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 寶藏》山西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山西博物院建築群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
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徵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並以現代技術手段詮釋了古人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的審美取向。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
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
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40萬件。
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
此外,我院的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備、設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餘冊,古籍11萬餘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
最近還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圖書館處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它緊緊抓住山西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亮點」重點展示,並打破傳統陳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廣受讚譽的陳列風格。
作為三晉文化的傳承者、墾拓者、引導者,山西博物院本著「三貼近」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和群眾需求放在首位,著力打造成真正的「藝術展示的殿堂,學生學習的課堂,民眾休閒的樂園」,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山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下面有請我們今天的國寶守護人:山西省博物院院長--張元成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中心區域之一。
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遊牧經濟衝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
到春秋後期,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
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裡,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
晉商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下面我就帶大家走進山西省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晉侯鳥尊
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高39,長30.5厘米,禽體豐滿,兩翼上卷,鳥背依形設蓋,蓋鈕為小鳥形。
雙腿粗壯,爪尖略蜷。
鳳尾下設一象首,可惜象鼻殘缺,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是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珍品。
鳥尊出土於晉侯墓地,
它的主人正是晉侯燮(xie)父。
好,提到這夥計你可能也實在沒什麼特殊的感覺,但他卻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代晉侯,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唐叔虞。
一、來頭超大 可追溯到周成王「桐葉封弟」的鳥尊
西周初年,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姬發駕鶴西遊,他傳位於太子姬誦,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
但是這個時候的成王實在年幼,沒有大權獨攬的能力;於是成王的叔叔姬旦攝政扶持。
這位姬旦先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周公。
根據記載,他是武王的弟弟,從小就能幹、仁孝,輔政七年,幫助侄子平定了「三叔之亂」,還內修政治,確立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把周朝搞得蒸蒸日上。
一日,周公正在外面帶兵打仗,還是孩子的成王和弟弟叔虞在院子裡面玩耍,正巧有人送來了平叛的捷報,來自哪裡呢?正是古唐國。
小成王非常高興,隨手撿起地上的一片桐樹葉子,剪成了執圭的形狀(一種古玉禮器,象徵王的權勢),對弟弟說道
「這個玉圭賜給你吧,哥哥封你到唐國去做諸侯」。
本來是一句戲言,但是起居日常的史官不敢馬虎,趕緊記載了下來。
(周成王 桐葉封弟)
於是原來是戲言的一句話卻被勸諫為實封,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知道,孔子歷來推崇周公為政治的典範,禮崩樂壞的亂世,甚至說出過「吾不復夢見周公矣」的話,以此自比。
可見周公這人還是非常注重禮制的,君無戲言,成王只能踐行自己的諾言,封了弟弟去唐國作諸侯,這就是姬虞為什麼被稱為唐叔虞的一個故事。
《呂氏春秋·覽部》卷十八〈審應覽·重言〉記載了這一段: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
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晉。
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也記載了這段故事,說法卻略有不同,這裡卻說是史官勸諫成王踐行諾言的: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與之唐。
」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
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
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姓姬氏,字子於。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
1965~1966年山西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是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
其文字是用朱筆書寫在玉石片上。
共計5000餘件,可以辨識的約650餘件。
其總字數約3000餘字。
除去重複,單字也有近500個。
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
一般用朱紅色書寫,少數為黑色。
其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
其發現對於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晉國歷史及古文字意義重大。
《侯馬盟書》是最早的用毛筆書寫的書法真跡,形體古雅、變化繁多、運筆出鋒、蝌蚪筆法、回勾筆意,添補了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空白,使我們在當時司空見慣的青銅銘文之外,見到與銘文字形和風格迥異,真正在社會上流行的發展完善的文字和書法。
《侯馬盟書》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晉國新田時期。
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數百年來賴以維繫的宗法制度受到嚴重衝擊,「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在一步步加快,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百家爭鳴」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具體到新田時期,從平公開始,趙、魏、韓、智、范、中行六卿專權,公室衰微,政出私門。
六卿為了各自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無不在各自的勢力範圍推行社會變革,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對外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最終六卿內爭演化為四卿並立直至三家分晉,這期間,趙武、趙鞅、趙襄子,前赴後繼,奮趙衰、趙盾數世之餘烈,始終是鬥爭的核心,也正是以趙氏集團為中堅力量,最終實現三家分晉的。
三家分晉標誌著封建社會的到來,某種意義上說趙氏集團才真正稱得上是把奴隸制推向封建制的傑出代表。
之所以趙氏能在經歷像「下宮之役」這樣大的劫難,而愈挫愈強,歷久彌堅,應該說是與趙氏注意構建內部和諧,改善外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侯馬盟書》作為趙氏集團的會盟記錄,為我們展現了不可多得的翔實生動的一個縮影。
它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
長腹弧鼓,後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有橫榫與器腹扣合。
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鈕。
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沒有封口,用來散氣。
器物底部有長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穩,整體如一停泊的龍舟,造型獨特,獨具風采。
1959年,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一件青銅器,這件器形獨特、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被學界命名為「龍形觥」。
相傳姜子牙本是石樓人,後去太原做官,其岳父去世時,姜子牙送龍形觥予岳父陪葬,這座被發掘的古墓,正是姜子牙岳父的墓葬。
如今,這件「龍形觥」就靜靜地躺在山西博物院二樓「夏商蹤跡」展廳內。
被認為是傳說中姜子牙為民祈福的神器,它在千年前的用途,現在的專家們也作出了種種猜測。
但最令人費解的是,這件出土于山西西部黃河沿岸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銅器上,竟出現鱷魚紋飾。
莫非,當時的氣候條件下,黃土高原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地,鱷魚徜徉?
姜子牙的神器
紂王無道,沒落的商朝搖搖欲墜。
位於陝西一帶的周國,卻由於周文王施行仁政,又有一代名相姜子牙的輔佐,變得日益強盛起來。
傳說,一次周文王來到太師府同姜子牙商量伐紂之事,姜子牙擺酒設宴為文王接駕。
這時,席間的一隻酒器引起了文王的好奇。
只見這件酒器狀如小舟,身長數尺,背上蓋著一隻弧形的長蓋,蓋面的中央是一個蘑菇形狀的小鈕,腹部兩側還雕刻著神秘的花紋,兩側各有一對貫耳,正好可以用繩子將其懸掛在酒席中央。
翹起的前端被塑造成龍的模樣,高傲的姿態中充滿威嚴,只需輕輕抬起它的尾部,美酒就從這微微張開的龍口中流出……
看著這件似龍非龍的酒器,周文王不知其中蘊藏何意,便詢問這件酒器的來歷,不料姜子牙卻閃爍其詞。
周文王勃然大怒。
後來,姜子牙向文王解釋說,紂王發明一種酷刑,將人投入鱷魚池中。
姜子牙的岳父是一位隱士,他教姜子牙鑄造了這個形似鱷魚的酒器,作法為民祈福。
岳父過世時,姜子牙將這個鱷魚形的酒器予岳父陪葬。
周文王聽後恍然大悟。
方國遺珍
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當時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眾多「方國」,甲骨文多見記述。
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過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而小件器物劍、削、匕、刀等卻風格迥異,帶有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燦爛的商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彩一族。
龍形觥獨特的造型與花紋裝飾,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別,龍形觥所屬的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遺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國文化系列。
當時,商王朝以亳都(今河南省境內)為統治中心,統治著方圓千里的土地。
在這些中心區域之外,有許多小的方國與商朝並存,時而臣服,時而干戈相對。
商代中央直接控制的區域稱為「邦畿」,屬於王朝勢力範圍的周邊地區稱為「四戈」,此外還有「四土」和「四方」,即所謂的「方國」。
它們不斷吸收中原文化,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
根據文獻記載,在今天山西西部的呂梁山、黃河沿線有鬼方、甫方等方國,龍形觥有可能是他們遺物。
鱷魚之謎
流傳至今的姜子牙用龍形觥為民祈福的故事,自是疑點頗多,不足為憑,僅表達了代代百姓對姜子牙這位名相的愛戴。
那麼,幾千年前,古人到底用這件精美的龍形觥做什麼用途呢?觥,是一種盛酒器,出現於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據研究,這件龍形觥可能是用來罰酒的器具。
在它裝飾的花紋中驚人地出現鱷魚的形象,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龍形觥出土後,考古學家在器身的兩側發現飾有鼉(tuo)紋和夔龍紋。
青銅器上飾以鼉的形象,極為罕見。
鼉,亦稱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安徽的青弋江沿岸以及太湖流域沼澤地為主產地。
在山西西部的黃河沿岸出土的3000多年前商代的青銅酒器上出現「鱷魚」紋飾,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
山西是歷史文物資源的大省,有著眾多的文物旅遊資源,需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資金的投入,讓更多的人知道山西、了解山西。
讓世界了解山西,讓山西走向世界。
朋友們,你們覺得哪些文物能入選《國家寶藏》呢?歡迎關注留言。
山西博物院加盟《國家寶藏》,將推出哪些文物,大家來猜一猜
有這麼一句話,叫"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還有一句話,叫"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整個區域,尤其是山西南部,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核心區域。從陶寺遺址到北魏風華、從人祖媧皇到唐風晉韻、從...
如果山西省博物院參加中國寶藏會拿出哪三個文物呢?
最近由央視爸爸打造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火爆網絡,但是我發現其中卻沒有山西省博物院,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隔壁的陝西參加了節目的錄製,難道大山西沒有珍貴的文物嗎?今天我們...
晉侯鳥尊:這件國寶級文物告訴你 山西的簡稱為啥叫「晉」?
原標題:山西博物院 晉侯鳥尊(國家一級文物)(上)文/韓靜眾所周知,文物的價值含金量並不完全相同,嚴格來說,可分為一般文物和珍貴文物。而在珍貴文物中,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就...
【厲害了我的山西】山西博物院之《國家寶藏》尋親記
《國家寶藏》近日悄悄落下帷幕,知名演員與九大館長齊坐陣,全新演繹,前世傳說令人驚艷,著實讓文物「活」了起來。但是,作為山西人不明白央視爸爸為啥不請山西博物院。所謂「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
《國家寶藏》未入選的博物館之山西博物院
近期的《國家寶藏》掀起了全民的文化高潮,入選的博物館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博物館,但是除此之外,小編認為還有許多博物館值得大家了解一下,因為這些博物館也代表了很多的地方特色,也有許多值得大家認知的國寶...
山西一座3000古墓,挖出一條「龍」,考古隊:墓主人是姜子牙岳父
導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的石樓縣,長久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起石樓縣很多山西人就會想到「天下黃河第一灣」從這裡流過。其實除了奔流不息的黃河,石樓還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
九尾狐現身,山西博物館藏了多少國寶
山西是中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要政治中心,從女媧補天的太行山,到華夏文明的遺址,從唐代的木雕到北魏的石窟,從寶剎禪院到佛道聖地……五千年積澱下來的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魂。山西博物...
姜子牙岳父墓一文物距今3000年,文物專家:姜子牙神器
我國的青銅文明橫跨時間非常長,起源時間也很久遠,很多人都知道「三千年歷史看河南,五千年文明看陝西」;這句話只是大概的描述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實際上,山西同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不僅如此...
晉國擷珍-山西博物館遊記
山西省博物院在汶河邊上,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博物館靜改稱博物院的。作為省級博物館而且又是文物大省,山西省博物院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午後抵達博物院,一直轉到接近閉館才走。第一眼看到山西省博物院,感覺...
山西博物館:「鳥尊」至尊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