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由於唐朝皇室姓李,又相傳其為老子(李耳)之後,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會也很流行。
... 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
中國宗教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中國最早的宗教可以概括為「敬天法祖」,即對天的崇拜。
除「天」(最高神,又稱「上帝」,同於基督教的「上帝」)。
並於漢朝形成有組織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佛教於東漢傳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於唐朝傳入。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五大宗教」即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語境下指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
自漢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國家正統指導思想。
雖然有些朝代有崇道,或者崇佛的時期,但是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能力形成像西方和中東那樣一教獨尊、政教合一的局面。
目次
1上古
1.1原始巫覡宗教
1.1.1禮樂制度
2東漢
2.1道教興起
2.1.1五斗米道
2.1.2太平道
2.2佛教傳入
3魏晉南北朝
3.1佛教在魏晉南北朝
3.1.1漢人佛教的萌芽
3.1.2慧遠與淨土宗
3.1.3北魏太武帝滅佛
3.1.4達摩與禪宗
3.1.5梁武帝與范縝
3.1.6北周武帝滅佛
3.2道教
3.2.1五斗米道於南朝
4隋唐五代
4.1道教
4.1.1唐高宗追尊老子
4.2景教傳入
4.3伊斯蘭教傳入
4.4摩尼教傳入
4.5瑣羅亞斯德教傳入
4.6佛教在唐朝
4.6.1七迎佛骨
4.6.2唐武宗滅佛
5兩宋遼金
5.1佛教
5.1.1後周世宗滅佛
5.2道教
5.2.1道君皇帝宋徽宗
5.3鐘相巫教起義
5.4猶太教在開封
6元朝
6.1藏傳佛教
6.2道教全真派
6.3穆斯林阿難答與海山的帝位之爭
6.4也里可溫教
6.5白蓮教
7明朝
7.1儒家理學
7.2白蓮教第二次起義
7.3伊斯蘭教
7.4道衍和尚與明成祖
7.5藏傳佛教格魯派形成
7.6羅馬天主教
7.7南明與羅馬天主教
7.8民間秘密宗教的興起
8清朝
8.1藏傳佛教在清朝
8.2湯若望與木陳忞爭奪順治帝
8.3中國禮儀之爭
8.4白蓮教等民間宗教
8.5鴉片戰爭之後基督教在華傳播
8.6拜上帝教與太平天國
8.7西部回變
8.8義和團運動
9近代
9.11949年以前
9.21949年以後
10參考文獻
11研究書目
12參見
上古[編輯]
原始巫覡宗教[編輯]
主條目:巫覡宗教和祖先崇拜
天地崇拜是中國傳統宗教的核心,數千年來未曾改變。
此外,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的崇拜也是中國傳統宗教的重要部分。
禮樂制度[編輯]
主條目:周禮、諸子百家和儒家
周朝建立後,周公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整合從前的原始宗教儀式制度(夏禮、殷禮)成為新的社會制度(周禮),以維護封建統治。
由於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導致「文化下移」且「私學勃興」,各諸侯國爭相改革,「諸子百家」實則有上千家,四處遊說講學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與創造性地探索。
孔子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亂象,主張恢復禮樂制度才能解決社會問題。
東漢[編輯]
道教興起[編輯]
主條目:道教歷史
道教的出現經過了一個漫長過程,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中國人的祭天、祭祀自然山川等的活動。
戰國時期方仙道興起,西漢讖緯之學盛行,黃老道出現,已經是有組織宗教的萌芽。
東漢靈帝時(167年-189年)出現的太平道教團組織和《太平經》的流傳,標誌著有組織的道教最終形成。
五斗米道[編輯]
主條目:五斗米道和張陵
五斗米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天師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
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
據《後漢書》及《三國志》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同時又被稱為「米巫」、「米賊」或「米道」。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個名稱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關,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說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五斗彌」教)。
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
太平道[編輯]
主條目:黃巾起義和張角
佛教傳入[編輯]
主條目:中國佛教史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雖在漢代已傳入中國,但東漢、曹魏、蜀漢、東吳及西晉等政權明令禁止漢人出家為僧,那時的佛教還是胡人的宗教。
但是也有少量漢人不顧禁令出家為僧。
由於漢室禁教,早年佛教徒為了進入中國,曾依附道教,自稱是「浮屠道」,是道教其中一個分支,提出老子化夷。
根據老子化夷說,佛教其實亦源出老子,與道教同源。
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晨問於群臣。
太史傅毅答:「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是他。
」,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訪求佛道。
於西域蔡愔遇竺法蘭及攝摩騰兩人,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還洛陽,明帝特建白馬寺給他們居住。
竺法蘭與攝摩騰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1]。
魏晉南北朝[編輯]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編輯]
漢人佛教的萌芽[編輯]
主條目:笮融
後趙建武元年,經佛圖澄勸化,後趙正式允許漢人出家,從此佛教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及日後的北朝逐步在中原普及,甚至影響南朝。
[2]。
慧遠與淨土宗[編輯]
主條目:淨土宗和慧遠
北魏太武帝滅佛[編輯]
主條目:太武帝
達摩與禪宗[編輯]
主條目:達摩和禪宗
梁武帝與范縝[編輯]
主條目:梁武帝和范縝
南朝范縝非佛,作《神滅論》,梁武帝崇佛,作敕書《答臣下神滅論》,勸其改變觀點。
北周武帝滅佛[編輯]
主條目:北周武帝滅佛
道教[編輯]
五斗米道於南朝[編輯]
主條目:盧循、孫恩之亂;盧循和孫恩
隋唐五代[編輯]
道教[編輯]
唐高宗追尊老子[編輯]
由於唐朝皇室姓李,又相傳其為老子(李耳)之後,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會也很流行。
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
景教傳入[編輯]
主條目:景教
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指波斯而非古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景教經書到長安,由宰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
景教是古代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在唐朝時的譯名。
伊斯蘭教傳入[編輯]
主條目:中國伊斯蘭教
唐代時,廣州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各國船隻往來頻繁,尤以大食商人最為活躍。
由於海陸對外交通發達,連帶使回教傳入中國。
摩尼教傳入[編輯]
主條目:方臘和摩尼教
中亞地區的摩尼教勢力一度較為興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
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
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瑣羅亞斯德教傳入[編輯]
佛教在唐朝[編輯]
七迎佛骨[編輯]
佛教在唐朝也很興盛,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傳教。
唐皇室七迎佛骨(見法門寺),刑部侍郎韓愈非佛,上書《諫迎佛骨表》。
唐武宗滅佛[編輯]
主條目:唐武宗滅佛
兩宋遼金[編輯]
佛教[編輯]
主條目:後周世宗滅佛
宋朝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機構是左右街僧錄事,隸屬於鴻臚寺。
各州府或大剎設僧政司,管理一境或一寺事務。
宋朝佛教宗派以禪宗和淨土宗最為興盛。
而禪宗之中又以臨濟、雲門二宗最為繁茂。
淨土宗相對禪宗而言更為俗化。
原先艱深的理論被闡釋的更加簡單化與口號化。
與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與漢化。
宋朝沿用唐朝的度牒制度,度牒相當於出家許可證,沒有度牒就屬於不合法的「私度」。
度牒制度原本是為了控制僧尼和道士人數,限制寺院的規模。
但是自宋神宗朝起,為解決財政短缺,政府開始將僧尼道士度牒貨幣化,度牒淪為國家的斂財手段。
其後度牒買賣始終參與國家財政運轉,徽宗時期和紹興年間尤為嚴重。
後周世宗滅佛[編輯]
道教[編輯]
道君皇帝宋徽宗[編輯]
主條目:宋徽宗
與佛教相比,道教在宋朝變化繁多。
宋朝管理道教的機構是禮部所屬的祠部。
宋朝道教出現了內丹派南宗、正一道、淨明道和全真道等新的道教教派。
最後全國形成了真大道教、正一道和全真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鐘相巫教起義[編輯]
主條目:鐘相和楊麼
猶太教在開封[編輯]
主條目:開封猶太人
元朝[編輯]
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
元朝皇室祭祖、祭太廟或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
忽必烈時期藏傳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
八思巴被奉為國師,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頂。
但底層蒙古人社會仍然大多信奉薩滿教。
其他民族則信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基督教等。
元朝僧人有免稅免役特權,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機為僧,甚至干預訴訟,橫行鄉里,成為元代的一個社會問題
藏傳佛教[編輯]
主條目:八思巴和楊璉真伽
楊璉真伽盜墓案。
道教全真派[編輯]
主條目:全真教、王重陽和丘處機
穆斯林阿難答與海山的帝位之爭[編輯]
主條目:阿難答和元武宗
也里可溫教[編輯]
主條目:也里可溫教
也里可溫教是元代時,對於天主教徒的稱呼,文字紀錄見於《元史》之中,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等。
「也里可溫」一詞歷來史家均不明其義,直至歷史學家陳垣於1917年作《元也里可溫教考》,明確指出「也里可溫」即「敬拜耶和華者」,也里可溫教為元代傳入之天主教一事,亦正式被中國史學界確實。
13世紀時,蒙古西征,羅馬教廷遂於1245年至1253年間,向蒙古帝國派出多明我會及方濟各會的宣教士。
1254年,方濟各會宣教士呂柏克(魯不魯乞)有一機會到達上都和林向大汗蒙哥宣教,但未能成功説服大汗歸向羅馬教廷。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請馬可波羅之父及叔父返回羅馬,並向羅馬教廷提議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國,然而最後只有二人自願前往,且皆在未抵達中國前折返。
及至1289年,羅馬教廷再派方濟各會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前往蒙古帝國。
1293年,宣教士孟德高維諾到達元大都拜見忽必烈,並獲准在蒙古帝國宣教,由是開始了羅馬天主教(當時稱也里可溫教)在華傳教的歷史。
孟德高維諾亦把新約翻譯成蒙古文。
1328年,羅馬天主教宣教士孟德高維諾死於中國,當時全中國有羅馬天主教信徒三萬人。
得到元庭之准許終元一代,方濟各會不斷派宣教士來華宣教。
及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也里可溫教亦隨著蒙古帝國在中國統治的結束而在中國消聲匿跡。
白蓮教[編輯]
主條目:白蓮教
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
因其教徒禁食蔥乳、受持五戒、不殺生不飲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且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
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在歷史上發動多次民變,屢次受到鎮壓。
在元朝時,白蓮教與明教、紅巾軍、彌勒信仰有關。
元末白蓮教和明朝建國的關係亦有專書介紹。
在明朝以後,接受了羅思孚的「無生父母」思想,成為了羅教系統的秘密宗教。
明朝[編輯]
明朝在中央設僧錄司,處理全國僧務;府設僧綱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分別處理地方各級所管轄的僧務。
儒家理學[編輯]
明朝是一個漢民族復興時代,針對元朝蒙古人統治的宗教興盛,明朝反其道而行之,壓制宗教,弘揚漢學,特別是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理學。
但是理學無法徹底擺脫元朝宗教的傳統,因而明朝理學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宗教傾向。
任繼愈甚至認為儒家在這個時候已經變成宗教[3]。
白蓮教第二次起義[編輯]
主條目:唐賽兒和白蓮教
伊斯蘭教[編輯]
主條目:鄭和
部分回族人有傳說,認為明初「十大回回保國」,但《明史》等正史中從未記載常遇春、胡大海、藍玉、沐英、馬皇后等人是回回,這種說法僅僅是回族民間傳說,缺乏史料支持。
明朝歷代統治者對伊斯蘭教採取懷柔政策。
道衍和尚與明成祖[編輯]
主條目:道衍、北帝、明成祖和大報恩寺
藏傳佛教格魯派形成[編輯]
主條目:宗喀巴和格魯派
明初,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在西藏創格魯派。
羅馬天主教[編輯]
主條目:中國基督教史、西學東漸、沙忽略、利馬竇、大秦景教流行碑、聖教三柱石和孫元化
明朝末期,羅馬天主教耶穌會教士進入中國。
南明與羅馬天主教[編輯]
主條目:孝剛匡皇后、朱慈炫、卜彌格、龐天壽、陳安德和歷山七世
民間秘密宗教的興起[編輯]
主條目:羅思孚、羅教、齋教和一貫道
羅教在明代中期由軍人羅清創立,以《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六冊」為主要經書,主張尋求人心本性的覺悟,反對外在的宗教儀式或造像,適合在家修行,信眾以運河水手為主要基礎,會堂遍布大江南北,各自為政,信徒素食、念經,作風平和。
在民間,羅清被稱為「羅祖」,地位崇高,羅教也常被民眾視為佛教的一支,信徒眾多,分成多個派系,往往與白蓮教並稱,在山東一度威脅正統佛教的地位,在清代多次受官府取締,被指斥為邪教,支派流衍成長生教、青蓮教、真空教等多個教派。
清朝[編輯]
藏傳佛教在清朝[編輯]
清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
湯若望與木陳忞爭奪順治帝[編輯]
羅馬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與佛教禪師木陳忞(道忞)在宮中互相爭勢,爭奪順治帝,最後順治帝選擇了佛教。
中國禮儀之爭[編輯]
主條目:中國禮儀之爭和清中期禁教
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編輯]
主條目:白蓮教和川楚教亂
1795年-1804年,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起義。
嘉慶十八年(1813年)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又稱八卦教)舉行武裝暴動,沖入紫禁城。
鴉片戰爭之後基督教在華傳播[編輯]
主條目:馬賴
拜上帝教與太平天國[編輯]
主條目: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國
西部回變[編輯]
主條目:同治陝甘回變
義和團運動[編輯]
主條目:義和團運動
近代[編輯]
1949年以前[編輯]
儒家宗教化的孔教
非基督教運動
主條目:非基督教運動
1949年以後[編輯]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澳門宗教和香港宗教與風俗
主條目:台灣宗教
參考文獻[編輯]
^趙朴初居士編著《佛教史略》
^龙泉:汉地教团的建立及早期形态.[2009-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任繼愈:《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1988年
研究書目[編輯]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宗樹人:〈民國救世團體與中國救度宗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中國民間宗教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台灣宗教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
中國宗教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自由
法規政策
憲法
原文
婚姻法
原文
教育法
原文
宗教事務條例
原文
反滲透
基督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原則
有關部門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
官方組織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
中國宗教學會
中國無神論學會
中國反邪教協會
凱風網
全國性合法宗教及其團體(院校)道教
中國道教協會
道觀
名山
重點宮觀
佛教
中國佛教協會
世界佛教論壇
名山
寺院
佛像
漢傳佛教重點寺院藏傳佛教
藏密
祖古轉世傳承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
活佛證
高級佛學院
寺廟法制教育
南傳佛教
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團體朝覲
門宦制度
念「尼卡」、塔立甫
解經工作
新編臥爾茲演講集
清真寺|清真女寺
院校
天主教
一會一團: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梵關係
敘任權鬥爭/自選自聖
地上教會/地下教會
中華殉道聖人
教區
主教
聖堂列表
宗座聖殿
主教座堂
修院
聖母朝聖地
河北東閭
上海佘山
基督教(新教)
「兩會」:全國三自、中國基督教協會(愛德基金會、愛德印刷公司、金陵協和神學院)
三自教會/地下教會
中國自立教會、地方教會、真耶穌教會、安息日會
《三自宣言》、獻堂獻廟、聯合禮拜、控訴運動、《讚美詩(新編)》、神學思想建設
教堂、神學院校
非全國性合法宗教及其團體東正教
中華東正教會
黑龍江
哈爾濱
內蒙古
新疆
北京
上海
香港
中華殉道聖人
少數民族傳統宗教及信仰
薩滿教
苯教
佤族原始宗教
賽瑪教
羊橋寨信仰
白族本主崇拜
彝族畢摩、蘇尼
納西族東巴教
壯族麼教
布依族摩教
師公教
漢族傳統宗教
孔教
香港
澳門
深圳
三一教
福建
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
其他信仰及其組織
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
儒教
墨教
羅教
先天道
一貫道
猶太教
神道教
摩尼教
摩門教
新紀元運動
巴哈伊信仰
印度教
非法教派或團體行政認定的邪教佛教相關
觀音法門
靈仙真佛宗
華藏宗門
圓頓法門
心靈法門
新教異端
呼喊派(派生:召會、地方教會、中華大陸行政執事站、全能神教會/東方閃電、被立王及其派生的主神教)
門徒會
全範圍教會
靈靈教
新約教會(派生:血水聖靈)
統一教
三班僕人派
天父的兒女
達米宣教會
世界以利亞福音宣教會
法院認定的邪教
華藏宗門
銀河聯邦
部分基督教家庭教會
日月氣功
生命禪院
氣功團體
中功
日月氣功
閱論編中國基督教史 對創造並主宰萬有者之稱謂
神
上帝
天→天主四字神名(YHWH/雅威/上主)/「耶和華」
主要教派及其聖經譯本景教天主教(思高本、牧靈聖經)東正教(新遺詔聖經)新教(和合本、新譯本、現代本) 唐朝背景
東方亞述教會
絲綢之路
大事
唐代三夷教 ·武則天建天樞 ·唐武宗滅佛
人物
阿羅本主教 ·景淨
教堂
長安大秦寺 ·范陽崇聖院
文獻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景教經典 ·一神論 ·三威蒙度讚 ·大聖通真歸法讚 ·序聽迷詩所經 ·宣元至本經 ·志玄安樂經 ·尊經
藝術
藏經洞基督像 ·高昌景教寺院壁畫
象徵
景教十字架
更多條目... 元朝背景
蒙古帝國 ·海上絲綢之路
人物
審溫·列邊阿答 ·拉班·掃馬 ·雅巴拉哈三世 ·唆魯禾帖尼 ·孟高維諾 ·鄂多立克 ·馬黎諾里(英語:Giovannide'Marignolli) ·加大利納·維里奧尼
教堂元大都十字寺更多條目... 明朝背景
收復失地運動、大航海、保教權 ·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 ·西學東漸(蘭學) ·入關戰爭
大事(人物)
南京教案 ·嘉定會議
天主教相關人物及組織澳門教區...方濟各會...耶穌會
聖方濟·沙勿略 ·高一志 ·郭居靜 ·羅明堅 ·艾儒略 ·利瑪竇(利瑪竇規矩) ·湯若望 ·白晉 ·卜彌格
華籍神父羅文藻奉教官員
聖教三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孫元化 ·王徵 ·朱宗元 ·劉宇亮 ·丁魁楚
親教官員葉向高南明信徒永曆帝、王太后、王皇后、朱慈煊、龐天壽、卜彌格
文獻
歷代神仙通鑑 ·天主實錄(羅明堅、利瑪竇) ·利瑪竇中國札記 ·崇禎曆書(曆局)
更多條目... 清朝大事(人物)康熙曆獄(湯若望、南懷仁、楊光先、康熙帝)
尼布楚條約(徐日升、南懷仁、東正教北京傳道團)
中國禮儀之爭(龍華民、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教宗克勉十一世、康熙帝、顏璫、鐸羅、艾若瑟、樊守義、嘉樂、澳葡政府)
清中期禁教(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
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
教案:青浦教案 ·西林教案 ·揚州教案 ·天津教案 ·貴陽教案 ·安慶教案 ·烏石山教案 ·合肥教案 ·蕪湖教案 ·古田教案 ·曹州教案拜上帝會、太平天國(洪秀全、梁發、羅孝全)
義和團運動(太原教案、中華殉道聖人、中華聖母東閭顯現事件)天主教相關人物及組織聖座
教宗依諾增爵十世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 ·教宗克勉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二世
耶穌會
湯若望 ·白晉 ·南懷仁 ·郎世寧 ·龍華民 ·徐日升 ·艾若瑟 ·衛匡國、吳歷神父
多明我會
羅文藻主教(華籍) ·閔明我 ·聖白多祿主教
巴黎外方傳教會
顏璫 ·聖徐德新主教 ·聖金大建神父、崔良業神父
朝鮮
昭顯世子 ·李承薰
新教相關人物及組織
席勝魔 ·郭士立 ·麥嘉諦 ·慕拉第 ·劍橋七傑 ·埃里克·利德爾 ·艾偉德
倫敦會
偉烈亞力 ·麥都思
美國公理會
裨治文 ·伯駕醫生
大英浸信會
李提摩太 ·其他傳教士...
中國內地會
戴德生 ·何斯德 ·其他傳教士...
加拿大長老會
馬偕 ·顧約拿單 ·其他傳教士...
其他差會...文獻
天學詩(吳歷神父) ·身見錄(樊守義) ·華英字典(馬禮遜)、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勸世良言(梁發) ·新遺詔聖經(固利乙)
更多條目... 中華民國大事(人物)
非基督教運動 ·抗日戰爭(饒家駒神父、雷鳴遠神父)、第二次世界大戰(張剛毅神父、陸征祥神父) ·中教建交
天主教相關人物及組織聖座
教宗庇護十二世(對華關係) ·天主之僕剛恆毅樞機 ·黎培里樞機 ·田耕莘樞機(華籍) ·于斌樞機(華籍)
華籍主教
朱開敏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
耶穌會
趙振聲主教 ·馬相伯神父 ·饒家駒神父 ·德日進神父
主徒會天主之僕剛恆毅樞機本篤會陸徵祥院長方濟各會真福雷永明神父(聖經思高本)新教相關人物及組織
宋嘉澍 ·計志文 ·宋尚節 ·林獻羔 ·袁相忱 ·江守道 ·晏陽初 ·馮玉祥 ·佟麟閣 ·吳貽芳
中華聖公會
何明華會督
中華基督教會總會伯特利教會
石美玉醫生
胡遵理
基督徒會堂
王明道
史家胡同會堂
地方教會
倪柝聲
王載
李常受(召會)
廣學會
中國自立教會
真耶穌教會
耶穌家庭
文獻
和合本聖經
普天頌讚
益世報(雷鳴遠神父)
更多條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組織
中共中央統戰部十二局(國家宗教事務局十二局)三自愛國教會(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華東正教會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天主教地下教會 ·中國新教地下教會主要法定邪教:呼喊派(召會:爭議) ·全範圍教會(哭重生派) ·全能神教會(東方閃電) ·三贖基督中華聖公會港澳教區→香港聖公會 ·天主教香港教區 ·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
天主教大事(人物)
中梵交惡(炮擊天安門案、聖母軍事件) ·龔品梅反革命集團案(龔品梅主教) ·自立革新運動(王良佐神父、皮漱石總主教)、自選自聖(董光清主教) ·朱洪聲反革命集團案(朱洪聲神父)、東閭事件 ·三原會議(張剛毅神父、范學淹主教)
天主教其他人物
龔品梅樞機 ·胡振中樞機 ·金魯賢主教 ·傅鐵山主教 ·劉柏年 ·陳日君樞機 ·湯漢樞機 ·韓大輝總主教 ·孔漢思神父
新教大事
(人物)
三自愛國運動(周恩來、吳耀宗) ·控訴運動 ·獻堂獻廟、聯合禮拜 ·鎮壓反革命運動(羅竹風):倪柝聲反革命集團案、王明道反革命集團案 ·傳回耶路撒冷運動 ·神學思想建設(丁光訓主教) ·漢語神學運動(漢語神學) ·浙江強拆十字架運動
新教其他人物
林巧稚醫生
王志明牧師
趙紫宸
李儲文
趙復三
陳澤民牧師
林獻羔牧師
賈玉銘
但以理·貝斯
李添嬡
文獻
三自宣言(吳耀宗)
讚美詩(新編)
迦南詩選
青年聖歌
更多條目... 參見
基督教歷史
傳播年表
中國歷史
中國宗教史
中國基督教
台灣基督教
香港基督教
澳門基督教
朝鮮半島基督教
日本基督教
越南基督教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国宗教史&oldid=70278253」
分類:中國宗教史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唐朝以道教為國教@ 五術天地 - 隨意窩
但是除了上述原因外,唐朝統治者特別是皇室對道教的尊崇和扶持,還有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即利用道教為李氏皇族的統治製造合法根據。 隋唐之際,魏晉以來 ...
- 2唐朝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 唐代对外来宗教相对宽容,期间多有外来教士传授教法,其中以伊斯兰教和景教为 ...
- 3漢語景教經典中的「政治神學」問題1
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 ... 為道教所奉之教主老子與唐室同姓使然,唐代的皇帝對待. 道教近似國教的地位,完全是基於政治的考慮,包括他們.
- 4唐代社會瀰漫宗教氣息|楊興安 - 灼見名家
到了唐代,帝主雖然以道教為國教,但佛教也被優容。 ... 影庇資產,規避徭役,因而不論貧寒富庶均有落髮奉佛,這是當時佛教在民間大盛其一原因。 唐代 ...
- 5道教在唐朝被奉行為國教,這背後有什麼原因 - 多學網
道教在唐朝被奉行為國教,這背後有什麼原因,1樓小白自我道教是中國真正的地方宗教,始建於東漢末年在道教創立之前,有很多關於老子修煉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