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研究前景廣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春海)日前,收入《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叢書的《考古發現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

該書主要是對考古發現的全部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包括俄藏、英藏、中國藏、日本藏)進行了全面整理和研究,共分為整理編與研究編兩大部分。

其中整理編是對文獻進行的文書學整理,主要是釋錄和校勘文字,包括定名、題解、錄文、標點、校記和參考文獻等;研究編則是對整理編部分文獻進行歷史學研究,主要涉及西夏榷場制度、封爵制度、軍事制度、官職制度等相關問題。

該書的著者中,孫繼民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院長,河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邯鄲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宋坤為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博士生;陳瑞青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杜立暉為濱州學院講師。

在前言中,作者表示,西夏自1038年正式建國,至1227年亡於蒙古,其間共歷10帝,先後與宋、遼、金鼎立達190年。

其間各王朝之間的關係複雜而微妙,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中,西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因其地處西北一隅,加之始終被中原王朝視為「蕃臣」,所以其藉助中原古籍保存下來的史料極不完整,且多為間接材料。

而元代修史時,又僅修宋、遼、金三史,未修西夏專史,僅在《宋史》《遼史》《金史》中各列兩卷《夏國傳》、一卷《西夏外紀》和一卷《西夏傳》作為對西夏歷史的總結,致使有關西夏的傳世漢文史料極度貧乏。

與同時期的宋代浩如煙海的史料相比,西夏的傳世史料少之又少,不啻九牛一毛。

因此,考古發現的西夏文獻價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西夏漢文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世俗文獻,對於研究西夏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的作用和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史金波先生說過:「黑水城出土的社會文書,無論是漢文,還是西夏文文書,都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而漢文文書不需經過翻譯便可使用,文字上少有障礙,因此學界使用面更寬,其價值的開發,效益的發揮有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任何一件西夏漢文文獻,即使是殘篇斷簡也都具有重要價值(當然,這並不否定其價值也有高下優劣之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存西夏漢文史料的不足。

本書即主要以考古發現的西夏時期漢文非佛教文獻為整理與研究對象。

孫繼民等還認為,目前,我國學術界的西夏文獻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堪稱繼敦煌學之後又一最具國際性的人文學科。

尤其是近20年來西夏文獻的集中公布,中外學術界競相以西夏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極大地推動了西夏史相關領域問題的深入研究。

可以預期,對考古發現的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可以為學術界研究西夏歷史文化提供翔實可靠的文獻文本,有助於從廣度上開拓出土文獻研究的領域,從深度上推進西夏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文化的認識,有利於推動整個西夏的歷史研究和出土文獻研究學術事業的發展。

總之,考古發現西夏漢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具有廣闊的學術前景,必將成為我國出土古文獻研究和西夏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研究取得新成果

光明日報訊(記者莊電一)「對中國藏黑水城文獻的全面整理與研究,是西夏學研究的新成果,為今後整理同類文書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這是專家最近對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整理研究的評價。 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境...

寧夏歷史文獻《朔方文庫》首發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朔方文庫》編纂」成果13日在寧夏大學首發。《朔方文庫》的發布將有助於深入研究寧夏歷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具有歷史學、文學、文獻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學術意義,為推動...

中俄專家7年研究西夏學終結「碩果」

蘭州晚報訊(記者雒煥素)12月12日,記者自寧夏大學了解到,自2010年中俄西夏學聯合研究所在寧夏大學揭牌起,中俄西夏學學者通力合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文獻整理成果,日前剛剛由中華書局出版...

東亞漢文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

直到今天,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往往依舊滿足於「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料,似乎理解中國只能去中國文獻中尋找。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及其所在的文史研究院一直期待那些被「減去」的中國歷史在周邊的眼睛中重新浮現。...

預流的學問:重返學術史看陳寅恪的意義

摘要: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史意義,只有置之於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轉型,以及當時的國際學術特別是東洋與西洋「東方學」(「東洋學」)及「中國學」的大趨勢中,才能夠得到深入理解。晚清民初即陳寅恪先...

唐代漢字文化在絲綢之路的傳播

【摘要】 唐代漢字、漢籍在絲路傳布的情形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由於商貿經濟、政治、宗教與生活文化等環境,呈現出不同的接受與發展的歷程,明顯與其現實環境對漢字、漢籍需求的程度成正比。漢字早在漢代便...

近代以來公文紙本古籍的流傳和存佚

摘 要:近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對典籍文獻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首始於考古出土新文獻的發掘、整理及研究,1950年代以後特別是1980年代以來又擴展到傳世典籍文獻新資源的搜集、整理與開發。經過近百年時間...

長安與絲路學術論壇在西安召開

2月7日,為促進絲綢之路學術研究,由陝西歷史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合作舉辦的「長安與絲路學術論壇」,在西安舉辦,來自國內外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