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綿延文脈塑自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吳越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江蘇這片豐饒沃土,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形態。

江蘇文脈恰如長江之水,從古到今一脈相承。

2016年2月,江蘇啟動「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編輯出版3000多冊《江蘇文庫》,涵蓋書目、文獻、精華、方誌、史料、研究六編。

這是江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是全國同類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江蘇省在歷史上一直是中華文化融合、繁榮和復興的基地,又是近代中國開風氣之先的地區。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告訴記者,江蘇文脈與中華文脈息息相關,江蘇文化的繁榮與中國的文運國運緊密相連。

「文脈工程不僅能夠留下文化資源,也能為當今的文化建設提供經驗和規律,更能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

「文脈工程規劃的系統性很強,每一編規模都蔚為壯觀。

」《文獻編》主編程章燦告訴記者,江蘇文脈工程分工細緻,力圖完整精細地展現江蘇文化脈絡:《文獻編》呈現江蘇文化的整體景觀和恢宏的文獻景觀;《精華編》展現江蘇的精神傳統,最能體現江蘇文脈的高峰及其特徵特色;《史料編》反映江蘇各地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層面。

「此次我們首設《研究編》和《書目編》,收錄當代學者研究性著作,集中再現不同文化形態的發展軌跡、鮮明特色和歷史貢獻,力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一項文脈工程,要寫盡江蘇2500多年的文化史,重任在肩,縱有10年時間也顯緊迫。

江蘇文脈工程啟動會一結束,《史料編》主編姜小青就邀請其他幾位主編,商討如何協同合作。

雖然分了六編,但文脈工程是一個整體工程,需要經常碰頭會商、資源共享。

「通過文獻的整理、保存和出版,將難得一見的善本從各圖書館中挖掘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

」程章燦告訴記者,為了從卷帙浩繁的文獻中尋找到最適合的書目,需要日復一日的斟酌刪選。

從書目遴選到意見徵求稿,苦心孤詣,只為求新求珍。

為了追尋最完整的古籍文獻,查漏補缺必不可少。

在確立書目後,編委會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所有資源皆有源可循。

在尋找原本《金陵事紀》時,程章燦發現,國內的藏本序言缺頁。

經過多方查找,他打聽到在日本也有相同的藏本,且保存狀況良好。

編委會多次往返中日,終於還原了古書原貌。

江蘇文脈工程不僅整理古今文獻著作,還多了當代學人的原創性文化研究。

「研究工程包括了『江蘇文化通史』、百位『江蘇文化名人傳』和『江蘇專門文化史』三項研究,把今人的研究成果也囊括在內。

」在《研究編》主編樊和平看來,文脈工程要「知血脈、通命脈、仰望山脈」。

「就拿《研究編》來說,『名人傳』傳遞的是歷史文化名人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碼。

劉邦項羽本非文人,但其對歷史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人物對當時的文化現象進行詮釋和理解。

江蘇修書立言的歷史由來已久:1500年前,梁代蕭統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300多年前,曹寅主持刊刻了《全唐詩》;100多年前,繆荃孫編修補充了《江蘇省通志稿》。

而今,《江蘇藝文志》《江蘇地方文獻書目》等著作也相繼問世,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好似涓涓細流滋養著國人。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更是民族生存發展的底氣。

文脈的整理與研究,能夠讓人們在傳統的典籍中尋找智慧,加深對家園的文化認同,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記者 鄭晉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堅定文化自信 構築精神力量

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民進溫州市委會副主委葉育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溫州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北京大學:儒學典籍整理項目《儒藏》編纂順利

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魏夢佳 梁天韻)記者23日從北京大學獲悉,中國重大基礎性學術文化項目《儒藏》編纂工程目前進展順利。目前,《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已編纂完成200冊,出版100冊。...

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研究前景廣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春海)日前,收入《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叢書的《考古發現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該書主要是對考古發現的全部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包括俄藏、英...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中晚唐政治史研究

已故日本中古史學者谷川道雄曾感慨,儘管年輕學者在歷史細節的研究中已取得超過他們的成績,但和他們這輩曾為歷史分期論爭論得不可開交的學者相比,年輕學者對宏觀的歷史問題已經不感興趣了。而在一個早已習慣...

「浙江文叢」出版 展現千年浙學文脈

光明日報杭州3月19日電(記者陸健)日前,浙江省大型文化出版工程「浙江文叢」第一期歷時7年正式完工,500冊代表著千年浙學文脈精華的叢書出齊面市。據悉,「浙江文叢」是浙江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

一部一專多能的工具書

嶺南歷代湧現出不少熱心搜集整理鄉邦文獻的人士。見諸史料記載者,明清兩代尤盛。如張邦翼《嶺南文獻》、屈大均《廣東文選》、吳蘭修《嶺南叢書》、伍崇曜《嶺南遺書》、吳道鎔《廣東文征》等,對匯集保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