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中華民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高法院,簡稱最高院,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在二元訴訟制度下,屬於普通法院體系,於訴訟上是中華民國的三終審機關之一,行政組織上則隸屬於司法院。

最高法院(中華民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大廈創立時間1927年司法管轄權臺灣所在地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六號所在国 中華民國經緯度25°02′24″N121°30′36″E/25.040017°N121.509907°E/25.040017;121.509907坐标:25°02′24″N121°30′36″E/25.040017°N121.509907°E/25.040017;121.509907設立法源法院組織法法官人數70人(2015年)[1]檢察機關最高檢察署網址https://tps.judicial.gov.tw/最高法院院長現任吳燦首長上任時間2020年4月1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憲法法庭 司法院會議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待提名)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华民国选举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2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21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题中華民國主题中國主题臺灣主题查论编 最高法院,簡稱最高院,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在二元訴訟制度下,屬於普通法院體系,於訴訟上是中華民國的三終審機關之一,行政組織上則隸屬於司法院。

中華民國三終審法院分別為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

目录 1歷史沿革 2院長 2.1資格 2.2職務 3歷任院長 3.1訓政時期 3.2憲政時期 4組織 5管轄與權責 5.1一般案件 5.1.1民事案件 5.1.2刑事案件 5.2其他案件 5.3大法庭 5.3.1判例編修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参见 9外部連結 歷史沿革[编辑]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頒行《大理院審判編制法》,翌年正式定大理院官制,為全國最高終審機關,配置總檢察廳,是最高法院之前身。

1927年3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在武漢成立最高法院,原廣州國民政府大理院改為廣州分院;4月,蔣中正發動清黨,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於11月17日在南京成立最高法院;12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武漢最高法院,改為武漢分院[2];翌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組織法》,定最高法院為全國終審審判機關,至此最高法院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憲法》施行之初,最高法院在各地設有分院,分別為漢口(1927年12月由原武漢最高法院改組)、廣州(1927年3月由原廣州大理院改組)、北平(1928年由原北京大理院改組)、西安(具體設置年代不明)、重慶(1946年由原重慶最高法院改組)、瀋陽(1946年接收原「滿洲國最高法院」成立)6所,政府遷臺後均已裁撤。

1949年3月,最高法院隨司法院先遷往廣州;同年8月,最高法院由廣州遷至台北市,置於重慶南路司法大廈內辦公。

1992年3月23日,最高法院遷入長沙街現址迄今。

院長[编辑] 資格[编辑] 最高法院院長依《法院組織法》第50條,係特任官,由總統任命,並無固定之任期;但依《司法人員人事條例》第16條,須具備以下資格之一者方得為最高法院院長: 曾任司法院大法官、最高法院院長、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或懲戒法院院長者。

曾任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檢察署檢察官、高等法院院長或高等檢察署檢察長合計五年以上者。

曾任簡任法官、檢察官十年以上,或任簡任法官、檢察官並任司法行政人員合計十年以上者。

職務[编辑] 依據《法院組織法》第50條之規定,綜理全院行政事務,並任法官。

歷任院長[编辑] 訓政時期[编辑]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徐元誥 1927年11月5日 1928年11月13日 林翔 1928年11月13日 1932年11月5日 居正 1932年11月5日 1935年7月22日 焦易堂 1935年7月22日 1940年9月26日 李茇 1941年1月30日 1945年2月3日 夏勤 1945年2月3日 1948年7月13日[3] 憲政時期[编辑] 姓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謝瀛洲 1948年 1966年 查良鑑 1966年 1967年 陳樸生 1967年 1972年 錢國成 1972年 1987年 褚劍鴻 1987年 1993年 王甲乙 1993年 1996年 葛義才 1996年 1997年12月10日 林明德 1997年12月11日 2001年9月17日 吳啟賓 2001年9月18日 2007年9月11日 楊仁壽 2007年9月12日 2012年2月15日 楊鼎章 2012年2月16日 2015年10月26日 鄭玉山 2015年10月27日 2020年3月31日 吳燦 2020年4月1日 組織[编辑] 最高法院組織如下編制:[4] 最高法院院長 民刑事庭庭長會議 民刑事庭總會議 民事庭庭長會議 民事庭會議 民事大法庭 民事庭(第1至8庭) 刑事庭庭長會議 刑事庭會議 刑事大法庭 刑事庭(第1至9庭) 書記廳 民事庭書記科(第1至8庭) 民事科 編案股 審查股 分案股 速檢股 刑事庭書記科(第1至9庭) 刑事科 編案股 審查股 分案股 速檢股 文書科 文牘股 收文股 發文股 繕印股 監印股 機密股 訴訟輔導科 資料科 事務科 研考科 法警室 人事室 會計室 統計室 政風室 資訊室 各類委員會 民間之公證人懲戒覆審委員會 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 律師懲戒覆審委員會 國家賠償事件處理委員會 判例編輯委員會 法官職務評定 考績委員會 甄審委員會 法官自律委員會 財務收支審議委員會 管轄與權責[编辑] 一般案件[编辑] 除了行政事件依據《行政法院組織法》,以最高行政法院為其終審法院之外,依據《法院組織法》第48條之規定,中華民國最高法院管轄下列事件: 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第一審判決而上訴之刑事訴訟案件。

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第二審判決而上訴之民事、刑事訴訟案件。

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裁定而抗告之案件。

非常上訴案件。

其他法律規定之訴訟案件。

然而除了本條之規定外,最高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及《刑事訴訟法》、《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和《軍事審判法》之規定,尚管轄下列幾種案件: 對於簡易訴訟程序之第二審裁判,逕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或抗告之案件。

(《民事訴訟法》第436-2條) 第三審法院管轄之民、刑事再審案件。

(《民事訴訟法》第499條、《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當事人對於第一審法院依通常訴訟程序所為之終局判決,就其確定之事實認為無誤,而合意逕向第三審法院上訴之民事案(飛躍上訴)。

(《民事訴訟法》第466-4條) 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0條或26條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民、刑事案件。

依據軍事審判法第181條,經高等軍事法院或最高軍事法院宣告死刑或無期徒刑之案件。

不過並非上述所稱的所有案件皆能上訴之最高法院,各類案件依據民、刑事訴訟法規,分別尚有不同之限制: 民事案件[编辑] 從上述法院組織法可知,最高法院管轄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第二審判決而上訴之民事訴訟案件,然而並非所有第二審判決都可以上訴到最高法院,因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466條第1項之規定,因上訴所得受之利益,不逾新台幣100萬元者,不得上訴。

且同條第3項更規定司法院得因情事需要,以命令增減50萬元。

而司法院已於2002年將上訴第三審之利益額數,提高為新台幣150萬元。

[5]故可知,目前就上訴利益額未滿150萬的民事案件不得上訴至最高法院。

另外,依據《民事訴訟法》第466-1條,採取律師強制代理,亦即所有要上訴至最高法院的第三審案件必須要委任律師為其訴訟代理人,如未委任律師即提起上訴,則第二審法院應命其補正,若當事人未於期間內補正,亦未依第466-2條聲請第三審法院為之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時,則第二審法院應以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

最後,同法第469-1條更規定,除了以第469條各款所規定將造成判決當然違背法令之事由以外的其他事由提起第三審上訴,須經最高法院的許可,是為「上訴許可制」。

刑事案件[编辑] 對於刑事案件,《刑事訴訟法》對此亦有所規定,而使符合《法院組織法》第48條所列的案件並不一定能夠上訴至最高法院,《刑事訴訟法》第376條便基於訴訟經濟的考量,所以對於輕微案件設有例外規定,下列案件不得上訴於最高法院: 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

《刑法》第320條、第321條之竊盜罪。

《刑法》第335條、第336條第2項之侵占罪。

《刑法》第339條、第341條之詐欺罪。

《刑法》第342條之背信罪。

《刑法》第346條之恐嚇罪。

《刑法》第349條第1項之贓物罪。

但若是上列各罪,第一審非有罪判決,而第二審撤銷改判有罪者,此種情況若仍不能上訴,司法院釋字第752號解釋認為沒有使其能在第一次被判有罪後至少獲得一次救濟,有突襲裁判之嫌。

因此《刑事訴訟法》事後修正,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經第二審法院撤銷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者,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上訴。

但依此但書上訴三審者,若經撤銷發回後仍判決有罪者,就不能再次上訴於最高法院。

於《刑事妥速審判法》亦有規定對於上訴最高法院之限制: 案件自第一審繫屬日起已逾六年且經最高法院第三次以上發回後,第二審法院更審維持第一審所為無罪判決,或其所為無罪之更審判決,如於更審前曾經同審級法院為二次以上無罪判決者,不得上訴於最高法院。

除前條情形外,第二審法院維持第一審所為無罪判決,提起上訴之理由,以下列事項為限: 判決所適用之法令牴觸憲法。

判決違背司法院解釋[註1]。

判決違背判例[註2]。

其他案件[编辑] 有關刑事補償之案件,補償請求人不服初審機關之決定者,得聲請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覆審(《刑事補償法》第18條第1項)。

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法官,由司法院院長指派之最高法院院長及法官八至十六人兼任,分庭辦理刑事補償事務。

每庭由院長與法官四人組成(《刑事補償事件審理規則》第18條)。

律師懲戒覆審委員會,由最高法院院長指定法官四人,並由該院函請最高法院檢察署指定檢察官二人、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薦律師五人、學者二人組織之;委員長由委員互選之(《律師懲戒規則》第2條第2項)。

大法庭[编辑] 依《法院組織法》第51-1條,最高法院設民事大法庭、刑事大法庭,裁判法律爭議。

民事大法庭、刑事大法庭裁判法律爭議,各以法官十一人合議行之,並分別由最高法院院長及其指定之庭長,擔任民事大法庭或刑事大法庭之審判長。

民事大法庭、刑事大法庭之庭員,由提案庭指定庭員一人及票選之民事庭、刑事庭法官九人擔任。

最高法院審理案件,若目前預計採用的法律見解,與先前最高法院裁判所採用的見解相違背,應啟動徵詢程序,詢問其他各庭之意見,如果各庭所發表之見解一致,則達成統一見解之目的,不須提案至大法庭;之後的裁判皆須遵循此統一見解,否則應循相同步驟重新徵詢。

若經上述徵詢程序,其中有不同意見者,應提案至大法庭進行裁判。

經大法庭裁判後,原因案件受該大法庭裁判之意旨拘束;其他案件者若擬不採大法庭之見解,應循徵詢之程序重新提案至大法庭挑戰該見解,否則亦應採用相同見解。

2022年1月4日《憲法訴訟法》生效後,雖然該日前送達的確定判決不得依新法提出裁判憲法審查,但若確定判決採用了大法庭見解,則例外允許於修正生效後六個月內聲請。

判例編修[编辑] 参见:判決先例 2018年12月7日前,最高法院依據《法院組織法》第57條第1項之規定,就其所持之法律見解,認為有編為判例之必要時,可以召開民、刑事庭會議或民、刑事庭總會加以決議後,將特定的判決選為判例。

而判例的效力,依據司法院釋字第154號解釋理由書[6]可知,最高法院及行政法院判例,在未變更前,有其拘束力,可為各級法院裁判之依據,同時亦為違憲審查之標的,具有類似於法律和命令的地位。

而依《法院組織法》第57條第2項之規定,若最高法院認為判例有變更之需要時,也可以上開程序加以變更或是宣告不再援用。

判例雖曾作為違憲審查標的,但按司法院釋字第687號解釋理由書:「判例乃該院為統一法令上之見解,所表示之法律見解,與法律尚有不同,非屬法官得聲請解釋之客體。

」,其範圍有所限縮。

2018年12月7日後,《法院組織法》修法生效,自此判例制度走入歷史,以新的大法庭制度取代;修正生效前已選編之判例,自此其效力與不是判例的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注释[编辑] ^《憲法訴訟法》已生效,憲法法庭所為之判決是否包含於此款內,仍待修法解決 ^判例制度已被大法庭制度取代。

依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大字第1797號刑事大法庭裁定意旨,判決違反大法庭裁定見解或違反經徵詢程序達成意見一致之判決見解者,構成本條之「判決違背判例」 参考文献[编辑] ^司法院大法官及所屬各機關法官人數-按年別分(PDF).中華民國104年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統計處.2016[2016-08-31].(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9-26).  ^陈红民.《南京國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01[2021-04-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組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最高法院 ^司法院(91)院台廳民一字第03075號函釋.[2009-05-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釋字154號解釋.[2009-05-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参见[编辑] 清末新官制:大理院、法部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大理院、平政院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司法院、最高行政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臺灣高等檢察署 臺灣地方法院(英语:DistrictCourts(Taiwan)) 吳燦量刑基準 大法庭制度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分类:最高法院(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英文) 查论编 中華民國法院憲法法院憲法法庭普通法院最高法院(三審)高等法院(二審)       地方法院(一審)最高法院臺灣高等法院本院宜蘭地方法院、基隆地方法院、臺北地方法院、士林地方法院、新北地方法院、桃園地方法院、新竹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苗栗地方法院、臺中地方法院、南投地方法院、彰化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雲林地方法院、嘉義地方法院、臺南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高雄地方法院、橋頭地方法院、屏東地方法院、澎湖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花蓮地方法院、臺東地方法院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金門地方法院、連江地方法院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二審)最高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一審或二審)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臺南高等行政法院(籌設中)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一審)各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懲戒法院、司法院刑事補償法庭軍事法院(戰爭時期開設)最高軍事法院(三審)高等軍事法院(二審)地方軍事法院(一審)國防部最高軍事法院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國防部北部地方軍事法院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高雄分院國防部南部地方軍事法院注:本模板仅导航现存和筹设中的法院。

另见:大陸時期法院列表。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最高法院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文莱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阿尔察赫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最高法院_(中華民國)&oldid=70342083” 分类:​中華民國終審法院各国最高法院臺北市中正區的政府機關中華民國法律隐藏分类:​维基数据存在坐标数据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English日本語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