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造蜀錦——蜀錦的花樓木織機和織造技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錦博物館內,織工們用大花樓織機織蜀錦。

何海洋攝

蜀繡技師在創作作品。

柴逸扉攝

2012年,成都老官山西漢墓地,4部竹木製提花機模型被挖掘出土。

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

與織機一起出土的,還有十多件彩繪織工木俑,這也是漢代蜀錦紡織工場實景的模擬再現。

此次發掘成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時隔三年,在今年的10月11日,修復完成的老官山提花織機模型空降杭州,首次向公眾展出。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指出了這四台織機的意義。

他表示,這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早的提花機模型,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紡織史的空白。

更有專家稱,提花織機的發現正印證了成都作為南絲綢之路起點的說法。

蜀錦織造所依靠的工具,從一人席地而坐簡單操作的腰機到兩人合作操作的清代花樓機,織造工具及技藝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

如今能夠織造蜀錦的手工木織機已經不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蜀錦織繡博物館,就保存著一台清代手工花樓木織機。

蜀錦織造博物館前身是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成都蜀錦廠。

整個博物館有兩層,中間通體天井。

在歷史文化展區的一隅,有一幅現代仿製錦很是突出,錦面織有8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並用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出漢式典型的圖案。

博物館講解員何女士告訴記者,該作品是博物館利用花樓木織機織造的仿製品,原物1995年發現於新疆和田尼雅遺址,顯示了蜀錦在漢代就具有出色的染色和絲織技藝,也證明了成都在古絲綢之路上作為發源地的地位。

博物館的師傅賀斌,是目前較為完整地掌握蜀錦織造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之一。

他表示,蜀錦織作之難,工序之多,屬眾多錦類之最。

「在熟絲染色之後,才進入了蜀錦織造前最主要的環節,挑花結本。

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說:『凡花必先挑而後織,花有本,挑有式,織有法。

』挑花結本技藝在中國古代提花織物織造過程中被廣泛運用,而蜀錦為最早。

「『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蜀錦挑花結本技藝極其考究,可謂是細節的藝術。

只有細絲密線,才能綴連成篇。

」賀斌師傅說,挑花的技藝恰是藝術與技術的對接,前期師傅要進行樣稿設計,畫圖並標註經緯。

通過意匠製作、挑花結本,他們在480根繃子上用花簽和花勾把不同色彩的緯線結上去。

這一過程不能出差錯,因為每一個節點和紋路必須對應在線上。

「結好花本之後,工匠要在花樓上過花,這是織機能織出圖案的原因。

目前博物館保存有傳統織造蜀錦的小花樓木織機,同時改進的大花樓織機也逐漸被使用。

「上機要如猴上樹,下機猶如鷹抓兔,眼觀竹鉤,耳聽倉響。

」這是老師傅常常提起的口訣。

蜀錦的織造不是憑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的,需要有提花工與挑花工的默契配合。

提花工每次提起經線,挑花工順勢腳踩竹竿、投梭打緯,梭子投過後要按順序放在一側,順序亂掉就會影響花紋。

一厘米的蜀錦需要耗費136—140根緯線,兩個熟練工人一天下來也只能織7—8厘米。

賀斌師傅說:「蜀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學會的,現在一般年輕人學習蜀錦周期較短,如果要熟練掌握需要七八年才行,這主要就是一個定手性的過程。

定手性,既要手足並用,還要與他人心手相應;既要耐得下心,也要下得了功夫,如此才能織出好錦、守住技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蜀錦織機工匠有男有女 男織工畫柳條眉

內容摘要:天回老官山織機的出土,吸引了全世界相關領域專家的目光,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大學等單位均受邀參與了織機技術的復原研究。而天回老官山發掘出土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

失傳千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都「復活」

新華社成都9月16日專電(記者童方)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後,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15日晚,失傳千餘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

文化成都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

探訪天回鎮老官山織機,現正在浸泡加固,年內完成修復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2013年年底,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