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發現4座漢晉時期城址 「賨人」城址蹤跡可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城址作為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歷史的主要見證者。

但長期以來,因戰爭、生產、生活等原因,漢晉時期的城址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

2月6日上午,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四川新發現4座漢晉時期城址。

宕渠城、武陽城、廣漢城、陽泉城,千年後,4個古城址又一次重現於後人眼前。

其地域涉及川東和成都平原地區,其時代涉及西漢到魏晉時期,與眾多歷史事件有關,極大的擴充了四川漢晉城址群,是四川漢晉時期考古的重大發現。

加上此前發現的嚴道城、綿竹城,共6座城址中,每一座城址都能凸顯出其獨特的歷史價值。

渠縣城壩的「宕渠城」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與巴國中的重要民族—「賨人」有關的城址;梓潼西壩的「廣漢郡城」是金牛道上的重要城址,也是分巴割蜀而設的第一個郡—廣漢郡」的見證;彭山的「武陽城」和德陽的「綿竹城」是進出成都平原的南北門戶;滎經的「嚴道古城」是打通西南夷的重要城址。

宕渠城

發現宕渠瓦當 「賨人」城址蹤跡可尋

四川省東部達州市內,宕渠城在渠江東岸靜躺了2000多年。

宕渠城遺址又名城壩遺址,2017年2月至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它進行了第四次年度考古發掘。

這次發掘面積共約1200平方米,是目前川東地區漢代城址最大規模的科學考古。

經過發掘,城壩遺址東北邊,渠江彎道內側平原地帶的一處南北長約260米,東西最寬約250米,面積約5萬平米的「郭家台」城址逐漸浮現在考古工作人員的眼前。

「5萬平米的城址面積,聽起來不大,但已經是目前為止川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國到六朝時期的遺址,並且是唯一確認的漢代城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祿紅說。

在城牆內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出土的1件「宕渠」文字瓦當(後在城牆區又出土了1件殘「宕渠」瓦當)。

這直接為城壩遺址作為秦漢「宕渠」城最為直接的文字證據,也為此前對巴國中的重要民族「賨人」城址所在的具體位置提供了論證。

通過近幾年來的考古發掘,證明城壩遺址的年代為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其中以兩漢時期的堆積為主,而兩漢時期的遺存,尤其是墓葬遺存,包含有大量的移民文化因素。

這為進一步廓清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漢文化的過程提供了新的資料。

武陽城

成都平原南部門戶 東漢在此設立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距離張獻忠江口沉銀地址大約一公里處,武陽故城初現。

根據史書記載,成都以南在漢代設置的4到5個城址中,目前唯一發掘初現的,只有武陽城。

武陽城始建於秦,傳說中蜀國被秦滅以後,蜀王敗逃,死於此地。

武陽城在西漢時期為縣城,東漢中期至南齊時期為犍為郡郡治所在地。

城址就位於眉山市彭山區武陽鎮五一社區,北距成都約60公里。

這座平面呈三角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城址,高出水面約10米。

其城牆依地勢而建,土結構,未見包磚。

目前殘存城牆長度約為2000米,殘寬3-40米不等,地面以上的高度為0.8-4.5米。

還有與城址相關的城門和道路等設施,並在城址周邊發現墓地和窯址,其中墓葬44座,窯址11座。

據介紹,在城址東側與北側均發現有壕溝,壕溝的寬度為30-50米,深度約為1.5米-4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劉志岩推測,可能是為了取土修築城牆,並起到防禦作用。

城址西面沿著岷江故道,因而沒有城牆,在其中段部分,設有城門、碼頭,為南河到岷江的交通要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武陽為最早置縣的地區之一。

東漢中期以後更是成為犍為郡的郡治。

「在當時,郡就是最高的行政機構。

也就是說,大約有三四百年,武陽是這裡的最高行政機構,可見它的重要性。

」劉志岩說。

本次考古勘探發現的武陽城址,保存較好,城內外的布局結構較為清晰,為四川盆地內目前發現的最為重要的漢晉城址之一。

廣漢城

金牛道上重要城址 作坊區反映生產力水平提高

「廣漢郡,高帝六年置……去洛三千里。

南去成都百二十里。

西接汶山。

北接梓潼。

東街巴郡。

南接犍為郡。

本質繩鄉。

」作為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廣漢郡在秦滅亡後,漢高祖6年設立,郡址就是現在的梓潼縣潼江岸邊。

當時的廣漢郡位於金牛古道,是出川的重要商賈雲集地。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確認「廣漢城」就位於綿陽市梓潼縣西壩遺址內,這從考古發掘和調查確認的殘存西漢北城牆亦可證實。

根據勘探,該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長約1000米,分布面積200多萬平方米。

時代從西漢早期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其中遺址的主體堆積為西漢早中期;初步確認了該遺址的手工業作坊區和墓葬區;同時也對殘存的北城牆進行了確認,現殘存約200米,露出地表約1.5米。

考古發掘的遺物以陶器為主,有生活用具和建築構件等;生活用具有盆、缽、罐、碗、甑等,建築構件有瓦當、鋪地磚等,其中瓦當主要為雲紋瓦當、形制較大,鋪地磚主要為方形「富貴」「回」字紋磚,亦發現少量龍紋踏步磚等。

另有少量銅器、鐵器等遺物。

出土器物中,有的還刻有工匠名字。

在陶窯作坊區內發現的大量生活用具和建築構件的成品和半成品,等級較大、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廣漢郡官府燒制器物的作坊區。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萬濤說:「有三個窯址共用一個工作間,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規模也是比較大的。

陽泉城

川內發現的超大型漢代遺址 下一步是找到城牆

西晉建國之後,對全國區域進行了新的劃分,「新都郡泰始二年置。

統縣四,戶二萬四千五百。

雒、什方、綿竹、新都」。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劉章澤推測,從時代、面積、地望分析,位於綿竹市孝德鎮的金土村遺址應該就是陽泉故城。

考古發現,該遺址時代應為漢晉南朝,分布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是四川地區同時期不可多見的城址。

陽泉縣的記載最早見於沈約(梁)《宋書》和顧野王(南朝陳)《輿地誌》,一般認為是在今孝泉鎮。

「我認為,當時的綿竹城在現在的德陽,而金土村的陽泉城則是現在的綿竹。

」劉章澤推測,蜀國滅亡的戰爭鍾,整個綿竹城基本毀滅,有文獻記載陽泉縣撤縣,很可能就是綿竹城搬遷到陽泉去了。

而《晉書》中卻又反覆提到綿竹,可以肯定的是《晉書》中記載的「綿竹」並非是漢代的綿竹縣而是另一個名為「綿竹」的新縣城,最有可能的就是由綿竹城分立的陽泉縣。

專家介紹,之所以把它列入新發現城址,主要是考慮到分布面積。

根據初步勘探,這個遺址的分布面積在170萬平方米左右,在四川發現的漢代遺址中是超大型的。

結合文獻記載,初步可以認為是陽泉城所在地,下一步還要繼續找城牆來確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