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

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生和考古愛好者齊聚,一起見證全國十大重要的考古新發現的產生。

入圍項目匯報人向評委和公眾介紹入圍本次項目的發現情況,並現場釋疑解惑。

從入圍終評25項目中,16日下午經過投票,最終脫穎而出的以下十項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結果充分展示了過去一年考古工作的成果與意義。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1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2

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

3

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

4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5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

6

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7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

8

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9

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

10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詳情介紹

01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發掘單位: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

發掘領隊:劉建輝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是雲南省繼元謀人遺址之後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早更新世舊石器曠野遺址。

遺址地層堆積為湖濱沼澤相沉積,地層堆積連續穩定,化層較厚,文化遺物豐富,是古人類生產、生活的原地埋藏遺址。

遺址石器工業面貌原始而獨特,石製品剝片以砸擊法為主,且存在兩種砸擊技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砸擊技術文化體系。

遺址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物,這在國內外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都及為罕見。

其中,木製品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該領域國內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木製品。

植物種子化石為研究古人類生存環境提供了素材,其中發現的可供人類食用的植物種類,對研究古人類採集行為和食譜具有重大意義。

遺址發現的用火遺蹟,似篝火遺存,基本原樣保存,這種型制的用火遺存在我國舊石器早期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

遺址的發現、發掘和研究無疑為東亞地區古人類本地起源的學說提供了新的佐證,再次證明了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區域,為舊石器早期文化對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02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

發掘單位:南京博物院|興化博物館東台博物館

發掘領隊:林留根

蔣莊遺址位於江蘇省興化、東台兩市交界處,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以泰東河為界,遺址分為東西兩區,總面積45萬平方米。

發掘工作主要集中於西區,總共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地一處,發現房址8座、灰坑110餘座以及水井、灰溝等聚落遺存。

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質遺物近1200件。

蔣莊良渚文化墓地位於聚落東北部,整體呈南北走向。

清理墓葬282座。

隨葬玉璧、玉琮的較高等級墓葬主要集中於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於墓地中北部,體現了對應的社會分層現象。

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葬式多樣,一次葬與二次葬並行。

二次葬分燒骨葬與拾骨葬兩種,隨葬玉琮、玉璧的較高等級墓葬均為二次葬。

蔣莊遺址發現的重要意義:

蔣莊遺址首次在長江以北發現隨葬琮、璧等玉質禮器的高等級良渚文化墓地。

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範圍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

蔣莊遺址良渚文化墓地為良渚文化核心區之外發現數量最多的良渚文化墓地。

人骨保存情況較好,是良渚文化保存骨骸最為完整豐富的墓地。

對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習俗、社會組織關係與人種屬性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蔣莊遺址地處水網密布的里下河地區,出土的各類陶鼎等主要炊器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

對於構建江淮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良渚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關係都具有重要意義。

墓地中所發現的無首、獨臂、無掌、或首身分離以及隨葬頭顱的現象可能與戰爭或戍邊相關,為良渚文明邊緣區域的聚落、社會形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從而對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會結構、國家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03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

發掘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餘杭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山東大學|南京大學

發掘領隊:王寧遠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同時。

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後,新近又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該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的有機組成部分。

它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王城、外郭和外圍水利系統的完整都城結構。

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結構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都城系統。

該水利系統位於由11條人工堤壩連接山谷和孤丘組成。

工程浩大,估算其總土方量即達260萬方。

初步推測該系統具有防止山洪、形成水上運輸網絡和農田灌溉等多種功能。

良渚的水利系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將中國水利史的源頭上推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現,均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

良渚古城正是中國境內最早進入國家形態的地點,其水利系統發現的意義不言而喻。

同時,世界其他的早期文明中,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為旱作農業文明,以小麥種植為經濟支柱,水利設施多為以灌溉為目的之水渠、水窖、池塘等形態。

與之形成對照,良渚文明是東亞濕地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水利系統以堤壩形式出現,帶有明顯的防洪調水功能。

東西方文明所存在的這種差異性,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

04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館

發掘領隊:傅憲國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包括海南省萬寧市、陵水黎族自治縣、三亞市東部海岸地帶。

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在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史前遺址。

通過田野工作、初步整理與研究,發現了英墩、蓮子灣、橋山三種全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獲得了豐富的文化及自然遺存,為我們全面地認識其文化面貌與性質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諸多空白。

英墩、蓮子灣、橋山三遺址的地層疊壓關係及文化內涵表明,以英墩、橋山遺址為支點或橋樑,可初步構建起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的編年序列。

在英墩遺址發現了英墩遺存早於蓮子灣遺存(即英墩晚期遺存)的地層疊壓關係。

而在橋山遺址則存在蓮子灣遺存(即橋山早期)早於橋山遺存的明確的地層證據。

如此就首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遺存」→「蓮子灣文化遺存」 →「橋山文化遺存」的基本年代框架,為構建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重要的、關鍵的證據。

同時,橋山遺址出土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並出土人類遺骸,將為研究海南先民的體質特徵、DNA信息等提供支持。

蓮子灣、英墩遺址出土了豐富的海、陸生動物遺存,為了解當時的自然環境及人類生計方式提供了重要資料。

05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王占奎、雷興山

周原新一輪的考古工作,基於對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全面調查,重點區域鑽探的基礎上,一方面選定鳳雛建築群為中心的賀家北區域持續開展工作,管窺整個遺址的聚落結構;另一方面以釐清池渠類「框架性遺蹟」為目標,宏觀把握周原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

遵循這一思路,本輪工作取得了重要發現和收穫:三號建築基址的發現豐富了鳳雛建築群的內涵,明確的層位關係,為解決1976年發掘的甲組建築的年代、性質等關鍵問題提供了地層參考。

院內的立石、鋪石遺存是以往西周遺址中未曾發現的特殊遺蹟,可能是西周時期的「社」,對於其用途和性質的解讀也有助於對整個鳳雛建築群和賀家北區域性質的深入討論。

殷遺民屬性的「居址—墓葬區」有助於思考周原遺址的族屬分布與居葬形態。

周原遺址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進一步強化了以往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蹟之間的有機聯繫,加深了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係的認識,為旨在探尋聚落結構的田野作業提供了一條比較切實可行的途徑。

06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發掘領隊:陳樹祥

四方塘遺址墓葬區位於大冶銅綠山Ⅶ號礦體(大岩陰山)北坡,坐落在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馬鞍形山崗上。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墓葬區進行了兩次發掘,揭露面積2275平方米,清理墓葬135座。

其中,西周晚期3座、春秋時期120座,共出土銅、陶、玉、銅鐵礦石等質地文物170餘件。

首次在礦冶遺址發現墓地,揭示了礦冶生產的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相關信息。

一槨一棺墓和隨葬青銅、玉器的寬邊長方形小型墓規格高於其他墓,墓主身份可能為礦區較低層次的生產管理者或高等級礦師。

根據隨葬品情況推測他們可能有分工,如隨葬銅兵器的可能與礦區安全保衛有關,隨葬銅斧、銅鑿、銅刮刀等的可能與礦區采冶、竹木管理和製作有關,隨葬銅削刀的可能與生產記錄相關。

隨葬孔雀石、鐵礦石、石砧等碎礦工具的或無隨葬品的小型墓墓主,可能是礦冶生產底層的技工或工人。

這些為研究春秋時期銅綠山乃至中國古代礦冶生產中的人力分工和技術種類等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首次較為完整地揭示了採選冶銅遺址與墓地組成了一處銅礦產業鏈。

墓葬區與近幾年在岩陰山腳遺址發現的洗礦尾礦堆積場、選礦場、35枚礦工腳印、四方塘遺址冶銅場及Ⅶ號礦體5處古代採礦遺址等,共同組成了一個同時代同地區的較為完整的礦冶產業鏈,為研究東周時期銅綠山銅礦采冶空間分布、生產規模、技術流程等拓寬了視野。

揭示了銅綠山考古學文化特徵與冶煉技術的信息。

墓葬區的文化屬性顯示揚越文化和楚文化共存融合,楚文化因素漸逐加強。

對墓葬出土的部分銅器和孔雀石進行了鉛同位素示蹤分析,這些銅器的原料多數來源於銅綠山。

四方塘遺址冶煉場出土爐渣分兩批次檢測,含銅量平均為0.49%和0. 68%,皆說明煉銅技術已達到了近現代冶銅技術的水平。

07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

發掘單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市新建區博物館

發掘領隊:楊軍

2011年至今,歷時5年時間的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考古工作,共勘探約100萬平方米,發掘約1萬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過對海昏侯墓周邊5平方公里區域的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以紫金城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海昏侯國一系列重要遺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

海昏侯劉賀墓園以海昏侯劉賀和其夫人墓為中心建成,由兩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條外藏坑和園牆、北、東門及其門闕等墓園的相關建築構成,內有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

海昏侯劉賀墓由墓葬本體及其西側的一個車馬坑組成,設計嚴密、結構複雜、功能清晰明確,對於研究西漢列侯等級葬制具有重大價值。

迄今已出土的1萬餘件(套)文物,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其中數千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是我國簡牘發現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出土的整套樂器,再現了西漢高級貴族的用樂制度。

出土的5輛安車、大量偶車馬,特別是兩輛偶樂車,為西漢高等級貴族車輿、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詮釋。

諸多帶有文字銘記的漆器和銅器,反映了西漢時期的籍田、酎金、食官等制度。

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園結構,高等級的建築遺蹟,鮮明的墓葬特點,明確的墓地與都邑位置關係,組成了關於墓主身份的多重證據鏈,清楚表明墓主是西漢時期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08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

發掘領隊:錢國祥

2012-2015年,結合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啟動了漢魏洛陽城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中樞區考古勘察。

發掘面積1.2萬平方米,考察取得重大收穫。

太極殿遺址位於北魏宮城中部偏西,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1公里,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遺址約460米。

勘察表明,太極殿是由位於北魏宮城主要建築軸線中部、東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築為主體構成,結合記載當分別是太極殿和太極東、西堂遺址。

在太極殿主體建築周圍,還圍合有廊廡、宮門等附屬建築,形成東西約340米、南北約310米的大型宮院,前面的三號宮門為太極殿宮院正門。

據發掘解剖,太極殿建築群的建築時代主要為三個時期,其主體建築始建於曹魏時期,北魏時期重修沿用,北周時期改建未成。

這項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確定了該宮城牆垣的四至範圍與時代序列;其次,進一步了解了該宮城中樞區軸線建築的空間布局;第三,對宮城最重要核心建築太極殿宮殿建築群的布局結構有了嶄新認識;第四,證實了文獻記載曹魏新建的洛陽宮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單一宮城,由此也確認了中國古代由漢代多宮制到以後各代居北居中單一宮城形制的轉變時間,由以前認為的南北朝時期提早到三國曹魏時期,這是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嶄新認識。

始建於曹魏時期的太極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其創建的宮室制度及都城格局,開創了中國及東亞古代都城布局的一個新時代。

09內蒙古多倫小王力溝遼墓

發掘單位: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錫林郭勒盟文物站|多倫縣文物局

發掘領隊:蓋志勇

2015年6-12月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多倫縣蔡木山鄉小王力溝遼代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編號M1、M2)。

其中 M1出土隨葬有銅、鐵、瓷、琥珀、銀等幾大類,其中三節蓮花形銅燈、手持柄式蓮花香爐,為不可多得的遼代文物精品。

還出土了大量的隨葬瓷器。

M2由全長近四十米,墓門仿木結構,唐風濃郁。

該墓出土了銀、銀、銅、鐵、玉、琥珀、玻璃、木、泥、絲綢等大量文物。

其中許多文物與遼陳國公主墓出土遺物相似,但製作更為考究。

墓葬出土瓷器為大宗,瓷器器口、足多包金飾,是遼代釦器出土最為集中的一次。

還出土了五件玻璃器,應為伊斯蘭玻璃,為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墓葬中發現墓誌一盒,中部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

據墓誌可知墓主人為遼聖宗妃,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代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

這兩座墓葬的發掘意義重大,取得了重要收穫:

M2出土墓誌有對後族蕭氏姓氏來源的相關記載,稱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

後族系出蘭陵,故稱蕭氏。

統和十九年三月:「皇后蕭氏以罪降為貴妃。

」檢《遼史》所見,聖宗僅此一個貴妃。

因此我們懷疑,墓主人即為遼聖宗第一位皇后,但結論有待探討。

10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發掘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周春水

「丹東一號」沉船位於丹東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處。

2013年11月,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的基建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涉海基建範圍內的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

2013-2015年,歷經三個年度共四次的水下考古調查,在深達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鋼鐵沉艦,並確認為清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通過歷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長達60多米,寬9-10米的艦體殘骸,艦體外殼用鋼板構造,使用鉚釘連接。

水下發現沉艦整體受損嚴重,從殘存的鍋爐高度、舯部穹甲看,沙中艦體殘存高度已位於水線以下,按艙室結構已是底艙的動力機艙,其高度已不到完整底艙的頂部。

沉艦發現多處火燒跡象,從周邊拋撒的鋼板、木質船板、鍋爐零件等物品,可推測發生過劇烈爆炸。

歷次考古發現並提取水下文物計60個種類、180餘件文物,涉及船體構件、艦載武器以及船員生活物品等等。

其中,能確證「致遠艦」身份的遺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彈、十管加特林機槍、魚雷引信、「致遠」文字款識的定製餐具等。

致遠艦的考古調查發現,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艦船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名單1

安徽東至華龍洞舊石器遺址

發掘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發掘領隊:宮希成

2

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

發掘單位: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陳杰

3

陝西榆林寨峁梁遺址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榆陽區文管辦

發掘領隊:孫周勇

4

山東定陶十里舖北遺址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所|定陶縣文物局

發掘領隊:高明奎

5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發掘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館

發掘領隊:張昌平

6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

發掘領隊:雷雨

7

浙江紹興越國王陵及貴族墓考古調查與勘探

調查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紹興市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

發掘領隊:黃昊德

8

河南伊川徐陽東周墓地

發掘單位: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川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發掘領隊:吳業恆

9

湖北荊州劉家台墓地與夏家台墓地

發掘單位:荊州博物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

發掘領隊:田勇

10

新疆和碩紅山墓群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閆雪梅

11

黑龍江阿城金上京皇城西建築址

發掘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趙永軍

12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皇家神廟遺址

發掘單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發掘領隊:趙賓福

13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城址

發掘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唐俊傑|王征宇

14

廣西桂林靖江王陵

發掘單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處|桂林市文物工作隊

發掘領隊:韋革

15

貴州遵義團溪明代播州土司楊輝墓

發掘單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義縣文物管理所

發掘領隊:張合榮

終評會現場掠影

photo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中國文物報微博

了解更多「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請見近期《中國文物報》或登陸「中國文物信息網(http://www.zgwhyc.cn/)」

>>><<<

文博圈,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更多精選閱讀(直接點擊進入)

博物館「高」 公眾就「冷」

當前政策環境下,博物館潛在的轉型和升級

館長、專家談「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郭小凌:作為文化景觀之一的博物館

什麼阻礙了博物館文創的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是吸引著諸多關注的目光,不光是考古界,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甫一出爐,記者便「沖」向終評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北京公布,從100萬年前火堆開始,到甲午海戰「致遠艦」沉船終結,橫跨新石器時代、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遼代與近代;地域上,則包括雲南、江蘇、浙江、湖北、甘...

考古進行時

導語:2016年1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所所長王巍宣布了2015年中國...

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

新華社昆明3月7日電(記者岳冉冉)近日,考古人員在雲南大陰洞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時,發現了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存,為滇東南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大陰...

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

海南地區史前文化是什麼樣子?良渚文化跨過長江有何特徵?周原遺址的「立石」遺蹟用途為何?海昏侯墓到底有多奢華?古代宮室制度布局源頭在哪裡?「致遠號」為何沉沒?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

跨越長江的文明曙光

近日,南京博物院召開江蘇興化、東台蔣莊良渚文化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等全國文博科研單位的20餘位考古學家齊聚江蘇。在實地考察後,專家認定蔣莊遺址為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

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2012年12月至今,先後發掘了陵水縣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對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