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未曾謀面的張忠培先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忠培

剛從秭歸屈原故里朝拜歸來,湖北省文物局王竹鳳兄發來簡訊云:7月5日上午,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因病逝世。

這讓我驚愕不已。

在湖北荊州考察楚王陵時,見到張先生的題詞,便和鳳竹兄聊起了張先生對我國考古事業的貢獻。

張先生是一位正直、勇敢、謹嚴的田野考古學者,在我心目中地位崇高;平時我倆雖有電話書信聯繫,但因忙於各種事物,從未謀過一面,對此,我十分愧疚。

五年前,上海辭書出版社擬出版拙作《錢漢東考古文選》,我想請國內考古界權威專家寫序。

時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的張忠培先生德高望重,口碑極好。

我想請他寫序正合適,於是冒昧去電陳請,想不到張先生爽快地一口答應,讓我把已出版的書籍與文稿寄他。

還說他在《中國文物報》等報刊上讀過我寫的不少文章,雖未見面,但神交已久。

這讓我喜出望外。

不出半月,我收到了張先生寄來的挂號信,他寫的長序二千多字,對我從事田野考古予以高度評價,還極為慎重地簽名蓋章。

得到考古界資深權威專家的厚愛和提攜,讓我感動無比。

我即刻去電錶示感謝。

張先生卻說:「我應該感謝你才對,你為宣傳保護中國文物做出這麼大的努力,考察這麼多的古代遺址,值得大家敬佩和學習。

」如此大家的風範,怎不叫人敬佩敬仰。

張先生在序言中寫道:「錢漢東先生是位作家、資深媒體人。

徐苹芳(著名考古學家)兄認為他『是一位極富中華文化傳統的文化』。

我和他未曾謀面,但神交已久。

《錢漢東考古文選》收錄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見諸報端,其中有些文章我曾讀過,感覺視角與論述,均較新鮮,激起過一些思緒,認為是能被內行人視為知己、外行人能讀懂的作品。

「我說《尋訪中華名窯》是另類的考古調查報告,是指這部田野考察報告是用散文形式撰寫出來的。

他用散文形式寫的包括《日照香爐——中華古瓷香爐文化記憶》這兩部著作在內考古學論著,不僅保持了論著的考古科學性,還增加了可讀性,實現了我提倡的提高前提下的普及,貼近了公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

我希望我們專事考古學的考古學人,能出現更多的如錢漢東先生這樣的考古學人。

」張先生在序中說的這些話,是對我的極大鼓勵,也成為了我田野考察和學習研究中華古代文物的不懈動力。

張先生是當代中國考古學界的領軍人物,著述頗豐,影響很大,為中國考古學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曾主持過陝西華縣元君廟仰韶墓地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並演繹了當時的社會形態,並揭示無階級的現象,填補了考古學上的空白,開創了史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研究新構建。

竹鳳兄為張先生的弟子,他介紹說,張先生滿頭鶴髮,精神抖擻,卻也因長期伏案科研和野外奔波,導致多種疾病纏身。

每遇學生後輩前來求教,他總是熱情接待,談考古、談學術,樂此不疲,他是一位把學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長者!

張先生對我的田野考察十分關注。

有一次,他看到我寫的發現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熏爐一文,馬上來電詢問器物的造型及出土的地層等情況。

我向他作了詳細介紹,並結合自己收藏研究香爐文化的經歷,談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他聽後說,你的這一發現很有價值,將使人們對4500年前龍山文化先民的精神生活有一個新的認識。

我曾電話採訪過張先生,在採訪中,張先生回憶了他當年受命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的情景。

張先生說:「我上任不久,發現故宮是個不完整的故宮。

」那時,故宮內除故宮博物院外,還有14個單位。

此外,故宮的文物,除民國政府運往台灣的以外,尚有兩個單位占著故宮近20萬件文物。

他認為這樣的故宮是不完整的。

「在任期間,為了故宮能成為完整的故宮,我使盡吃奶之力」,「故宮所有一切都已成為歷史。

為了使歷史不僅是歷史,則需使之古今接軌,古為今用,化傳統文化為文化傳統」。

如今故宮的文化地位與管理水平都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張先生當年的努力功不可沒。

我一直想為張忠培先生這位傳奇考古學者寫一篇報告文學,但因諸事忙碌,一拖再拖。

北京故宮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這裡有不少陶瓷考古界的前輩和朋友,與他們交流能獲得諸多教益。

但每次出差去京,總是行色匆匆,心想往後還有機會。

一次我有點閒暇,欲造訪張府,不巧張先生外出考察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想這或許是天意。

在我的心中,張先生是一位高山景行的長者,我雖從未與其謀面,但有一種東西可以穿越時空,讓心靈相通,這就是對中華文化的鐘情。

張忠培先生不朽。

(作者系作家、資深媒體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生鍾情考古與文物保護

一生鍾情考古與文物保護――追憶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中國科技網記者 唐婷7月6日,記者打開故宮博物院的官網,頁面已經變成了黑白色調。一位滿頭銀髮、面容和藹的長者照片不時閃現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