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遺址對岸發現漢代古城 四川漢晉古城遺址增至七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彭山江口鎮,與張獻忠沉銀遺址隔江相望的田野里,橫亘著一道土梁,2017年12月,考古人員揭開土梁表皮的植物,發現這是一道保存完好的夯土城牆,最高處達4.5米。

這座長達2000米的城牆,包圍起了一個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三角形的漢代古城遺址——武陽古城。

武陽古城遺址在江口被發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介紹,在武陽古城遺址,考古人員在城址東側與北側均發現有壕溝,壕溝的寬度為30米-50米,深度為1.5米-4米。

同時,還發現了與城址相關的城門和道路等設施。

此外,在城址周邊發現有墓地和窯址,其中墓葬44座,窯址11座。

根據文獻記載及地望,研究人員推測這座城址應為武陽城。

武陽城始建於秦,傳說中蜀國被秦滅以後,蜀王敗逃,死於此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武陽為最早置縣的地區之一。

武陽城在西漢時期為縣城,東漢中期至南齊時期為犍為郡郡治所在地。

武陽古城位於岷江下游咽喉地帶,是成都南邊的門戶,為四川盆地內目前發現的最為重要的漢晉城址之一。

廣漢郡在梓潼潼江岸邊

廣漢郡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

在秦國時期,四川設有巴郡和蜀郡;漢高祖六年,在四川新增設第三郡廣漢郡,郡址就是現在的梓潼縣潼江岸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綿陽市文物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綿陽梓潼縣西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後認為,西壩遺址應為西漢時期廣漢郡郡治遺址所在。

考古發掘出的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長約1000米,分布面積200多萬平方米,其中遺址的主體堆積為西漢早中期;北城牆現殘存約200米,露出地表約1.5米。

本次發掘的陶窯作坊區位於西壩遺址的東北部,緊挨著墓葬區。

陶窯作坊區內發現的大量生活用具和建築構件的成品和半成品,等級較大、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廣漢郡官府燒制器物的作坊區。

陽泉古城或曾為綿竹縣城

「綿竹城」是成都平原北邊的門戶。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章澤認為,位於黃許鎮的綿竹城遺址,並沒有發現三國以後的遺存,可能蜀漢末期諸葛瞻與鄧艾的一場大戰,使得位於黃許的綿竹城化為廢墟,而《晉書》中卻又反覆提到綿竹,因此,《晉書》中記載的「綿竹」並非是漢代的綿竹縣城,而是另一個名為「綿竹」的新縣城,很可能此處就在陽泉古城。

2017年10~12月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位於綿竹的金土村遺址進行了調查,認為此處很可能就是文獻中陽泉古城的舊址。

城壩遺址是秦漢「宕渠」城

2017年2至7月,配合大遺址考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渠縣城壩遺址進行了第四次年度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發掘區可分為水井區、墓葬區、居址區及城牆區。

在城牆內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件「宕渠」文字瓦當,是城壩遺址作為秦漢「宕渠」城最為直接的文字證據。

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宕渠城」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與巴國重要民族——「賨人」有關的城址。

他們曾占據成都十年,其國號為漢,史稱「成漢」。

據文獻記載,在成漢時期,宕渠城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戰。

4座古城址擴充了四川漢晉城址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衛東介紹,漢晉時期是中華帝國第一次竭力擴張的主要時期,也是民族交流與融合的主要時期,從物質文化來看,各地域文化逐漸退場,漢文化竭力擴張。

而城址作為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無疑是歷史的主要見證者。

但長期以來,因戰爭、生產、生活等原因,漢晉時期的城址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

在2014年以前,四川經過考古確認的漢晉古城遺址只有3座:廣漢雒城、滎經嚴道古城、綿竹城。

在2014年以來的一系列考古發掘中,新發現了4座漢晉城址:宕渠城、武陽城、廣漢城、疑似陽泉城。

這7座城址極大地擴充了四川漢晉城址群,完整展現了漢晉時期帝國的擴張和對成都周邊地區的開發,對全面理解多元一體中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