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認定中國最早土墩墓源自宜興下灣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江蘇網訊 文物會說話,文明有源頭。

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江南土墩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首的與會專家結合對宜興下灣遺址前期現場踏勘與無錫市文化遺產與考古保護研究所(下稱市考古所)的發掘成果,認定該遺址「一墩多墓」形制鮮明,是對家庭、家族墓葬最直觀的反映,是迄今為止最早的中國土墩墓遺址。

有儀式感的土墩墓葬思維源自哪裡?孔子家語「不封不樹」的墓葬觀為何在秦漢時期被捨棄,而源自吳越地區的饅首形墓葬卻傳承千年?宜興下灣遺址,又為何吸引國家文物局專家專程前來踏勘?高台墓葬對中原核心文化的形成有何意義?這些問題在宜興下灣遺址均能找到線索或答案。

據了解,土墩墓是江南地區青銅時代分布最廣、保存最好、最為典型、最具特色的特有墓葬形式。

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即開展了相關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以往學術界有觀點認為,土墩墓與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遺址中的高台墓地存在聯繫。

宜興下灣遺址的發掘,為土墩墓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線索,使專家學者們眼前一亮。

該遺址位於宜興南部潢潼地區,占地1萬多平方米。

2016年,在宜興市人民醫院建造前期考古勘探中發現墓葬群遺址。

在遺址B區發掘的13座土墩中,清理了崧澤文化墓葬160餘座,其規模形制及隨葬器物種類數量等方面未顯示出明顯的等級分化現象,僅發現個別墓葬隨葬有玉器,種類有玉鉞、玉璜等。

這批崧澤文化墓葬壘築的饅首形土墩,平地堆土、聚土成封、層層堆土的營建過程和埋葬理念,與兩周時期的土墩墓存在很多共同點。

這是在新石器時期首次發現的崧澤文化土墩墓葬,為探討兩周時期土墩墓的來源提供了材料支撐,由此推斷,江南地區以人工堆築土墩作為墓地的理念更有可能源自崧澤文化時期。

北京大學的趙輝指出,在江浙水網地帶,擇高而居,擇高而葬的現象,的確可以追溯到崧澤文化; 而良渚文化中堆高的技術也源於這個階段,這一現象值得繼續探索。

山東大學的欒豐實認為,「下灣遺址非常重要,將土墩墓的年代提前了2000多年,是土墩墓來源研究新的關注點。

吳地高跡,折射文明之光。

據市考古所負責人劉寶山介紹,2015年在無錫惠山區發現的赤墩遺址也是崧澤文化時期的一處重要遺存,並且是崧澤文化圈中全國最大的雙祭台遺蹟。

劉寶山認為無錫地區最早家庭土墩墓和最大崧澤文化祭祀遺蹟的發現足以證明本地區在中華文明整體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正是經過5500年前崧澤文化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產生了等級分化與私有家庭,才有了之後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率先邁進了人類文明的門檻,為史料記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找到了切實的考古學依據!(記者 單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

跨越長江的文明曙光

近日,南京博物院召開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全國文博科研單位的20餘位考古學家齊聚江蘇。在實地考察後,專家認定蔣莊遺址為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