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時他就在經緯線上排布兵法,玩線30年成為「蜀錦織造界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5年,美國波士頓

面對眾多現場觀眾

賀斌演示了全套蜀錦織造工藝

表演結束後,一位老太太問他

背上是不是有電腦

賀斌十分認真地回答

蜀錦都是純手工織造的

因為盛產蜀錦

「錦官城」的名號

成都已坐擁千年

諸葛孔明曾經說過

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蜀錦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中國織錦

以工藝複雜和貴重難得而出名

傳統蜀錦包含十大工藝

最難學、費時最長的

就是織造技藝

工坊時期的蜀錦織造分工精細

老織工們大多只知其中部分工藝

也沒有詳細文字保存整理

傳承至今,80歲以下

精通全套手工蜀錦織造技藝的大師

只有賀斌一位了

賀斌每天都會親自織造錦緞

他通常坐在一台3米高的

小花樓木織機前「投梭」

在他斜上方、織機的高處

搭檔坐守上萬根纖線

與他配合進行「挽花」的工作

絲線細過髮絲

但他與搭檔早已形成默契

在一經一緯中

織造出一片新天地

回頭想想

當年的他也是從零開始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20世紀60年代

賀斌出生在四川成都

他從小在蜀錦廠里長大

織錦技藝因此耳濡目染

賀斌的父親從事蜀錦織造多年

作為老織工,他經常對賀斌說

年輕人要多學一門手藝

藝多不壓人

但對於賀斌來說

選擇這條路並堅持走下去

當年也不完全是自覺主動的

1982年,蜀錦廠面向社會招工

賀斌以子弟身份通過考試

正式成為一名學徒

落差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當其他同事在嶄新的機器前織錦

賀斌和師傅卻在車間的一處角落

面對古老的花樓木質織機

學習傳統蜀錦織造技藝和紋樣恢復

師傅看出賀斌的心思

讓他跟著兩位師傅

花了半年時間組裝出一座

高5米,長6米,寬1.5米的

花樓木質織機

賀斌說

那一刻,自己完全被

蜀錦織造技藝征服了

他整衣、轉身

恭恭敬敬向兩位師傅鞠躬

從此再無旁心雜念

與蜀錦結下了30多年的深厚情緣

每一匹蜀錦的誕生

都是一個系統工程

猶如一座冰山

隱藏的部分其實更為巨大

織機的纖線有11520根

經線和緯線有9600根

每根絲線的粗細度是1毫米

工作時留給發現斷線的反應時間

只有1秒

學習蜀錦幾乎沒有捷徑

先要苦練三年基本功

才能學習操作傳織機織錦

若想熟練掌握織造口訣

則又要學三年

一來一往便是六年

織造技術沒有任何文字資料

下定決心勤奮鑽研後

賀斌花了大量時間

希望貫通全套技藝

他向老師傅發問

記錄他們的經驗

那些筆記

是他復原手工織錦工藝

最重要的資料

如果沒有1985年的那場交流會

賀斌或許不會這麼快意識到

蜀錦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

蜀錦的織造是反面朝上

停機後正面圖案的精美絕倫

讓前來參觀的外國觀眾非常驚訝

他們不敢相信早在2000多年前

中國人就能完全依靠手工

織就蜀錦上的複雜紋路

外國友人的感慨與讚嘆

始終停留在賀斌的腦海中

他相信,連外國人都有這樣的意識

作為一個中國人

尤其是織造蜀錦的手藝人

就更需要做點什麼了

兩斤重的梭子

在經緯細膩的絲線里

流暢地穿來穿去

伴隨拉花、投梭、打緯發出的「吱嘎吱嘎」聲

「方圓綺錯,極妙奇窮」的蜀錦圖案

在賀斌的手中慢慢成形

【第一步】

工藝準備:定手型

這是天天都需要鍛鍊的一個技藝

手要甩腫

甩腫以後它就慢慢消腫

主要就是形成肌肉記憶

【第二步】

工藝準備:紋樣設計

傳統蜀錦紋樣以小單元格

連續紋樣為主要特徵

先複製蜀錦古代的紋樣

然後在複製的紋樣上加以創新

【第三步】

工藝:點意匠

設計好的單元紋樣

首先要轉換為

像素圖般的「意匠稿」

將設計圖繪製在格子紙上著色

目的是把設計圖

翻譯成生產可以用的圖紙

【第四步】

工藝:挑花結本

一根花鉤牽引著五顏六色的防線

挑花工或挑、或提

將結構、位置、色彩的

所有信息挑製成花本程序

形成一個個繩結

這是蜀錦行業自己的結繩記事

20公分的紋樣挑花

熟練的匠人也需要60個工作日

【第五步】

工藝:過花本

如果說挑花結本是編程

那過花本就是程序裝載的過程

絲線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和撞擊

斷裂是頻發的故障

將斷線一根一根重新接合

極需耐心

【第六步】

工藝:挽花、投梭

挽花工居上,投梭工居下

花樓上下的配合

是技藝學習最後的難關

上花樓如猴上樹

下花樓如鷹抓兔

動作要敏捷乾淨利落

雖然有口訣

也不一定能掌握好其中要領

想要做好這步

需要兩個人配合完成

經歷長期的磨合

兩人練到不需眼看

憑藉操作的聲音

就能銜接得天衣無縫

挽花是控制圖案

投梭是控制顏色

花樓上挽花工

要在正確時間和位置

用正確力度在10000多根線中

拽出其中正確的部分

投梭工則需要依照既定的順序

把梭子在經緯細膩的絲線里

流暢地甩出來

每織一厘米

就要投梭120次-140次

即便是最熟練的織工

一天織錦也超不過10厘米

時間從來不會停下腳步

人們熱衷於科技帶來的

大批量快感

卻慢慢淡忘手工技藝

才是最原始質樸的美

從人生昭華到桑榆晚景

賀斌為蜀錦傾注了畢生心血

他的作品或被作為國禮贈送

或被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收藏

但他依舊不忘傳承蜀錦織造手藝

最近這幾年

賀斌經常跟國內外的專家對接

希望藉助更新的設計力量

為蜀錦添加新的元素

讓傳統工藝展現最驚艷的效果

走在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上

賀斌希望100年後

所有的嘗試都能

變成蜀錦在這個時代

特有的面貌

昔日的繁盛早已雨打風吹去

但手工技藝依然需要傳承

賀斌不忘初心,堅守此道

和蜀錦這項傳統工藝一起

平凡而又偉大地存在著

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

喚醒人們心中沉睡的

對美的追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非遺Time|蜀錦織造技藝

蜀錦,又稱蜀江錦,是指起源於戰國時期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成都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漢族手工織錦技藝在這片土地上已延續了兩千多年。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錦。

萬縷千絲織蜀錦

「咱們嗩吶也是匠活兒,是匠活兒,就得有人把責任負起來。」依稀記得,這是電影《百鳥朝鳳》中的一句對白。影片中,陶澤如飾演的焦三爺把自己學徒時的第一把嗩吶傳給了徒弟天明,這一幕讓多少觀眾為之動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