,心得決定,稱為無願三昧。

證悟菩薩轉依金剛心如來藏空、無相、無願體性,於是不再為個人利益有所願求、有所作為,所作所願一切皆為饒益眾生實證解脫乃至成佛,這是依金剛三昧而引發大乘菩薩所證的空、無相、無願三三昧。

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又說:【若菩薩摩訶薩能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便能究竟通達此等無量無邊殑伽沙數三摩地門,乃能證入諸佛境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0)意思是說,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依實證金剛三昧了知《般若經》義旨,而生起般若智慧方便善巧,現前觀察金剛心如來藏出生三界世間萬法,是一切萬法的根本心,但又出離三界世間萬法,本來解脫,本無生死,了知原來不須入無餘涅槃就已在本來清淨涅槃金剛心如來藏中,無須出離生死就本來無生無死,於是發起大願,生生世世迴入世間護持正法、利益眾生;並依實相般若金剛三昧繼續修學,乃至究竟通達金剛三昧所發起之大乘無量無邊三昧,而最後可以證入諸佛境界究竟成佛。

也因為這個不生不滅金剛心如來藏,祂既在世間卻又同時出離世間,因此稱為世出世間三昧。

但是宗喀巴卻是將生滅意識當作金剛心,根本不可能有金剛三摩地的實證。

例如,宗喀巴說:【釋菩提心論雖說阿賴耶識之名,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15)從這段文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宗喀巴以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否定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根本識,顯然宗喀巴對於大乘法之般若中觀根本未曾見道;對於小乘之解脫道亦未見道,尚墮於我見之中。

因為未斷我見,所以說意識為常不壞法,堅持意識是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全然違背經論中佛菩薩所說的聖教量;佛陀於四阿含諸經中,一再地說明五蘊有十八界,眼等六識是心,復有意根也是心,總共有七個識,這七個識乃名色之「名」所攝;由這七個識以及色身五根、六塵,所以有受、想、行蘊,合稱為「名色」。

而名色皆必須緣另一個識,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才能於三界六道中現行運作,並不是本來自在之法,都不是可以獨自存在不壞之法,都是所生之法。

因此,佛陀於阿含諸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名色之「名」中既然已經有六識以及意根總共七個識,而「名」與「色身」又同緣另一個「識」,那麼這個所緣之「識」,不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是什麼識呢?而宗喀巴由於不能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緣故,便加以否定;這樣我見深重,又誤會阿含經義旨,如何可說為已證阿含解脫道之聖者?這樣嚴重誤會阿含經義旨,認定意識為常住不壞法未斷我見之人,尚且對於三乘菩提中之小乘法生大誤會,不能證得小乘之三三昧,何況大乘之金剛三昧呢? 宗喀巴又說:【其薩埵者,真如一味無戲論,無分別智菩提心,即是金剛薩埵自性。

彼由分別所不能壞,故是金剛。

……真如性亦爾,由離障明顯,假立生名,故無始終生滅。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2)宗喀巴既然否定七、八識,那麼他所說的真如心,乃是意識心在淫樂高潮中一心受樂,而不生語言妄想之離念靈知覺知心;由「離障」明顯而說其為真如,其實根本未曾離障,未斷我見故,與常見外道一樣誤認意識心是常住不壞我。

宗喀巴如是自認為已經離障了,所以認為由「離障明顯」而說意識心變成真如了,是故假立「生」名,其實正是誤認意識心為第八識真如心之妄想者;因為這樣誤會的歪理而說「真如本無今有,然因離障而假名為生,然意識是本來無生的」,所以宗喀巴說意識覺知心因此「故無始終生滅」,從這樣來建立意識心「由離障明顯」而變成為金剛心真如法身。

宗喀巴又說:【班拶謂空性境與能緣智二無分別,名曰金剛,以非逆品所能壞故,能摧折所治品故,無始終故。

猶如法界無始無終,緣彼之心亦得彼名;以緣真如為彼相故。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18)宗喀巴否定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空、緣起性空,其實就是以「蘊處界一切法空」,本質上也就是諸法無常空,來作為佛法中所證之空性;依這個認知而說能緣此「空性」之智為能緣智,然後主張「空性境與能緣智二無分別,名曰金剛」,則是以「認知一切法空之意識覺知心及一切法空之空境」為一,而說空性境與能緣智二無分別,名為金剛,是以意識為不生不滅之法,違背佛於三乘諸經所說者,墮於意識層次之中,未斷我見,如何可以名為證悟之聖者而封為至尊呢?這樣的道理是說不通的。

錯認意識為空性心的宗喀巴,不知佛陀於初轉法輪四阿含諸經中早已評破意識,說意識為緣起之法,藉由根、塵、觸三而生意識,也就是由意根、法塵之接觸,方由阿賴耶識而生,是緣起之法故,夜夜斷滅,次晨復起;悶絕則斷滅,五勝義根正常時方能復起;正死位中、滅盡定位、無想定位亦皆如是;投生之後永遠斷滅,不能去至後世,因為現見一切有情的此世意識不從前世來,都不能知道前世事,而只能回憶此世中昨日以及小兒事的緣故。

這樣緣起緣滅的意識心,宗喀巴卻堅執為無始無終之心,強辯意識心是真如心;但是末那識尚且可滅,何況依於多緣才能現行之意識覺知心,如何可以說為金剛不壞之心?如何可以說為證得金剛三摩地?宗喀巴將意識心建立為法身,建立為密宗之金剛三昧心,其知見同於常見外道,窮其聰明才智,終究不能成就他所說的道理,因為只要具有般若智慧的佛子必會破斥之,以護正法。

所以,一切密宗學人不應追隨宗喀巴錯誤知見而共同毀謗第八識如來藏金剛心,否則將與宗喀巴同成謗菩薩藏者,同成一闡提人,善根悉斷。

《楞伽經》中佛說謗如來藏阿賴耶者名為斷善根人,一切密宗學人請千萬不要效仿宗喀巴的愚行,那麼您就是明哲保身有智慧的人。

「《廣論》所說三摩地的錯謬」第一單元,今天就說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45 上一集 下一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