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之父」竟是盜墓賊,日本用國家資金支持來中國盜墓內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日本「考古學之父」是個盜墓賊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日本人對中國集安境內高句麗古墓葬的盜掘,主要發生在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至1936年(民國二十五)間,領頭的是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兩人。
這兩人都是日本國內著名的考古學者。
池內宏曾先後任東京帝國大學、名古屋帝國大學教授,研究朝鮮、滿洲(中國東北部)的古代和中世紀史,是東洋史專家。
濱田耕作更厲害,是日本近代考古學家和漢學家,奠定了日本現代考古學的基石,被日本人譽為「日本近代考古學之父」。
他除在日本國內進行考古以外,還曾任「朝鮮總督府」古蹟調查員,在朝鮮境內從事「考古」工作,把朝鮮人的祖墳挖了一通。
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這位日本「考古學之父」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盜墓賊。
日本人對本國的古墓保護相當嚴格,輕易不可能發掘。
在這種情況下,周邊國家,如中國、朝鮮、蒙古等,便成為日本人極佳的「考古」對象。
日本人對外國考古資源的覬覦不是一天兩天了,在考古上,日本人率先向歐美學習,開啟了東亞考古的現代模式,包括中國早期的考古發掘方法、器物類型學等,有一部分都是跟日本人學的,現在日本的考古水平仍高於中國。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日本人不能來華隨便挖了,便以提供考古經費的方式合作,參與對中國的古蹟古墓發掘。
圖:日本人對考古相當認真。
圖為2012年8月20日,日本考古學者松藤和人(右一)、菊池強一(左一)對中國河北省境內泥河灣侯家窯遺址土層進行分析,兩名日本專家單膝跪著工作。
所以,從清末起,日本人在日本國家資金的支持下,便有計劃地開展盜挖中國古墓。
1925年(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濱田耕作和後來被日本人稱「日本近代東洋考古學先驅」的原田淑人兩人開始籌劃成立「東亞考古學會」,其援助資金來自外務省,名義上是推進日本在中國的考古研究,實際上就是盜掘中國文物。
不客氣地說,「東亞考古學會」是個「盜墓學會」。
集安高句麗墓葬成了此「盜墓學會」的重要「研究」對象。
集安高句麗墓葬中大量的壁畫墓,不論是考古學價值,還是人類學、歷史學價值都很高。
所以,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將盜墓鏟伸向了這些壁畫墓。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集安的壁畫墓目前已知的有:角牴墓,舞踴墓,環紋墓,冉牟墓,洞溝12號墓,散蓮花墓,龜甲墓,美人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墳5號墓,五盔墳4號墓,麻線溝1號墓,山城下332號墓、983號墓,萬寶汀1368號墓,下解放31號墓,長川1號墓、2號墓和禹山下41號墓,等等。
這些墓中的大部分,都被池內宏和濱田耕作盜掘過。
日本人看中墓內的壁畫,「研究」的手段很卑劣,能揭的揭下來,不能揭的拍成照片,所有他們挖盜的文物,一律帶回了日本,沒有給中國人留下一件。
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東北考古工作者對日本人發掘的高句麗墓葬進行複查,並重新發掘。
因為被日本人盜掘嚴重,幾乎沒有什麼文物出土,可見日本的「考古」多麼徹底,什麼都不給你留下。
圖:集安高句麗五盔墳4號貴族墓地宮入口
五盔墳位於集安洞溝平原的中部,有5座墓葬順次排開,其巨大封土形如盔胄,當地人俗稱為「五盔墳」。
其中的5號墓,日本人編為「四葉冢」。
為什麼日本人編出這號?原來他們從墓中挖出了「金銅四葉」。
1962年,吉林省博物館根據省文化廳的指示,會同集安縣文物管理所對5號墓和日本人書里的「洞溝未編號墓」4號墓,進行了清理。
工作隊從當年6月開始,至8月基本結束。
這次清理報告發表在《考古》(1964年02期)上,從報告中看,並沒有什麼新發現,大概早讓日本人先「發現」光了。
前來盜集安高句麗墓葬的,並不只是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兩個日本人,之前和之後都有「考古隊」進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6月,其中有一支「考古隊」以「日滿文化學會」的名義,在時南滿醫科大學教授黑田源次的帶領下,對內蒙古境內的遼代陵墓、集安的高句麗墓葬進行了盜掘。
圖:集安丸都山城下一座貴族墓
這兩人都是日本國內著名的考古學者。
池內宏曾先後任東京帝國大學、名古屋帝國大學教授,研究朝鮮、滿洲(中國東北部)的古代和中世紀史,是東洋史專家。
濱田耕作更厲害,是日本近代考古學家和漢學家,奠定了日本現代考古學的基石,被日本人譽為「日本近代考古學之父」。
他除在日本國內進行考古以外,還曾任「朝鮮總督府」古蹟調查員,在朝鮮境內從事「考古」工作,把朝鮮人的祖墳挖了一通。
圖:集安高句麗城牆遺址(西段)
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這位日本「考古學之父」卻是一個盜墓賊。
日本人對本國的古墓古蹟保護相當嚴格,輕易不准發掘。
在這種情況下,周邊國家,如中國、朝鮮、蒙古等,便成為日本人極佳的「考古」對象。
日本人對外國考古資源的覬覦不是一天兩天了,在考古上,日本人率先向歐美學習,開啟了東亞考古的現代模式。
中國早期的考古發掘方法、器物類型學等,有一部分都是跟日本人學的,或者說受到影響,現在日本的考古水平仍高於中國。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日本人不能來華隨便挖了,便以提供考古經費的方式合作,參與對中國的古蹟古墓發掘。
所以,從清末起,日本人在日本國家資金的支持下,便有計劃地開展盜挖著中國古墓。
1925年(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濱田耕作和後來被日本人稱「日本近代東洋考古學先驅」的原田淑人兩人開始籌劃成立「東亞考古學會」,其援助資金來自外務省,名義上是推進日本在中國的考古研究,實際上就是盜掘中國文物。
不客氣地說,「東亞考古學會」是個「盜墓學會」。
集安高句麗墓葬成了此「盜墓學會」的重要「研究」對象。
集安高句麗墓葬中大量的壁畫墓,不論是考古學價值,還是人類學、歷史學價值都很高。
所以,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將盜墓鏟伸向了這些壁畫墓。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集安的壁畫墓目前已知的有:角牴墓,舞踴墓,環紋墓,冉牟墓,洞溝12號墓,散蓮花墓,龜甲墓,美人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墳5號墓,五盔墳4號墓,麻線溝1號墓,山城下332號墓、983號墓,萬寶汀1368號墓,下解放31號墓,長川1號墓、2號墓和禹山下41號墓,等等。
這些墓中的大部分,都被池內宏和濱田耕作盜掘過。
日本人看中墓內的壁畫,「研究」的手段很卑劣,能揭的揭下來,不能揭的拍成照片,所有他們挖盜的文物,一律帶回了日本,沒有給中國人留下一件。
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東北考古工作者對日本人發掘的高句麗墓葬進行複查,並重新發掘。
因為被日本人盜掘嚴重,幾乎沒有什麼文物出土,可見日本的「考古」多麼徹底,什麼都不給你留下。
圖:高句麗古墓壁畫人物風俗圖
五盔墳位於集安洞溝平原的中部,有5座墓葬順次排開,其巨大封土形如盔胄,當地人俗稱為「五盔墳」。
其中的5號墓,日本人編為「四葉冢」。
為什麼日本人編出這號?原來他們從墓中挖出了「金銅四葉」。
1962年,吉林省博物館根據省文化廳的指示,會同集安縣文物管理所對5號墓和日本人書里的「洞溝未編號墓」4號墓,進行了清理。
工作隊從當年6月開始,至8月基本結束。
這次清理報告發表在《考古》(1964年02期)上,從報告中看,並沒有什麼新發現,大概早讓日本人先「發現」光了。
圖:丸都山城下的高句麗貴族墓地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前來盜集安高句麗墓葬的,並不只是池內宏和濱田耕作兩個日本人,之前和之後都有「考古隊」進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6月,其中有一支「考古隊」以「日滿文化學會」的名義,在時南滿醫科大學教授黑田源次的帶領下,對內蒙古境內的遼代陵墓、集安的高句麗墓葬進行了盜掘。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提倡無負擔閱讀。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聲明: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日本人到底盜掘了多少座中國古墓?古遺址成日本菜園子,想挖就挖
「日本考古之父」在中國境內盜墓劣跡再述本文作者 倪方六從清末到民國三十四(1945年)宣布投降,日本人在中國境內的盜掘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日本人勢力範圍內、日占區的古墓古蹟,幾乎全讓日本人光顧...
勿忘國恥,日本人在我國土瘋狂盜墓
末到民國三十四(1945年)宣布投降,日本人在中國境內的盜掘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日本人勢力範圍內、日占區的古墓古蹟,幾乎全讓日本人光顧了。日本人有大半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這是大家公認的,但他們...
深圳福羲國際拍賣行:日本人到底盜挖了多少座中國古墓?
從清末到民國三十四(1945年)宣布投降,日本人在中國境內的盜掘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日本人勢力範圍內、日占區的古墓古蹟,幾乎全讓日本人光顧了。至於日本人到底在華盜掘了多少座古墓,至今無確數。僅...
盜墓賊成日本考古祖師爺,帶日軍開東北古墓盜文物,拿回國當國寶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它們並沒有消失,而是以特殊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先祖們把陪葬品一起葬入墓中,本來是為了死後的風光,卻成了後人仰望歷史的重要依據。
日本考古界的祖師爺,二戰期間以考古為名,成為日軍最大的盜墓賊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它們並沒有消失,而是以特殊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先祖們把陪葬品一起葬入墓中,本來是為了死後的風光,卻成了後人仰望歷史的重要依據。
日本考古界的祖師爺,二戰期間以考古為名,成為日軍最大的盜墓賊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它們並沒有消失,而是以特殊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先祖們把陪葬品一起葬入墓中,本來是為了死後的風光,卻成了後人仰望歷史的重要依據。
日本考古界祖師爺,依靠日軍運走大量古墓文物,部分成為日本國寶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它們並沒有消失,而是以特殊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先祖們把陪葬品一起葬入墓中,本來是為了死後的風光,卻成了後人仰望歷史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