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下灣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快看看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磅!消!息!

本月初,南京博物院聯合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公布宜興下灣遺址的發掘成果:歷經一年多努力,共發掘清理出兩百餘座崧澤文化到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各類器物千餘件,為還原崧澤文化時期的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實物資料。

宜興下灣遺址

宜興下灣遺址位於環科園潢潼花園南部,早在2002年,南京博物院就對該區域進行過搶救性發掘,發現遺址上疊加有崧澤和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的文化。

2016年10月,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再次進行考古調查與勘探,確認這一地塊存在三處古文化遺存,由西向東依次為A區(面積約3700平方米)、B區(面積約6500平方米)、C區(面積約3000平方米)。

2017年夏天考古現場

經過前期勘探,去年5月起,來自南京、無錫兩地的75名考古隊員組成發掘隊,對宜興下灣遺址「挖土」8個月,隨著陶器、玉器、石器、青銅器等千餘件器物的出土,該遺址也被一點點「解碼」。

出土器物

下灣遺址所在地的原始地貌為丘陵山地

俗稱青龍山

原始地貌

A區和C區是相對獨立的居址

年代大致在崧澤文化中晚期

B區是相對基本獨立的墓葬群

測繪圖

其中,A區東枕青龍山,北、西、南面與平地相接,為東高西低、依山而居的緩坡遺址,遺址內發現了崧澤文化和駱駝墩文化遺存,還有湖熟文化的遺物,清理出了2座井和1處房址,為研究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B區墓群分布在山頂,兩百餘座墓葬延續時間長,涉及新石器時代、東周、漢代、六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時期,其中新石器時代墓葬均為崧澤晚期墓葬,有160座之多!

三區共發現隨葬器物千餘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金屬器和瓷器五大類。

尤其是一件長20厘米的崧澤文化大型玉鉞(古代象徵權力的瑞器)的出土,這是繼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發現後,再次為考古學者重新審視環太湖流域崧澤文化的社會發展力水平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另外,墓葬中有一座漢代墓葬,是唯一發現的一個雙室合葬墓,出土的隨葬品也最多,有41件。

這麼重要,怎麼保護?

下灣遺址是一處居住址兼墓區的具有功能分區性質的聚落遺址,此次發掘對環太湖流域的考古學文化及相關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完善環太湖流域崧澤文化的分期和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

鑒於遺址的重要性,經多方論證和協商,相關單位制定了科學、可行的遺址保護預案。

其中,A區和C區各有一個區域,堆積有從新石器前到商周時期等四個時期的文化地層,且厚度頗深,表明古人在此區域的活動時間比較久,且持續時間比較長。

目前,考古隊已將這兩個區域共3000平方米圍建起來,將進行原址保護。

出土的千餘件器物目前已被全部移交到市博物館,將在春節後啟動文物修復工作。

編輯:萬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

中國最早土墩墓,出自宜興下灣遺址!

6 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在宜興市博物館發布了宜興下灣遺址發掘成果:經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認定,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

考古界認定中國最早土墩墓源自宜興下灣遺址

中國江蘇網訊 文物會說話,文明有源頭。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江南土墩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首的與會專家結合對宜興下灣遺址前期現場踏勘與無錫市文化遺產與考古保...

宜興下灣遺址考古成果首度亮相

6 月9日,「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暨無錫考古新發現成果展」,在宜興市博物館開展。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吳曉林,無錫市副市長劉霞,以及宜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立軍,副市長儲紅飆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