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文化360(總第171期)」奈曼旗典型文化歷史故事——青龍山的盛衰與沉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奈曼旗文化志》讓您了解這片熱土上曾經的歷史,今天為您介紹:

第五編

奈曼旗典型文化歷史故事

第一章 肅穆千載的群山中流傳的故事

第一節 青龍山的盛衰與沉浮

青龍山,意為有山丁子樹的山。

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奈曼旗南部, 既是山名又是地名。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座山區小鎮。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不同的地方因地理和歷史的原因就有不同的故事。

青龍山就是這樣一個頗有故事和淵源的小鎮。

青龍山山峰的原名為鄂爾蓋山,蒙古語意為「斷崖」,是遼西努魯爾虎山系余脈。

因此山南北起伏猶如一條青龍,故名青龍山。

山峰綿延數十里,主峰高 770.8 米,山勢險峻陡峭,怪石嶙峋,特別是頂峰西坡數十米高的斷崖巍然矗立,大有壓頂之勢,不可攀越。

山間6公里的青龍棧道穿越盤龍嶺萬畝松林蜿蜒而過,成為一景。

青龍山的地質、地貌、水文條件,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溫暖濕潤,草木蔥鬱,景觀神奇,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青龍山有這樣一個悽美的傳說。

相傳在很早以前,這一帶並沒有這樣一座突兀而起的高山。

這裡草木蔥蘢,風景宜人,生活在這裡的農民刀耕火種,五穀豐登,年年風調雨順,百姓生活安逸。

一天,玉皇大帝巡遊到此,看到這裡的人民不理神靈竟能安居樂業,不由得惱火,回到天庭一查,原來此地僅有一龍治水,為維護自己的權威,玉帝施展出他的慣用伎倆:「好,這回我給它來個九龍治水!」龍多四靠,甘霖就在金樽里裝著,可誰也不去行雨。

這可苦了那一方百姓,連年大旱,百姓流離失所。

九條龍里的小青龍,看到人間的疾苦,產生了憐憫之心。

一天,趁其他八條龍睡覺的機會,便從金樽中捧出一掬甘霖灑了下去,天上普降喜雨,救了那裡的百姓。

玉帝知道後,下令鞭笞了小青龍,一怒之下註銷了它的天籍。

這條小青龍也正苦於天上的寂寞,於是降到治水的地方,將其身骨化為壘壘青石。

一夜之間,高山突兀而起,從此,這地方便有了一座遠近聞名的青龍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優美的自然景致必然會衍生出相對應的人文景觀。

青龍山秀美的景色,肅穆的意境,成為天然的修道場所。

山裡的青龍寺,原名慈雲寺,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清代奈曼旗24座廟宇之一,後來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

21世紀初,廟宇重建,建設了大雄寶殿、關公廟、老母廟、居士林等佛事活動場所,殿宇巍峨,金碧輝煌。

每當有佛事活動,山谷香菸繚繞,梵音入耳,遊人如織。

位於山腰的關公廟前,有一眼天然的水井,稱 「聖水靈泉」。

井口直徑約1米,水不深,彎腰就能舀上水來,泉水甘甜清澈,永不乾涸。

山中有泉便有了靈氣。

因「聖水靈泉」有王母擲簪成井的傳說,稱飲用此水能祛病強身,引來四面八方百姓紛紛到寺廟拜佛求水。

今天的青龍山,其意義遠不止是一座山。

說到青龍山,人們自然會想到震驚全國考古界的陳國公主墓,卜氏家族的興衰史,抗日英雄周榮九的故事。

青龍山,已成為人們意識中諸多歷史文化符號。

作為行政區域名稱,青龍山鎮時間很短,用青龍山來命名僅有50多年的歷史。

人們便以為這是一座年輕的鄉鎮,其實不然,遠在2000年前的漢代,這裡的善寶營子古城就是當年的遼西郡文成縣治所。

遼代,這裡是契丹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屬於顯赫的蕭氏家族領地。

清代,這裡的古廟子村(史稱鄂爾土板)是庫倫旗、奈曼旗、阜新縣等地的政治、經濟中心。

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在鄂爾土板設置巡檢兼典獄史,調節處理附近地區的民事案件,收繳各種官稅,偵緝捕盜。

」「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阜新縣於鄂爾土板,負責管理庫倫旗、喀爾喀旗、土默特左旗、奈曼旗等地的漢民事務。

青龍山與已經消逝的契丹文明息息相關。

距離鎮區8公里的斯布格圖村是淺山丘陵地帶,山脈綿延,樹木繁茂,泉水清澈。

1985年6月,在村西北廟子山修建水庫時,發現了一座古墓,經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這就是被列為中國「七五」期間「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西方人稱為契丹文化奇蹟的「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

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構築規模雖然不大,但隨葬器物卻非常富、精緻,總數達3227件,是中國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

墓里的壁畫也十分引人注目,反映墓主人日常生活的悠閒與奢靡,畫面規模雖然不大,但民族特點異常鮮明。

在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周圍,還陸續勘查出大量的墓葬,據專家推斷,這些墓葬應該就是契丹蕭氏家族的墓群,像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這樣規模的墓葬也應該不止於此。

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出土遼墓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是中國首次發現的遼代未經盜擾的皇族墓,就其考古、學術價值來說,可以和皇陵相提並論。

對評價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在締造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歷史貢獻及深入研究遼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進士新塋是青龍山鎮也是奈曼旗的一處重要人文景觀,是清代道光年間進士卜雲程的家族墓地。

卜氏家族在清代曾出過兩位進士。

卜雲程,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聯捷進士,欽點御用知縣,特授河南陳州府項城縣縣令,卜雲程最高官至「黃河道」,後來辭官回鄉,耕田教子,著有 《思益齋詩文稿》。

其侄卜燕賓,光緒丁丑科進士,欽點主事,簽分戶部陝西司行走,做過直隸州知州、山西沁州知州,著有《退思齋詩文稿》。

民國時期,青龍山鎮還曾經出過「皇帝」,這事還與卜氏家族有關。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進占奈曼旗,奴役壓迫蒙古族和漢族群眾。

位於向陽所的卜氏家族的另一支卜相臣、卜昭鑫父子,不甘沉淪,利用奈曼旗南部山區「出皇帝」的傳言,於1935年6月與民眾一道擁立在青龍山上駐紮為營的抗日英雄周榮九為司令,拉起了抗日救國軍,打出了「保駕皇帝打東洋」的旗號,發動了著名的奈曼旗「三九保朝」抗日愛國運動。

抗日救國軍一度攻克了奈曼旗八仙筒鎮,游擊活動於北票、黑山一帶,不斷襲擊日軍,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

如今,出了 「皇帝」的卜家大院已經看不出當年的氣勢與雄偉,但在村民的傳言中,大院隱隱透出一股豪氣。

院裡的蒼榆古柳歷經戰火的洗禮和歲月的滄桑,依然枝繁葉茂,生生不息,似乎在訴說著那段傳奇。

青龍山的卜氏家族是奈曼旗很有名望的家族。

卜氏一族在奈曼旗山區有幾個分支,後輩英才輩出,至今仍是奈曼旗漢族人當中一個較大的族系。

(完)

●明日為您介紹《第二節 桃山的傳說》,敬請關注!

奈曼旗文化志編寫組供稿

本文編輯/曹宇

點擊下面條目閱讀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科爾沁史話》連載之——古墓

[沙石柳畫按]沙石柳畫的故鄉——奈曼旗,在內蒙古通遼市版圖的西南方。源遠流長的科爾沁文化,滋潤著美麗的科爾沁草原。沙石柳畫的作者與《科爾沁史話》的第一作者喬子良老師,是素未謀面的網友,徵得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