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收藏的少數民族古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家圖書館收藏少數民族古籍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初,清政府將內閣大庫的40多箱滿文圖書撥交學部開始,國圖的民族古籍收藏種類不斷豐富。

此後接收了殖邊學校的四五箱滿蒙文圖書,在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下,重金購得了一批極為珍貴的西夏文獻、240葉新疆出土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抗戰期間,馬學良教授、萬斯年先生歷盡千辛萬苦,用當時的9萬元購回500多冊彝文古籍,同期在雲南麗江一帶收集了一批東巴文資料近4000冊。

解放後又陸續搜集了蒙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貝葉經、西域文獻等。

截止到目前,國圖收藏的民族古文獻約18個文種(焉耆—龜茲文、于闐文、回鶻文、契丹、女真文、突厥文、察合台文、滿文、回鶻式蒙文、八思巴文、現代蒙文、藏文、西夏文、東巴文、哥巴文、彝文、傣文、水文),34655冊件。

國圖成為國內收藏少數民族古籍數量最大、文種最多的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的藏品以其獨特的內容及鮮明的民族特色著稱於世。

這些民族古文獻載體形式多樣,裝楨別致,文字奇特,內容豐富,學術價值高。

可謂是燦爛多姿,異彩紛呈。

下面介紹幾種國家圖書館藏少數民族古籍中較有特色的文獻。

回鶻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回鶻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世紀寫本。

唐慧立、彥悰撰,勝光法師譯。

梵夾裝,高18厘米,寬43厘米。

麻紙,色黃褐,雙面書寫,每面27行,四邊刻劃有紅框線。

在每葉的第5至9行之間有圓圈,直徑約4.9厘米。

圓圈中間有繩孔,每葉左邊用小字回鶻文註明葉碼。

漢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玄奘傳》,是玄奘弟子慧立、彥悰記述其師生平及西行求經經過的文獻,被譯為多種文字。

而這部回鶻文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是由別失八里克人勝光法師(即詳古舍利都統)10世紀上半葉譯自漢文,是稀世孤本。

該書對維吾爾族古代語文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

這樣具有很高價值的一部書,也像我們的許多國寶一樣有著它一段悲歡離合的歷史。

《玄奘傳》1930 年前後出土於新疆(一說是1906 年出土,還有一說是1920左右),當年清華大學教授袁復禮先生在新疆工作時購自迪化(今烏魯木齊)的一位商人,後贈送給國家圖書館,共240葉。

然而商人怕這部書被官家沒收,又想多賺錢,故將此書拆成了幾部分,而袁先生買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其餘分別被哈金 (joseph Hackin)在由敘利亞至北京的途中購得8葉,法國集美博物館購得123葉,還有一些流落到了俄羅斯。

於是這一部世界孤本就四分五裂了。

國圖藏的240葉於1932年借給了德國學者葛瑪麗(Annemarie von Gabain)。

抗戰前和抗戰初期曾多次寫信去催還,都沒有下文,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完璧歸趙,而且連哈金收藏的8葉也帶了來。

對國圖來說,這真是一件意外的喜事。

1951年經馮家升先生整理,還出版了影印本。

目前這一歷經磨難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248葉與4冊影印本被保存在國家圖書館恆溫恆濕的善本庫中。

西夏譯經圖

《譯經圖》系西夏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首扉畫。

經折裝,27×27厘米。

此圖形象地描繪了西夏譯經的場面和皇太后、皇帝重視譯經,親臨譯場的生動情景。

1917年在寧夏靈武縣修城時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獻,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不惜重金購回這批西夏文獻,共百餘件。

據檔案記載,當時的國立北平圖書館以「此項經文從未見於著錄,最為稀世之珍,亟應集中一處,供學者之研究」,不惜用去全年購書款的10%購買下來,由軍人輾轉運至北京。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就是那批用重金購回的文獻之一。

除了《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扉畫《譯經圖》外,在其襯紙內還有《菩薩地持經》、《大智度論》《大方館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一》等內容。

而講述譯經場面的扉畫卻不多見,故《譯經圖》尤顯珍貴。

《譯經圖》上部花帷幕上自左而右橫刻款識一條十四字譯為「都譯勾管作者安全國師白智光」。

其下有一高僧,正中跏趺而坐,此乃譯場主譯人白智光。

圖中刻僧俗人物25身,有西夏文題款12條,記錄圖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姓名。

旁列16人為「助譯者」,其中8位僧人分別有党項人或漢人人名題款。

西夏譯經場面十分複雜,除譯人外,尚有筆受、度語、潤文、證義、總堪等輔助人員,分管記錄、翻譯、潤色詞句等工作,有的譯場數十人,甚至數百人。

圖中僅反映了部分主譯人員。

圖下部左面人身較大者,頭飾別致,手持香爐,此為「母梁氏皇太后」,右面一男身較大,手持鮮花,穿著華麗,為「子明盛皇帝」 。

此圖為我們展示了西夏皇帝及皇太后的裝束,為了解西夏各族人物、服飾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是研究西夏歷史、文化、譯經史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目前所見唯一的譯經圖,在我國木刻藝術上可稱為精品。

西夏的統治者以佛教治理國家,1036年元昊野利仁榮創製了西夏文。

此後印制了大量佛經,直到明代後期才逐漸消失。

《譯經圖》充分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對譯經的重視。

蒙文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蒙文《金光明最勝王經》清磁青紙泥金寫本,共十卷二十九章,計151葉。

梵夾裝,高17厘米,長63.7厘米。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各類型(圖書、經卷、金石拓片等)蒙文古籍約有1300餘種。

《金光明最勝王經》為清磁青紙泥金寫本。

所謂「泥金」,就是用水銀加金粉研磨成汁再和膠而成,磁青紙的藍色來自於靛青,而藍則是用於製作靛青的染料植物統稱。

在古代許多染料植物中,藍不僅應用最多,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種,如蓼藍等。

用這種染料植物浸染的紙,因其色澤近似磁器的青色,故稱其為磁青紙。

用毛筆蘸泥金寫在磁青紙上,故稱為「磁青紙泥金寫本」。

蒙古文字種類繁多,有回鶻式蒙文、元朝時期創製的「八思巴」蒙文,有專為翻譯藏語和梵語詞彙而創製的「阿禮嘎禮字」,這種蒙文是1587年阿尤喜固什在原來近代蒙文30個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約10個字母而成的。

還有1648年為記錄衛拉特方言,由咱雅班第達那木海扎木素創造的「托忒蒙文」等。

《金光明最勝王經》又名《金光明經》,原題名音譯為《阿拉坦格日勒》,使用的現代蒙古文字,經文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書寫。

這部經是十四世紀中葉由元代名僧、大通事希儒僧格譯自藏文。

有雙欄,上、下夾板刻有精美花紋,上夾板寬17厘米,長63.7厘米,厚2.2厘米,內側成凹型,寬11厘米,長51.8厘米,凹入部位即是經文第一頁,兩側各有一尊彩繪佛像,上覆紅、黃、藍、三層絲綢,三層絲綢背面均為綠色。

下夾板寬17.2厘米,長63.6厘米,厚2.3厘米。

內側成凹型,寬11.1厘米,長52厘米,凹入部位有五尊彩繪佛像,覆黃、藍、紅色三層絲綢,三層絲綢背面均為綠色。

此經裝幀精美考究,字體工整,多為供奉之用,是國家圖書館所藏的蒙古文古籍中的最為精美的一件珍品。

漢文本《金光明最勝王經》為31品,而藏文、回鶻文、蒙文本均為29品。

國家圖書館藏有漢文本、藏文本、回鶻文本、西夏文本和蒙文本。

對於民族佛教文化的比較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文獻價值。

藏滿蒙漢文合璧《二十一救度佛母贊》

又稱《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永瑢寫本。

梵夾裝,高6.6厘米,寬9.1厘米。

此本精緻秀美,裝幀考究。

國家圖書館藏藏文古籍內容豐富,版本多樣,有近4000函(冊)。

這些藏文古籍的收集與蜚聲海內外的藏學專家于道泉先生是分不開的。

1926年,他受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館長袁同禮先生之聘到圖書館籌備特藏部。

30年代,于道泉與李德啟、彭色丹喇嘛搜集了大量民族語文古籍。

其中尤以北京嵩祝寺天清番經局和清福諸王府刊刻的蒙、藏經籍,如北京版藏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等最為珍貴。

1958年在於先生主持下,專程派人到德格印回了四川德格縣內八蚌寺及德格印經院的全部藏版印本。

其中的許多經版現已無存,國圖藏的這些印本備加珍貴,更顯示了於先生的遠見卓識。

多文種合璧是國圖民族古籍中的一大特色。

《二十一救度佛母贊》是館藏藏文古籍中較有特色的一部文獻。

此件為藏、滿、蒙、漢四體合璧,由清乾隆皇帝六皇子永瑢(1743—1790)抄寫。

上、下夾板為藍色,印有花紋,裝幀考究,精緻秀美。

永瑢,封質莊親王,號九思主人,通曉天文歷算,工詩,善書畫,與他人合作寫過很多作品。

傳世作品有《山村讀書圖》、《名家藏扇集》,永瑢、紀昀等奉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

東巴經《神路圖》

《神路圖》麻布底彩繪長捲軸,寬0.28米,豎長14.75米,約繪於清或民國初期。

是東巴為死者超度亡靈,導引死者步入天堂之路的路線圖。

納西族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納西文化。

產生於7世紀左右的東巴教是納西族先民的一種宗教,他們信奉萬物有靈,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重占卜,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東巴」譯為「智者」,也就是巫師和祭祀。

東巴是東巴經的書寫者、傳授者和繼承者。

他們平日從事勞動,有法事活動時才參與活動。

法事活動中使用的東巴經、木牌、長捲軸等多出自東巴之手。

國家圖書館於1940年秋特派萬斯年、趙滇長住麗江進行收集,當時經費非常緊張,但為展開工作,撥出了一定的經費,由國立北平圖書館和國立麗江師範學校聯合組成了西南邊地文獻室。

納西族學者周汝成就是這個文獻室的成員。

在他們的努力下,從1940年至1942年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收集到4千餘冊東巴經,使這些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得以保存和流傳。

這些東巴經版本多樣,內容內容豐富。

既有納西族史詩《創世經》,也有關於東巴教始祖東巴世勒的經書,還有世界上較早的《東巴舞譜》以及東巴特有的大型長卷畫《神路圖》等,涉及了納西族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內容包羅萬象,是研究古代納西族歷史的寶貴資料。

《神路圖》是東巴們自己繪製的,因此各不相同。

《神路圖》在納西語中叫「黑日」或「黑日皮」。

一般在法事開始時鋪開,通過念誦來超度亡靈,引導死者的靈魂走向天國。

國家圖書館藏麻布底彩繪長捲軸《神路圖》,繪有地獄、人間和天堂3 個世界,圖上有人、鬼、獸、神的形象。

地域部分繪有許多恐怖的場景,根據死者生前犯下的罪孽不同,所收到的刑罰各不相同。

經過地獄裡的種種懲罰之後,死者的亡靈才可能重回人間,孕育出新的生命,新的生命降臨到人間之後可以得到東巴教的庇護,最後步入天堂。

天堂採用歡快的場面,述說了亡靈已超度到天堂,到達了福地的場景。

《神路圖》色彩艷麗,具有粗獷的風格,它展示的是納西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慢慢歷史長河中,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

文獻以它特有的形式記錄了各民族文明的發展。

國家圖書館正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而不懈地努力著。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芷蘭齋藏西夏文活字本殘片中的偈頌

光明網03-15 14:15顯示圖片高山杉對於熱愛收藏和研究古書的人來說,韋力先生在《上海書評》和《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連載的《得書記》和《失書記》,無疑是去年和今年最好看的專欄文章。兩組文章...

珍貴古籍特展今天開幕 眾多新發現首次亮相

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民族記憶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今天起(6月21日)在國家圖書館展出。在兩個月的展覽中,眾多珍貴典籍的原件將與觀眾見面,其中許多近年來新發現的珍貴古籍頗為亮眼。...

從這裡走近西夏——我與國家圖書館的西夏緣

【來自國家圖書館的報告·西夏文獻】作者:史金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追憶我與國家圖書館半個多世紀的西夏之緣,感慨良多。國家圖書館在西夏文獻收藏、保存、整理、服務和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