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云:三條鐵律,四個經驗,將最難的類型小說寫到最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怎樣把推理小說寫到最好?是創造出一個個恐怖離奇、懸念迭出的不可能犯罪案件?還是在偵破過程展現法醫學、刑偵科學和犯罪心理學的前沿成就?或者是塑造出某位讓人又愛又恨又恐懼的變態兇手?

上周,雲萊塢編劇學院線下沙龍邀請了推理小說作家呼延雲,他被譽為「中國本格推理第一人」,書評人贊其「本格派之形,社會派之神」,對原創推理的拓展與創新均產生深遠影響。

代表作《真相推理師》系列,其中《真相推理師:嬗變》已於2016年12月上市。

我們整理出現場精彩對談,因為乾貨太多,所以這次先放出第一部分——三條鐵律,四個經驗,將最難的類型小說寫到最好!


為什麼推理是最難寫的類型小說

推理小說在中國目前所有類型小說裡面,是唯一一個歷經百年一直萎靡不振的狀態。

大家可以想一想,武俠小說有金庸,言情小說有瓊瑤,玄幻小說一堆大神,懸疑小說這兩年也高手雲集,過去與推理小說難兄難弟的科幻小說,現在也已經有了劉慈欣了。

原創推理為什麼難?

第一是難寫,整個推理小說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以後,在今天如果有一個作品,說能寫出一個全新的詭計、全新的結構、全新的思路,幾乎已經不太可能。

第二是難出,在中國真正能夠做到寫一部推理小說,就馬上有出版社出版的,這樣的作者估計全國不超過五個人。

長篇小說出版非常艱難,而且印量非常少,能夠首印一萬冊的作者,估計也應該不超過五個人,基本是這樣一個狀態。

第三是難賣,難出必然難賣,中國有些推理小說愛好者並不是很認可本國作者的作品,這個能夠理解,確實我們的作品水準比起日系和歐美系差得非常遠。

我原來做過一個節目,有個朋友問我差多遠,後來想了半天,我說假如把日系和歐美的推理小說比喻成青藏高原,恐怕我們目前國產的水平應該能夠達到燕山山脈的水平,差距太大。

最後是難紅,在中國寫推理小說,基本上是費力不討好、而且不掙錢的事情。

目前如果說起來,中國推理小說的作者,跟玄幻小說、懸疑小說的作者們相比,無論是知名度還是作品出版的數量、印量都維持著一個很低的狀態。

所以說中國的推理小說,整體處境非常難。

在國內創作推理小說的三條鐵律

我寫了幾年推理小說,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要多,所以我自己也感受了一下,就是在目前國產推理小說的創作過程中,有一些規律。

第一條鐵律,國產作品的本格程度越高,成功的難度越大。

就是說你的作品越本格,越不容易成為暢銷書。

雷米可能是最有名氣的推理小說家,但是他的作品並不是本格派,而是社會派。

第二條鐵律,作品本土化的成分越高,成功的幾率越大。

如果你的推理小說作品,最終寫完之後明顯模仿日系,模仿歐美系,那你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

相反如果你的作品,發生的故事、發生的場景、警方的破案手段,一切都是中國式的,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得多,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第三條鐵律,如果有作者想去模仿,請你一定記住,模仿歐美系比模仿日系的成功幾率要大。

歐美系的偵探推理小說作品,比較重情節、重節奏,屬於劇情派,比如像《越獄》這樣的作品,不停地製造反轉,不停地製造懸念,這樣的作品比較適合大眾讀者的口味;而日本的推理小說,往往深入的是人性深處的東西,重文藝,重人性,這種作品大部分國內的讀者並不是特別喜歡看。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我們也看東野圭吾的作品,一本可能賣幾百萬,但中國有幾個東野圭吾這種作者?包括日本在內,日本能夠跟東野圭吾並駕齊驅的作者,大約也就像伊坂幸太郎、宮部美雪幾位,大部分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很多的東西,比如說對推理小說在管理上的要求越來越嚴。

目前就我所知道的,如果你要寫一部國產推理作品,首先警察不能是犯人,第二不能出現警察刑訊逼供;還有題材問題,青少年犯罪的題材不能寫,過多描寫色情場所的東西也不行。

國家對推理小說和懸疑小說的相關管理和要求,我覺得是正確的,必須接受的,因為從文藝宣傳的角度講,弘揚正能量和光明的東西肯定是主流,不能讓公眾看到太多黑暗的、負面的、刺激的東西,這就要求作者們必須注意選材和寫作手法,不要碰紅線,畢竟推理小說並不非得是黑暗系,而且在結尾應儘可能給人以溫暖和希望。



我創作推理小說的四個經驗

創作多年,我自己有四條成功的創作經驗,和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總結出四句話就是:動態劇情,題材先行,混搭古風,有類無型。

首先是動態劇情。

首先是在寫作推理小說過程中,要做到動態劇情,就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不要去太多的想作品的意義,先不想我要在這個作品當中去發掘人性,去表現藝術的形式,沒有必要。

一開始一定要講好故事,好的故事最重要就是你要把劇情動態起來,不停地設置反轉,不停地設置懸念。

我原來看一本雜誌叫《譯林》,對美國偵探小說大師傑夫里·迪弗有一個採訪,迪弗說他寫每一部長篇小說的時候,要讓讀者每讀五分鐘就能看到一個反轉。

不停的創造反轉,這樣才能夠讓讀者在看書時,產生一種欣賞影視劇的閱讀快感。

第二點是題材先行。

大家如果看偵探小說,會發現偵探小說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包含著對閱讀興奮點的提前。

首先看古典本格推理小說,閱讀興奮點在哪裡?經過一個漫長的開頭,發生案子,然後開始挨個問ABCD,問不同的人,最後才揭露出真兇是誰,這個模式叫十八加二,就是前面十八章在不停問案子,到最後兩章真相出來。

閱讀的興奮點實際上是在最後兩章,前面過程無非就是跟各種不同的人對話。

後來出現了社會派,社會派的興奮點在哪?社會派並不強調作品最後一定要有個驚心動魄的犯罪嫌疑人被抓出來,而是要求你在看的過程當中了解社會現實的黑暗,等於把興奮點給打散了,讓你看到社會是如此的黑暗,如此的邪惡,那麼這個興奮點在作品的中間部分。

新本格派的閱讀興奮點再次前移,一開始告訴你一個山莊、一個孤島,上面有一個別墅,來了幾個人,肯定要死人,肯定要發生案子,一開始就不停地出現案件,不停地死人。

整個閱讀興奮點從一開始就出現,一直帶著你不停地往前走。

那麼題材先行的理念是什麼?讀者還沒有打開一部作品,就要進入一個興奮點。

這靠的什麼?靠的是題材,題材本身就帶來巨大的興奮點。

比如大家一開始看《盜墓筆記》,《鬼吹燈》,可能還沒有看小說,就會有興趣,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兩部作品剛剛出現的時候,盜墓題材是十分罕見的,大家一看就有興趣。

題材先行這個理念,在我自己的作品中,貫穿比較好的是第四和第五部,第四部作品改後的名字叫《黃帝的咒語》,這部作品原來叫《斷死師》,是什麼意思呢?我在讀書時看到了很多中醫的醫案,尤其是古代中醫的一些記錄。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三國志》,關於華佗篇的記錄,大家可能會覺得寫華佗,肯定是治病無數。

不是的,整個《三國志》對華佗的記錄,大多不是治病,而是斷死,他是見到一個人,就說他三天後必死,死的時候什麼樣子、什麼狀態,又看到一個人,說你活不了一周了,又看到一個人,我斷定你一年之後必然會死……那麼實際上這是中醫的一種診斷術,那麼怎麼能夠做到見到一個人,在幾分鐘的時間裡就斷定這個人死亡的原因、死亡的時間、死亡的地點、死亡的方式?我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斷死師,寫了這麼一個作品。

這部小說我當時剛把想法跟出版人一說,出版人就說這一定是個大賣作品,因為它很有意思,而且一定要以《斷死師》三個字作為書名,因為會讓無數的讀者感興趣。

但是很可惜,後來過審的時候,書名當中不許帶死字,沒辦法,就改成叫《黃帝的咒語》,但是依然不影響它成為2014年最紅的一部國產推理小說。

以前在我們想創作作品的時候,大量的精力要花在詭計的設置、邏輯的推演過程當中。

現在這些固然很重要,但作者應該一開始要尋找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題材,只要找到有意思的題材,那麼你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以上,這個就是題材先行。

第三點是混搭古風,在中國,古風作品一向是比較容易受讀者歡迎的。

但是古風懸疑推理作品的寫作難度非常大,就目前我看的古風懸疑推理,比較好的除了水天一色前輩的作品,這兩年可能就是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和唐隱的《大唐懸疑錄》等。

為什麼古風作品不容易寫?因為中國古代傳統的破案並不是靠邏輯推演,你看正史里的狄仁傑,沒有多少斷案,大部分中國古代官員斷案的方式就是抓來後一頓爆打,然後對方就招了。

如果你在古風的懸疑推理當中寫狄仁傑是靠著指紋和血型做邏輯推理,這是不現實的。

那麼什麼叫做混搭古風?就是我認為只要你在作品中加入一些古風的元素就可以,這個要比寫純粹的古風懸疑作品容易很多。

如果你平時有興趣,花一年左右的時間,去專門針對一個古代文化的項目進行一些研究,然後你再把它寫進來,這樣就會使這個作品多一些文化的東西,讀者認可度會更高一些。

說到底中國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中國的東西。

最後一點是所謂的有類無型。

我認為現代推理小說,只要能夠保證推理小說這一大類就可以了。

對於派別、流派,沒必要劃分得那麼清楚,比如我是本格派,你是社會派,本格派還要劃分出來我是古典本格,你是新本格,劃分這麼細沒有太大的必要。

只要小說是寫解謎的故事,然後這個故事的過程當中貫穿了邏輯推演的元素就都可以。

說到底,不能因為自己是本格派就否認別人的作品是推理小說——可以寫狹義推理,不要寫狹隘推理。

所有的寫作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我認為所有的寫作者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叫駱駝型,平時吃的很多,喝的很多,需要的時候用駝峰的營養供給自己;另一種是松鼠型,快到冬天趕緊弄果實,要不然過不了冬天了。

這兩種類型的作者其實代表兩種不同的寫作方式,中國不少推理小說作家和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有一個特別大的區別,日本的推理小說作家往往一開始不是寫小說的,比如說以京極夏彥,京極夏彥曾經是個插畫師,平時很喜歡讀各種妖怪的書。

他開始出道的時候,以極為驚人的速度和極高的質量不停地創作作品,他有一次一年創作了四部極厚的、像磚頭一樣厚的作品,這在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但是京極夏彥非常容易就做到了,為什麼?他前期的積累非常深厚。

而中國推理小說相當一部分作者是什麼呢?往往是需要去寫一個題材,然後才去搜集素材,搜集所需要的東西,再去惡補。

這個過程大家一看就是能看得出來的。

其實你平時積累的素材,是能夠非常圓潤的自己就帶進去了,還是後來惡補的往裡面填,讀者是能夠看出來的。

最好是能夠平時多讀一些書,我現在挺感謝自己曾經用了十年的時間全心讀書,什麼都讀,讀了很多作品之後,就算是我想到一個素材,可能這個素材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最低限度我能知道到哪些地方去找這個素材。

很多現在的作者會依靠百度,實際上並不是聰明的辦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古代文化的很多東西,百度不到怎麼辦?還是平時去積累比較重要,這個只要日積月累都能做到,不難。


更多精彩就在雲萊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