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我國創新創業的人才流失問題 - 科技政策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其中人才流失(Brain Drain)細項指標排名僅第50名,且連續四年的全球排名皆 ... 流失,企業高階及專業人才不少人已被海外企業挖角,其中文創人才最早 ...
首頁
研究成果
初探我國創新創業的人才流失問題
葛孟堯
2015-11-26
4863
10.6916/STPIRP.2015-11-26.0001
導讀
2015年五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我國為第11名。
但其中人才流失(BrainDrain)細項指標排名僅第50名,且連續四年的全球排名皆下滑。
針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失不容易測量,是我國人才流失的必要討論議題。
有關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動問題,這也是當前相關政策中最為薄弱的一環,建議更應留心計畫對本國經濟、就業市場的正面影響效果。
若能正視創新創業的人才流動,當前政策則應更加強於本國創投到海外獵才與吸引創意來台。
文章圖片所有權:https://goo.gl/7U1PHf,CreatedbyStephenPierzchala
壹、緒論
在國家總體競爭力的分析評比中,人力與其知識含量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認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所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WCY)和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都設計有關教育品質、人才獲得與人才流失…等指標,融入所指的競爭力是一國的經濟發展力,核心精神正是高階人才培育和人才可利用性密切相關,以及勞動市場效率和創新指標也將教育系統品質、入學率、人才外流等納入評估。
2015年5月IMD所公布的2015年全球競爭力排名,我國為第11名,為亞洲國家第3名,相較去年在總排名上進步2名。
而新聞總是在追逐總排名的消長,這是每年五月當IMD公布全球競爭力排名時,相關機關與媒體就以此做為新聞,或許是檢討改進,也可能是批評謾罵。
事實上,無論是IMD的全球競爭力年報(WCY)、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銀行經商環境報告(WorldBank,DoingBusiness)或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指數(GlobalEntrepreneurshipDevelopmentInstituteIndex,GEDI),我國在這些全球競爭的評比中表現均為不俗,顯示在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獲得肯定的,但若細究各類指標的分項資料中,就能發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才議題是我國現階段最為嚴峻挑戰之處。
但是人才流失上,同樣的指標系統卻反映出台灣人才的流失問題,從企業問卷的反應中,台灣的人才流失問題在2015年達到得分最低,在IMDWCY所收錄統計資料的六十一國之中,台灣排名為第50名[註1],已經達到必須優先關注此議題的程度。
跟鄰近的國家相比,我國在WCY的人才流失細項得分與各國比較與趨勢透過PRIDE系統整理如下:
圖一我國人才流失指標與鄰近國家比較
相同地,在IMDWCY指標的細項中,另一項是吸引並留住人才(Attractingandretainingtalents)的問卷指標,我國在這項統計中,亦是在鄰近國家之中敬陪末座。
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圖二我國吸引留住人才指標與鄰近國家比較
藉由全球競爭力年報每年定期揭示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內容,再次提醒作為政策規劃與經濟發展的指南針,近年台灣在「吸引人才」的評比逐步下降,而讓人才流失的問題也加倍突顯其嚴重性。
貳、我國創新創業人才流失之觀察
在前文引用IMDWCY的報告細項中,我國人才流失的問卷反應是逐年日趨嚴重,從圖一整理,可以看到這項指標的趨勢及與鄰國比較。
當然,這類國際評比指標只是反應受訪者看法,並不是實際案例、統計資料。
早在2011年,國內《遠見雜誌》已對人才外流危機進行調查,所顯示臺灣二十年來人才不斷流失,企業高階及專業人才不少人已被海外企業挖角,其中文創人才最早出走,其次是金融界人才,從2005年到2011年是飛行機師、大學教授、醫護人員,以及關鍵高科技人才陸續外流。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洪德生(2012)卻引用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的發言疾呼,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人才,今日經濟是否能夠成長也是在人才,尤其是高階人才的培育缺口。
在我國在各項國家競爭力指標之中,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常見的具有優勢指標,這指標透過專業經理人的問卷資料獲得,表示我國在受訪的專業經理中能有高度的創業激勵氛圍。
要持續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要靠創新,而創業家精神是在經濟社會中刺激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汰換傳統較不經濟的產業,因此當前多數開發國家都對創業保持高度支持的態度,我國在這一項指標上正好可以有積極的發揮。
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不間斷地推出激勵創業方案、減少創業過程的法制障礙或相關課程,而這些政策措施也引來國際資金與創業團隊的注意,可以用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台灣創業人才的流失問題:
圖三我國創業精神指標與鄰近國家比較
一、當資金宣佈來台資助創業團隊
當2015年1月13日獵豹移動總裁傅盛宣布將投資一億新台幣作為天使基金[註2]。
隨後,3月3日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在台灣大學演講時,宣布將投入一百億新台幣成立創業基金,支持台灣創業團隊使用阿里巴巴平台把台灣農產品、工業產品、創意產品、新創服務賣到中國及全世界[註3]。
反思上述兩則新聞內容,台灣的創投界沒有一億?一百億嗎?台灣的創投規模當然大於這個數值,但是當台灣的年輕人、創業團隊接受這些國際創投挹注時,也代表這些團隊能藉由獵豹移動、阿里巴巴…等走入大陸市場、國際市場。
這與台灣本土創投的資金投資截然不同,在台灣創投與市場是兩種不同角色,而上述新聞的創投與市場是相互結合的,這也應該是我國當前創新創業政策中所欠缺的,應該更積極協助創業者能尋求關鍵的市場,而不是強調創投資金是否寬鬆、法令鬆綁…等問題。
二、創業困難度的比較
另一種聲音是在台灣創業困難的原因是設立公司程序複雜、限制法規很多。
但設立公司因為涉及民事責任與財產設定,相信各國都有相類似的行政程序、設立所需天數、營利事業稅率…等,透過收集鄰近國家在創業上的資料之後,可以發現台灣近年已經成為容易創業的國家,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表一鄰近各國在創業困難度的現況比較
議題參考國家
設立公司程序
設立公司天數
創業所需成本
VC可獲得性
企業營業稅
台灣
3
10.0
2.4*
3.88
17.0
韓國
5
5.5
14.6
2.22
22.0
新加坡
3
2.5
0.6
4.29
17.0
香港
3
2.5
0.8
4.33
16.5
日本
8
22.0
7.5
3.45
39.43
中國大陸
13
33.0
2.0
3.92
25.0
資料來源:IMD(2014)、ADB(2014)、WEF(2014)
在設立公司程序、設立公司所需天數、創業所需成本(佔GrossNationalincomepercapita比例,GNI比例)、創投可獲得性與企業最營業稅率等五個指標中,台灣雖然不是數一數二的表現,但也已經有想當不錯的創業環境,尤其創業所需成本雖然沒有計算,但商業司已經取消註冊公司最低資本門檻的限制,而在創投可獲得性與企業營業稅稅率,也屬於容易取得資金、稅率低的環境。
在台灣因為要創業而進行的行政程序、費用與等待天數,以及取得投資者挹注的管道,以及事業營利所得稅都屬於相當友善的國家,但這些因素都不是國際創業團隊來台投資的因素,如前段所言,國際投資團隊來台灣還是鎖定人才及創業點子的捕獵,這與當前施政重點在友善創業環境毫無關聯,有創意深度與創業實力的人才,是留在台灣,還是前進國際較好,是進一步在第二期創新創業政策中要審慎思考的。
肆、創新創業人才的流動要素
創業家精神全球前段的台灣,真正更大的挑戰是創新創業的種子無法在台灣紮根,面對國際創投給與整合式的創業資金,從創意篩選、評估、投資到市場開發,我國當前欠缺的是全球市場的創新創業,以及輔導企業家在道德責任上的建立。
本研究歸納創業人才的外流因素是我國市場規模過小,無法支持有國際潛力的創新創業團隊,而且多數產學政策、激勵創業政策對境外實施保持戒慎的態度,缺乏兼顧市場規模擴大的激勵,以及符合境內實施的要求是政策關鍵議題。
參考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指數(GlobalEntrepreneurshipandDevelopmentIndex,GEDI)提供的公式,市場規模是指國內市場與都市化程度乘積。
我國在這項表現甚低,比人口僅七百萬的香港還低,在鄰近國家中僅比人口五百餘萬的新加坡高一些,顯示我國的人才外流是受限在市場規模過小,同時又人才濟濟的緣故。
圖四以GEDI指標計算我國市場規模與鄰國比較
人才流失,如果樂觀詮釋這個名詞應該是人才流動(BrainCirculation),這亦符合我國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之後,必須思考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radeinServiceAgreement,TiSA)的基本精神。
因此,一方面我國必須回到總體經濟的思維擴大國內市場,並同時涉略海外市場的範疇,兩者加總才能作為振興經濟與加薪的同步目標。
另一方面是持續培育適切的高階人才、向海外人才市場獵才,讓人才呈現正向的流動,是遠比憂心人才流失,更能有積極的政策作為。
圖五國際化的創新創業人才流動要素
一、建立正確人才意識
首先必須認知,人才流失無法有個公正客觀的數據資料(Carrington&Detragiache,1999;Gibson&McKenzie,2011),因此多數的研究建議選用關鍵人才作為觀察。
相較於傳統討論以職業別的流失或流動研究來看,創新創業的人才流失或流動更難觀察,尤其在今日網路發達的年代,創新與創業可以憑藉網際網路完成,無須地理疆界的限制。
因此,首先必須讓政策制定單位重視到這個議題的測量難度,並有專業機構作為觀測與分析,讓相關行政機關能建立人才流失的正確意識。
二、積極延攬國際人才
相較於新加坡的英語環境,我國除了在語言環境容易吃虧以外,文獻回顧之中也論及法治公平(Borjas,1987)、政策鬆散程度(Docquieret.al,2007)、國家穩定性(Fitzgerald,2010)都是影響技術人力的遷移因素。
當然,經濟誘因是一個最基本的保健因素,但文獻認為薪資待遇反而太過基礎,沒有後續討論的意義,從政策面來看,更應該關注在延攬人才的稅制、福利…等優惠措施(Grogger&Hanson,2011),這部分可以從新加坡的政策觀察獲得充分的了解。
三、持續培養國內人才
當人才流失從警訊到實際現象發生時,國內容易出現反對培養人才的民意聲音,因為擔心流失而阻斷國內人才培養,不過先前多數文獻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舉措(Desaiet.al,2009),因此從技職教育、高等教育開始的在學教育、在職培訓,都是當前政策已經有所對應的。
與攬才有關的,是我國培育人才的機構能否作為延攬國際人才的跳板,雖然目前教育部及科技部都有相關辦法,但無法與新加坡集中資源的作法相比,這也值得政策面的深思。
四、擴大經濟市場規模
在相關文獻探討中,提到印度、中國、巴西、菲律賓與加勒比海島國(Cervantes&Guellec,2002)或巴西、肯亞與菲律賓Clemens(2009)的人力流出,都與市場規模的磁吸有關,因此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指數(GEDI)提供的簡易公式,我國的市場規模很難短期有所突破,相對海外市場變成我們無法避免的選項,師法新加坡的國際市場立國邏輯,更應該積極回應入世(WTO)的宣言。
樂觀詮釋人才流動(BrainCirculation),積極慎防人才流失(BrainDrain)與人才浪費(BrainWaste)。
若能發生人才回流(BrainGain),就必須借重以上四個流動要素的平衡,方能自然創造回流的機制。
[註1]有關IMD細項指標BrainDrain採問卷資料,問卷原文為:Braindrain(well-educatedandskilledpeople)doesnothindercompetitivenessinyoureconomy.
[註2]詳見新聞:《獵豹移動投資台幣一億挺創業,雷軍、傅盛談出台灣的落後》,東森新聞,2015年1月13日。
[註3]詳見新聞:《馬雲告訴你100億創業基金怎麼拿》,中時電子報,2015年3月3日。
延伸閱讀
韓國人才政策初探
人才流動,就不是問題
瑞士人才流動政策
腦機介面趨勢發展分析
從IMD世界競爭力評比看我國經濟成長與創新生態系統課題
人才流失
國家競爭力
創新創業政策
市場規模
人才回流
助理研究員
葛孟堯
目前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助理研究員,對於技術移轉、技術授權與智慧財產權的議題,有長期的實務經驗與研究成果。
葛孟堯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後曾短暫在醫療衛生產業就職,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於電子商務領域服務,因此對產業動態發展有深入了解及實務經驗。
於2012年起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健康產業概論及創新管理,葛博士在2014年正式進入本中心服務,負責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議題研究。
共有篇文章
最多人看的文章
腦機介面趨勢發展分析
物聯網將掀起工業4.0革命
CRISPR技術的應用、前景及挑戰
台灣碳纖維產業發展分析及研究
延伸文章資訊
- 1brain drain-翻译为中文-例句英语
使用Reverso Context: brain-drain,在英语-中文情境中翻译"brain drain"
- 2brain drain - Yahoo奇摩字典搜尋結果
brain-drain · vi. 人才外流 · vt. 使發生人才外流的現象 ...
- 3Brain Drain - 人才外流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人才外流 · Brain Drain · 名詞解釋: 人才外流係指其有專業知識及技術的人力移民或流向國外。 一般人對於「人才」的界定,認為泛指在學術上獲有高級學位者即為人才。這可能是 ...
- 4brain drain - 英中– Linguee词典
大量翻译例句关于"brain drain" – 英中词典以及8百万条中文译文例句搜索。
- 5brain drain翻譯及用法- 英漢詞典
brain drain中文的意思、翻譯及用法:人才外流;智囊流失。英漢詞典提供【brain drain】的詳盡中文翻譯、用法、例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