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杖子墓地年代早至春秋晚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訊 (記者趙徐州 曾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東大杖子墓地及相關遺址勘探、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匯報暨「預結項」專家論證會日前在瀋陽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就項目已有研究成果、預結項報告設計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項目首席專家、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華玉冰告訴記者,課題組現已完成了資料收集與初步整理工作,發表了歷年的全部發掘報告。

同時,完成了20餘篇專題研究論文,其中絕大部分已正式發表,具備了將資料與成果予以整合的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關於墓地本身的研究,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墓地的時代、人群、階層情況,以及墓地內部人群的關係、墓地與周邊燕文化及朝鮮半島的關係。

東大杖子墓地是一個處於特殊時代和特殊位置的遺址,要緊緊圍繞這一特殊性展開分析研究。

吉林大學教授林沄、滕銘予等與會專家認為,以目前發掘的資料看,東大杖子墓地的年代上限或可早至春秋晚期,下限不晚於戰國中期。

儘管文化面貌略有差異,但鑒於遺址內出土了角把壺、盂、東北系銅劍等具有較多凌河文化特點的器物,因此可將其界定為凌河文化晚期遺存。

該項目在科技考古研究方面的成果較為豐富。

例如,薄壁鍛打銅容器多見於中山國和南方地區,燕文化通常並無此器物。

此次出土了薄壁鍛打銅容器,使得學者推測該遺址的居民中可能存在外來人群。

此外,棺槨木材採樣的分析結果也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王巍表示,科技手段與考古學的有機結合,是該項目的創新點。

與會學者認為,應以考古學研究為導向,結合科技考古的手段,力圖在遺存社會結構、文化特徵、畜牧業手工業發展等方面有所突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田野考古布局「十三五」新藍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年田野考古工作座談會,各考古隊隊長、項目負責人、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依次匯報了近年來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及「十三五」期間的田野考古規劃。會議...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